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倒地、意識喪失、

口吐白沫、全身僵直繼而抽搐

心慌、手總是不自主地摸索

……

福建37歲的林女士被癲癇

搞得毫無生活質量。

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7年!

不過,最近林女士的狀況好轉了不少

得益於下圖中的這位機器人

它的名字叫“ROSA”!

近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成功開展全國首例這類手術!

利用國際新技術ROSA機器人爲林女士植入丘腦前核腦起搏器電極治療癲癇。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科幻大片?

這位“ROSA”到底是如何爲林女士治療的?

和傳統治療相比又有哪些優勢?

女子被癲癇折磨7年 無法工作記不起事情

2012年起,林女士開始發病,時常感到心慌。7年來林女士曾大發作過5次,每次都是突然倒地、抽搐,不省人事。林女士被診斷爲癲癇,雙側腦硬化,一直靠吃藥控制。

但是藥物的效果並不是特別好,因爲癲癇的反覆發作導致林女士的記憶力有了明顯的下降

“那種感覺太難受了,上一秒想幹的事,下一秒就忘記了。發病的時候,我感覺整個人都快精神分裂了。”林女士回想起發病的過程還心有餘悸,她只能停止工作,安心養病。

可疾病並沒停下腳步,這一兩年林女士一天小發作4~5次。無奈下,她決定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就診。

“機器人醫生”精準治療 3個小時縮短到1個小時

福建省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附一醫院院長康德智教授,神經外科主任林元相教授團隊在細緻評估林女士的情況,發現腦電圖提示雙側額顳葉均有放電,但無明確的癲癇竈,因此無法進行病竈直接切除。

在與患者進行溝通後,團隊決定選擇國內及國際領先的癲癇治療技術——利用ROSA機器人精準定位,進行腦內腦起搏器電極植入手術進行治療。

林元相主任(右)與手術團隊成員姚培森博士(左)術前再次確認植入方案

爲什麼不用傳統手術治療?

要將直徑約1.3mm的癲癇腦起搏器電極植入厚度僅有4mm(類似被壓扁的玉米片)大的丘腦前核,如果不用ROSA,用立體框架定位,可能需要不停地校準,病人的風險會增大,影響預後。

ROSA機器人有哪些優勢?

1、定位精準:利用磁共振與ROSA機器人“雙劍合璧”,重建了患者的三維頭部信息,可準確定位腦起搏器電極的安置位置。

重建的三維頭部信息和植入位置

2、縮短手術時間:手術中植入起搏器電極的時間從原來的2~3小時縮短到1個多小時。

3、降低手術風險

術中,林女士雙側腦起搏器電極植入均一次性成功

術後複查林女士顱腦CT,電極植入位置與術前相比,誤差極小基本忽略不計。雖然電池需在1個月後才能開機正式運行,但林女士的效果出奇的好,癲癇發作的次數明顯減少。術後半個多月來僅輕微地發作過2次。

腦起搏器治癲癇 發作率降低70%以上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林元相教授介紹,有60%的癲癇病人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但有20%的病人會反覆發作,藥物控制效果很差,需要手術治療。

腦起搏器治癲癇效果明顯

國際上對癲癇腦起搏器電極植入的效果進行過統計,發現植入後1年癲癇發作可降低50%左右,而隨着時間延長,5年後癲癇的發作頻率將降低70%以上,甚至約16%的患者未再發作對於無法切除癲癇竈的患者來說是最新的治療方法。

腦起搏器臨牀上多用於——帕金森、特發性震顫等運動功能障礙領域的治療,並已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

目前該病例是福建省第一例利用起搏器電極治療癲癇的案例,而利用ROSA機器人植入腦起搏器電極到丘腦前核治療癲癇則爲國內首例

腦起搏器工作原理示意圖

科普多讀點

每年我國新增癲癇40萬人 遇到病人四招正確應對

據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5000萬名癲癇患者,其中近1/5在中國。每年新增的癲癇患者人數約40萬。癲癇可見於各個年齡段,但在青少年羣體中的發病率較高。

遇到癲癇發作四招應對

1. 將患者調整爲側躺姿勢,保持呼吸道通暢。

2. 取下患者身上的銳利物品,如眼鏡。如果沒有專業的急救人員在場,請勿往患者嘴裏放任何東西。

3.不要強行禁錮患者,只要保護患者不要跌傷或撞傷即可。

4.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

癲癇患者的福音!

轉發分享!告訴更多人!

福建衛生報記者:劉偉芳

通訊員:吳旻慧

編輯:小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