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孫立羣

講師簡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所開課程有「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士人史」等。曾參與編寫教材及專著十多部,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內容簡介:李斯輔佐親王贏政結束了分裂割據、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秦始皇顯赫一世的歷史功績中,李斯功不可沒。李斯,一位出身平民的小吏,是怎樣登上政治舞臺的?一個開國功勛為什麼最後會變成禍國的罪人?

全文:

解說:戰國末期羣雄並起,諸侯爭霸,秦國從七雄中異軍突起,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當時,遠在西方的秦國,招賢納士,一批有識之士紛紛登場亮相。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輔佐秦王嬴政結束了分裂割據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秦始皇顯赫一世的歷史功績中,李斯功不可末。長期以來,人們對李斯的評價眾說紛紜。李斯,一位出身平民的小吏,是怎樣登上政治舞臺的。一個開國功勛,為什麼最後會變為禍國的罪人。李斯的內心深處,究竟隱藏著什麼呢?從今天開始,南開大學孫立羣將引領我們重新回到那戰火紛飛,烽煙四起的戰火年代。品味李斯傳奇的人生。

孫立羣: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給大家介紹一位中國古代著名的人物,也是頗受爭議的人物,他叫李斯。那麼李斯是繼呂不韋以後,秦國後來的秦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和呂不韋是一先一後在秦國以至到秦朝擔任著丞相的這個職位。他又和呂不韋非常相似,既對秦的社會發展,國勢強盛做出了重大貢獻,又出現了重大的失誤。他們晚年都落得了一個非常不好的下場,所以,他們這兩個人為什麼人生之路如此地相似,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不過比較起來,李斯比呂不韋在他人生的歧途上走得更遠。呂不韋不過就是和秦始皇的母親趙姬,也就是後來的趙太后關係不清不白。他並沒有把秦國的政治搞壞,把秦國的社會搞亂。李斯卻走得太遠了。所以這個人,既立了很大的功勞,是秦始皇時期的開國的功臣,後來又屈從趙高參與宮廷政變。助紂為虐,把秦國的政治搞亂了。到了他的晚年,又被殺掉。所以他的一生既有非常輝煌的時期,又有非常不光彩的時期。所以,對這個人我們現在要是用一兩句話說,似乎有些困難。那麼對李斯的評價,到了後世,依然是說不清楚。比如,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贄,他有一本書叫《史綱評要》。《史綱評要》評價李斯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是聖是魔,未可輕易評說。李斯是個聖人,還是個魔鬼,可不是輕易能說清楚的。那麼這是明朝人說的。那說明李斯這個人的性格太複雜了,他的經歷和一般人的經歷不一樣。那麼我們怎麼辦啊,我想,咱們只有依據史實。把他放在從戰國到秦朝社會大轉型的那個環境下,剖析他的內心世界。看一看他與政治、與社會、與君主方方面面的關係,來揭示李斯的真面目。

解說:由於李斯性格的複雜性,史學家無法斷定對他的評價,他輔佐秦始皇完成帝業,是秦國的開國功臣。但是,他晚年又參與了宮廷政變,助紂為虐,殺戮無辜。幫助秦二世推行暴政,加劇了秦朝的社會危機,最終導致秦朝滅亡,面對這樣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李斯反差如此之大。司馬在《史記》當中是如何評價李斯的呢?

孫立羣:李斯在司馬遷筆下,一開頭就演繹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李斯的出身很低,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上蔡在現在河南上蔡縣西南,那麼他的家庭不富裕,有四個字形容他的家庭。叫做閭巷布衣。閭巷就是里巷,就是老百姓住的居民區。布衣就是平民。這說明他的家庭是個一般的家庭。在這個家庭裏,他如果去謀生、就職,不可能太高。所以,他一開始從事的是一個地位很低的郡裡面的小吏。所以,他特別不願意幹這個工作。總想離開這兒。我想,對李斯這個想法可以理解。年輕人,想謀得一個好的職務,謀得一個好的工作,是正常的。所以見異思遷不見得全是壞事。但是,如果我們看下面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接觸到李斯的思想深處的東西。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李斯他辦公的場所附近有廁所,李斯去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一些老鼠,又臟又臭,見了人馬上就跑開。沒人的時候在廁所裏尋覓它喫的東西,這叫廁鼠,廁所裏的老鼠。很狼狽。那麼李斯又來到了糧庫,看到糧倉裏也有一些老鼠,喫著倉庫裏的糧食,住在倉促裡面,避風擋雨,見了人也不跑,養得是又肥又大。所以,李斯就想,同是老鼠,怎麼在廁所裏的就這麼狼狽,又臭又臟,見人就跑怎麼在糧倉裏的就這麼舒坦,大搖大擺,優哉遊哉。為什麼會這樣呢,李斯由老鼠想到了人。他感慨了一句話,這句話應該是很經典,這是體現李斯思想的。他說,人之賢與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十五個字,人啊,賢,有才能,有出息,為賢。不肖,沒本事,沒出息為不肖。就是人有出息和沒出息,就像老鼠一樣,完全看他所處在的那個環境,那麼這句話,他把自己和老鼠做了一個類比,就覺得有出息的人就應該過舒坦的日子,做高官。沒出息的人,纔在下面做低級的小吏或者是幹別的工作。我們稱之為李斯這句話是老鼠的哲學。

