在中醫學當中,有12個保健養生穴位和人的健康有非常緊密的聯繫,經常按摩或艾灸這些穴位,能使人舒經活絡,養氣益血,尤其對於新手來說,是艾灸的重要穴位,能調節身體陰陽平衡。平時經常艾灸的人也要多了解這些養生保健的穴位及其知識,對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

那麼到底是哪些養生保健穴位呢?

  • 百會穴----醒腦開竅穴

歷史記載

此穴在巔頂部,是足三陽、足厥陰和督脈等眾多經脈交會之處,故名百會。首見於《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之會。《采艾編》記載:「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

取穴:在頭頂正中線上,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一凹陷。

功效:昇陽益氣、清頭醒腦、安神鎮靜。

主治:頭痛、頭暈、中風、半身不遂、心煩、驚悸、健忘、神經衰弱、耳鳴、耳聾、鼻塞不通、痔瘡、脫肛及臟器下垂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灸百會穴時,可感覺到熱氣由頭部進入身體,十分舒適。

配穴:配大椎穴、足三里穴、絕骨穴、風市穴、曲池穴,適於半身不遂;

配風池穴、太陽穴、晴明穴、合谷穴,適於眼病;

配大椎穴、曲池穴、風池穴,緩解高熱頭痛;

配風池穴、迎香穴、合谷穴,適於鼻病;

配長強穴、承山穴,適於脫肛、痔瘡。

  • 足三里穴----延年益壽穴

歷史記載

《靈樞》曾有記載: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

取穴:膝關節彎曲成直角,外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再往下4橫指處。

功效:善補胃氣之不足,除寒消脹、降逆和胃、利濕導濁。

主治:足三里主治範圍相當廣泛,尤其對於胃病、腸腑病、經脈病及與胃有關的臟腑組織病變具有良好的效果。

灸法:用艾柱灸5至10壯,或艾條灸10~30分鐘。

配穴:配合谷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緩解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腸胃病;

配勞宮穴,適於心胃有熱,因心火上揚引起的心痛、反胃、煩悶等。

配三陰交穴,適於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腿腳麻木等;

配陽陵泉穴,適於肝脾不和,如口苦、中消、吞酸等;

配曲池穴、合谷穴,緩解低熱;

配承山穴,適於血痔。

  • 三陰交穴----養血補氣穴

歷史記載

《備急千金要方》有記載:勞淋,灸足太陰百壯,在內踝上三寸,三報之。卵偏大入腹,灸三陰交隨年壯。夢泄精,灸三陰交二七壯。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的濕熱之氣、足厥陰肝經的水濕風氣和足少陰腎經的寒冷之氣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

取穴:手四肢併攏,小指下緣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的水平線與小腿骨交點即是。

功效:滋陰健脾、調經活血、疏通淤滯。

主治:消化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病症的常用要穴。適用於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子宮肌瘤、崩漏、月經不調、陽痿、遺精、遺尿等。

灸法:用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以感覺舒適、皮膚出現紅暈為度。

配穴:配中脘穴、關元穴、內關穴、足三里穴,適於腹脹、腹痛、腹瀉;

配腎俞穴、膀胱俞穴、關元穴,適於遺尿、遺精、陽痿、痛經;

配合谷穴,適於婦女腎氣虛損、上熱下寒,並能保胎和下胎。

配內關穴,適於失眠、多夢、閉經、遺精、食欲不振;

配至陰穴,適於胎位不正。

  • 命門穴----補腎固本穴

歷史記載

《難經·三十六難》記載: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靈樞·根篇》也有相關記載: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此穴處腰背正中部位,內連脊骨,在人體重力場中為位置低下之處,脊骨內的高溫高壓陰性水液由此外輸體表督脈,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繫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

取穴:腰部,肚臍水平線與後正中線交點,按壓有凹陷處即是。取穴時採用俯卧的姿勢,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功效:壯陽固脫、補腎、引火歸原、調和陰陽。

主治:身熱如火、水谷不化、寒熱瘧疾、腰腹痛、小便頻數、小兒驚癇、耳鳴、痛經、赤白帶下、陽痿、遺精、痔瘡、水腫、遺尿、神經衰弱等。

灸法:用艾柱灸3至5壯。

配穴:配腎俞穴、委中穴,可以溫經散寒、通經活絡,寒濕性腰痛、腿痛發作時艾灸可減緩病痛;

配腎俞穴、環跳穴、足三里穴,有痛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常灸可補腎壯陽。

艾人們看到這裡是不是意猶未盡!別著急!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的,小艾會在以後的文章中繼續為大家傳播艾灸小知識!大家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