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兩個朝代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巔峯,唐詩宋詞更是中國文學的奇葩,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誦,腹有詩書氣自華成爲了人們的共識。唐宋詩人詞人衆多,李白和蘇軾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分別代表唐詩和宋詞,他們是唐詩和宋詞最高水平的代表者。

然而同樣是才子大詩人的李白和蘇軾卻有着不同的仕途道路。

先說蘇軾的歷任官職。《宋史·蘇軾傳》中提到過,吏部尚書(未上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來看看蘇軾的任官年表。

公元 中國紀年 官職

1061 嘉佑六年 大理評事,鳳翔府判官

1065 治平二年 在京判登聞股院

1066 治平三年 在京直史館

1069 熙寧二年 在京直史館判官告院

1070 熙寧三年 在京任監官告院

1071 熙寧四年 在京任監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以太 常 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

1075 熙寧八年 密州太守

1077 熙寧十年 徐州太守

1079 元豐二年 湖州太守

1080 元豐三年 貶黃州團練副使

1084 元豐七年 謫移汝州團練副使

1085 元豐八年 任朝奉郎,知登州,在京任禮部郎中

1086 元佑元年 在京爲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7 元佑二年 在京爲翰林學士,復任侍讀學士

1088 元佑三年 在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權知禮部貢舉

1089 元佑四年 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1091 元佑七年 吏部尚書 以龍圖閣學士知潁州 以龍圖閣學士知揚州 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任禮部尚書 以兵部尚書、龍圖閣學士除兼侍讀

元佑八年 1093 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知定州

元佑九年 1094 貶寧遠軍節度使,惠州安置

紹聖四年 1097 貶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

元符三年 1100 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復任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

可以說蘇軾官職不小了,官職六部尚書之職,也是宰相級別了。然而同樣是偉大詩人的李白,卻沒有這麼幸運了,最多隻做了個翰林待詔的小官,與位居中央的蘇軾截然不同,難道蘇軾能力真的比李白強了很多嗎?並不全是的,一部分是因爲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所謂時勢造英雄。

衆所周知,唐朝是一個強盛的朝代,武力強盛,對外戰爭勝利無數,其他遊牧民族紛紛歸降,唐朝皇帝被稱爲天可汗,可見唐之強盛。而宋朝則是對外戰爭很少有能勝利的,更是終宋一朝也沒有能夠收復幽雲十六州。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文人受到重視,可以做大官。

宋朝的重文輕武也讓大文士蘇軾參與到一些政治事務中。蘇軾在王安石變法裏扮演着這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神宗皇帝支持王安石進行變法的時候,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內容比如青苗法,在當時推行後其實加重了農民負擔,故蘇軾反對,而非司馬光等一昧守舊。

與個人能力有關,蘇軾是一個很厲害的政治家,他既不像王安石那樣激進也不像司馬光那樣保守,是緩緩改革前進。李白政治方面不太瞭解,但神宗有一句評價蘇軾的話可以參考"文與李白同,識比李白高"。

王安石走得太快,蘇軾跟不上,司馬光原地踏步。蘇軾是以淳樸的知識分子良心的角度反對一部份損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手段,應該說這對於改革的最終成敗有關鍵意義。而神宗死後,皇后當政後保守派得勢,蘇軾坡卻反而偏向改革派,因爲不改革國家還是遲早要滅亡。先後支持改革和保守的話就順利升官得勢,而蘇軾沒有這麼做。

蘇軾是宰相之才,他知密州汝州等地,建樹頗豐。他之所以沒能坐上去,全是因爲他不能委曲求全,是什麼就什麼。王安石晚年退隱,曾聞老婦罵雛雞吃人飯食還不聽話,罵的就是王安石不能體察民情,胡搞。司馬光守舊就不說了。蘇軾不得志,多半這些非宰相之才擠兌所致,而神宗哲宗等人又沒有任人用賢的魄力與膽識,白白錯過了蘇軾與蘇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