解說:剛才孫立羣教授講到,從老鼠的故事當中,李斯感慨到了自己的人生。人的尊卑貴賤就像「倉鼠」和「廁鼠」一樣,完全是由不同的社會地位決定的。自己究竟是做倉鼠,還是做廁鼠,李斯面對未來的命運,陷入了思索之中。李斯是一個功利性極重的人,為了追求榮華富貴,他可以不惜犧牲一切。那麼,李斯的「老鼠哲學」是否正確,孫立羣教授是如何剖析李斯的這個哲學命題呢?

孫立羣:那麼怎麼看這句話呀,我想,從兩點分析。第一,我們看到他有反傳統觀唸的意味。那就是不滿足現狀。因為中國古代有一種傳統的思想,叫做安貧守賤,君子固窮。以清貧,以地位低感覺自己還不錯,當然這是一種精神的或者是心理的滿足。但是,如果你要滿足於這種現狀,那麼就不可能去奮進,去進去。李斯不滿足現狀,他要進去,他要尋求好的職位,過好的生活,所以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是和戰國的社會是合拍的。戰國,我們說之所以大家很感興趣,就是因為它給人的機會多,下層人經過學習,經過立功,都有機會升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句話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二,我們又會看到這句話在道德層面上出現缺失。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就是要求高職位,過好的生活,我們覺得也不對。因為體現人生價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光看到高位和好生活就是你的人生的一切了。所以,如果你把為了做高官,為了過好生活作為你的追求的唯一目標,很可能就會在道德層面上出現缺失。我們看司馬遷可能就抓住了這一點,就在《史記·李斯列傳》開始沒用幾個字,馬上就把這個故事講清楚了。一篇列傳介紹一個人,就這麼簡短,馬上就引出這麼一個故事,說明司馬遷對李斯看透了。司馬遷是這樣說的,大家看是不是十五個字,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部。大家看,十五個字吧,然後就寫到了這兒。所以我想,那個時候寫書,寫文章是惜字如金。司馬遷用十五個字以後,馬上寫出了「廁鼠」跟「倉鼠」的故事,說明在司馬遷看來,李斯的一生,李斯的人生觀、價值觀就與這個鼠為榜樣的。他要像倉鼠那樣過上好日子。也要像老鼠那樣機靈,善於保護自己。可是,李斯的這種感慨檔次太低了。老鼠,「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誰見老鼠都想把它弄死。所以我們覺得,老鼠的下場不會太好。大家注意,李斯的下場就和他的這個哲學理念有關係。極端的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我們如果抓住了這一點,我們要解讀李斯,你會發現,他的這種思想,這種人生觀支配了他的一生。

解說:從李斯的「倉鼠一嘆」,我們可以看出,李斯把追逐功利作為他人生最大的目標。在這種人生觀、價值觀的驅使下,李斯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轉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李斯決定,走從政之路。但是怎樣做才能躍上政壇呢。當年,呂不韋以商人的目光靠「買賣國君」登上了政治舞臺。那麼,李斯他會選擇一條什麼路呢?

