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政權是南明三個階段中承前啟後的中間階段,據《明史》記載,1645年,鎮江總兵鄭鴻逵與戶部郎中蘇觀生扶持唐王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南安伯鄭芝龍、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共同擁立唐王監國,並很快稱帝。這是隆武政權建立的過程,既然見於《明史》,大致不會有錯。

在隆武政權擁唐大臣中,最具實力的是鄭氏家族,他們為唐王提供了最基本的經費,而且還有一支能徵慣戰的軍隊,這是當時唯一一支真正屬於明朝的正規軍隊。而鄭氏家族也通過這次政治事件,得到空前的政治利益。鄭氏一門的權力和榮耀,一時無兩:鄭芝龍封平虜侯,鄭鴻逵封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年方2l歲的鄭成功也因為鄭芝龍的關係,被封為御營中軍都督、忠孝伯。

隆武帝的志向是重建明朝,所以他無法接受鄭芝龍對權力的控制。當時黃道周是隆武帝的首席文臣,鄭芝龍是首席武臣。鄭芝龍以居家不出為挾,逼走了黃道周,隆武朝進入了鄭芝龍專權的時代。鄭芝龍此舉引起了文臣的公憤,隆武帝成功利用這一點,在羣臣中樹立起了鄭芝龍的反對派,並利用文臣對鄭芝龍的對抗,逐步將權力抓到自己手中,包括人事權與財權。

鄭氏集團也對隆武帝大為失望,鄭鴻逵退隱,鄭成功孤立,鄭芝龍則與清廷合作。內部的權力之爭發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隆武帝很有才略,隆武政權也不免覆滅的結局。1646年,隆武帝被擄,絕食而亡,隆武政權結束。


隆武元年(1645)六月初,聽到潞王朱常淓決定投降消朝的消息,唐王朱聿鍵非常憤慨,而黃道周,鄭鴻奎等文武官員提議由朱聿鍵擔任監國。朱聿鍵在血統關係上同崇禎帝相距很遠,按照禮法規定,輪不到他監國。但是,黃道周,鄭鴻奎等大臣還是極力擁立他為監國,其中的原因有三個:首先,當時崇禎帝的叔父,兄弟們只剩下在廣西的桂王,而南明的政治中心是在東南,潞王降清以後,為了儘快解決皇位繼承問題,只能就近從親屬關係比較疏遠的藩王中排選了。其次,明朝的唐王封地在南陽,而這裡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興起之地,在黃道周等大臣看來,可謂是「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似乎預示著復興明王朝的前景。第三,唐王朱聿鍵儘管出生在王府,但從小就身經百難,是在逆境中度過的,使他受到了磨練,增加了見識。這對於在危難之際興復明朝是大有幫助的。

在黃道周等人的再三奏請之後,隆武元年(1645)閏六月初六日,鄭芝龍等人迎接朱聿鍵到福州。第二天,正式就任監國。二十七日,正式即皇帝位,以福州為臨時都城,改福州府為天興府,紀元從本年七月初一起改為隆武元年。這就是南明「隆武政權」。隆武小朝廷建立後,頒布詔書到各地,很快得到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方政府的承認。由於隆武帝既沒有足夠的名分,又缺乏自己的班底,從即位起就不得不依賴於擁立他的實權人物鄭芝龍,鄭鴻奎等,又為籠絡人心,任命黃道周等二十餘人為大學士,所以,很難有所作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