孫立羣:那麼李斯為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他要做的事是什麼,首先他決定要先去學習,長本領。所以這一點他和呂不韋不一樣。李斯沒有錢,家裡面也沒有資助他。他必須從頭學起。而呂不韋是商人,他要搞投資,所以他搞了異人,他搞了他的政治交易。李斯不行。那麼李斯和呂不韋,儘管都想從政,但是,由於李斯是想學本領,所以大家會發現,李斯的這個政治素養,還有他的政治頭腦,就顯得很成熟。或者我們講,李斯有後勁。尤其是他拜了當時最有名的一位大學者為師,那麼他真學到了一些真本領。那麼這個人就是荀子。荀子大約生於公元前313年。荀子的名聲,荀子的學問是戰國後期可以說是響遍各國的,和李斯同時拜荀子為師的還有韓非。應該這個人是荀子最得意的學生,當時,李斯向荀子學什麼呀,《史記》記載,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恩大家注意,帝王之術,什麼是帝王之術,帝王之術就是君主如何統治天下的方法。那麼,李斯不是君主,你學帝王之術幹什麼,實際上他通過學帝王之術用來遊說各國。向各國君主獻計獻策。以求得到君主的重用。那麼李斯學習很用功。史書說他是「學已成」。經過了一段時間,那就是完成了學業。完成學業上哪兒去,李斯是楚國人,是不是應該回楚國,幫助楚國發展。李斯認為,楚國的國王胸無大志,幫助他沒有意義。李斯認為,到哪兒去最好,東方几個國家都不行,只有秦國國勢正強,天下統一非秦莫屬,李斯決定去秦國。

解說:李斯學到了「帝王之術」之後,開始審時度勢。他認為當時除秦國之外,其餘六國都軟弱無能,無法實現他建功立業,追求奢華的理想。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秦國。臨行之前,李斯向老師荀子辭行,並表達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辭。這些言辭使得荀子認為,李斯此去,必有「罹不測之禍」。那麼,李斯是怎樣向老師表白他的人生意願的呢?

孫立羣:李斯準備入秦,和他的老師荀子告別。那麼,他對老師說了一番話,這番話《史記》記載得很清楚,他是這麼說的,他說,我聽說一個人遇到機會,千萬不要輕易放過,現在秦正在想吞併各國,一統天下。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平民出身的那些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實現抱負的好時機。大家注意,這種語言是典型的戰國語言,就是抓住時機,時機到了,我們出身很低的人也可以有機會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垢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這句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垢是什麼,垢就是恥辱。而悲,悲是悲哀。最大的恥辱是卑賤,最令人悲哀的事是貧困。所以,李斯不忘記的是自己的出身,不忘記的是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他說,我是這麼一個地位很低的人,現在又有了這個機會,我一定要改善自己。那麼現在我就跟您告別,我要西去秦國,遊說秦王了。所以李斯的話可以說是把他當年的「老鼠哲學」做了一番更形象的解釋。那就是第一,毫不掩飾自己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追求。如果不去追求這個,那你就不是個人。第二,秦國是我的方向,我的這套志向可能能在秦國實現。那麼,我們現在可以做這麼一個結論,就是李斯這種赤裸裸的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去遊說,而去從政,應該是潛伏的危機,因為你如果不遺餘力,不擇手段地追求這個東西,你很可能就會被這個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毀掉自身。因為他把自己人生一切都押在這個上頭了。所以《史記》說到這兒,就說,他就走了。那麼荀子對李斯是個什麼態度,《史記》沒說。結果我們看到了漢朝人編了一部書,叫《鹽鐵論》。那麼在《鹽鐵論》裡面有一篇文章叫《毀學篇》。記載了一段話,使我們感覺荀子對李斯還是有看法的。我給大家念一段。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無二,而荀卿為之不食,睹其罹不測之禍。這段話顯然是後人可能根據史實給它總結出來的。《史記》沒有記載。這什麼意思呢,就說李斯在秦國為相,秦始皇很相信他,當時的大臣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因為他是丞相,所以叫做「人臣無二」,但是,荀子卻為之不食。荀子很擔憂,喫不下飯,睹其罹不測之禍。睹是看,罹是遭受,「不測之禍」就是有意外的事。那就是荀子很清楚,或者很瞭解李斯的人生哲學。所以他很擔心,你可以做到很高的官,但是你的這種價值觀可能要使你受到連累。

解說: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了秦國,這個時候正是秦國發生君主交替的時期,剛剛繼位三年的秦莊襄王異人突然死去。異人的兒子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即位,呂不韋獨攬大權,那麼,李斯達到秦國後,他將投靠誰呢?在以後風雨飄搖的歲月裏,李斯的官運是福還是禍。李斯能得到秦王嬴政的器重嗎?

孫立羣:李斯到秦國後,看到這個情況,馬上決定投靠呂不韋。應該說這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呂不韋權高勢大,又和嬴政有那種特殊的關係,所以投靠呂不韋是投對了門了。呂不韋當時也在效仿「東方四公子」養士。結果,李斯就成為呂不韋門下的舍人。這個舍人不是個官名,到了漢以後才成為官名。舍人實際上就是跟賓客差不多,就是替主人策劃、辦事、出主意。所以舍人都是有技能合乎有才能的人。李斯到了呂不韋那兒,呂不韋也非常器重他,發現他確實有才。《史記》記載叫做「賢之」。那就認為他有前途,於是就把他提拔為郎。郎是什麼,郎是一個小官,屬於郎官。郎官是在君主身邊擔任侍衛,替君主幹一些雜事的。那麼這個官雖然地位很低,但是可以接觸君主,所以後來有一次李斯就由呂不韋帶著見到了嬴政。這個機會對於里斯來講是非常難得的。應該說李斯很重視這次與嬴政的對話。他就在嬴政面前縱論天下大事,對嬴政提出了一種願望。他提到了什麼呀,他主要提到還是要抓時機,那就是現在天下該由秦來統一了,過去時機不成熟,秦穆公想統一,不行。天下諸侯太多,周天子還在。誰要想幹事兒,都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從秦孝公以來,東方六國開始爭霸。而秦國就是從秦孝公以後不斷地發展,的了現在時機越來越成熟了。他比喻,現在如果統一天下,就像掃除竈臺上的灰塵一樣,應該是挺容易的。那就是秦國勢力很強大了,統一天下不成問題了。所以,他希望秦王政抓住時機,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一旦等東方諸侯聯合起來了,你就來不及了。這番話就把秦國統一的形勢挑明瞭。我們知道,當時主政的是呂不韋,秦王嬴政還不是親政的時候。所以他這番話表面是對贏政說,實際上是對呂不韋說。那麼呂不韋感覺,李斯很有頭腦,很有眼光。決定任命他為長史,長史,這個官如果查一下,李斯以前沒有。所以有的學者認為,李斯任長史是為他專門安排,設置的。是一個有實權的官。說明很重視他。

解說:剛才孫立羣教授講到,李斯靠著這番「帝王之術得到了呂不韋的重用,從此,李斯的官運亨通,開始進入政壇,完成了他人生的三級跳。李斯不僅在宏觀上規劃秦國統一大業的藍圖,他還多次向秦王提出,削弱、瓦解六國的計謀,從而加速了秦國統一的步伐,那麼,李斯是如何向秦國獻計獻策的呢?

孫立羣:那麼李斯除了說了統一天下的規劃,李斯同時又提出了怎麼樣統一,怎麼樣打敗對方。這個計謀應該說在他以前秦國就用。但是,如果比較一下,你會發現,李斯說得更具體,說得更完備。實際上他說要打敗對方,分三步走。第一步,讓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遊說諸侯國。去收買它的權臣,從內部挖空他們,搞垮他們。能收買的就收買。第二步,不能收買,派刺客幹掉他們。仍然是從內部給它挖空。第三步,派大軍壓境,逼迫他們投降。把他們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這三步大家注意,這是非常用計,用謀的一個高招。這種辦法避免了惡戰、大戰,避免了人員的大量傷亡。所以,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用這個辦法可以不費多大力量可以取得勝利。那麼,這個就使得呂不韋對李斯更高看了。所以,就在這兒之後,就發生了我們上次講呂不韋執政的時候提到的一個戰爭,就是東方五國聯合抗秦。而東方五國的盟主是魏國,是魏國的那位信陵君魏無忌。我們上次也說過,如果秦國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對打,秦國絕對是佔優勢。如果和聯軍對打,秦國不佔優勢。怎麼辦,而且當時確實喫了敗仗了。所以,我們看到呂不韋就運用李斯的這個方法,離間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散佈對信陵君不好的話,讓魏王對信陵君懷疑,直到罷他的官。果然奏效,無辜的信陵君就被魏王糊裡糊塗地罷免了。信陵君非常鬱悶,回到家裡面,整天喝酒,非常地憂愁,公元前的243年去世了。東方的聯軍也瓦解了。所以這場戰爭大家看,沒有多少人流血,完全是從內部搞垮了對方。所以,李斯這個辦法確實奏效。那麼,我們看李斯的才幹,已經展現出來了。所以,他的職位也一步一步地提高,從舍人到郎,到長史,到這個事兒完了以後又升他為客卿。客卿是一個升遷幾率很大的官。所以我說,李斯到了秦國很順利地完成了他的三級跳。進入了秦國的政壇。為他下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正在李斯想大展宏圖,為秦國做貢獻的時候,出了一件事,那就是秦國要把從東方來的客卿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在其中,這究竟是為什麼,李斯是怎麼對待這件事的,那麼這件事的結局又如何,我們下次再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