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孙立群

讲师简介: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等。曾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十多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内容简介:李斯辅佐亲王赢政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没。李斯,一位出身平民的小吏,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一个开国功勋为什么最后会变成祸国的罪人?

全文:

解说:战国末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秦国从七雄中异军突起,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当时,远在西方的秦国,招贤纳士,一批有识之士纷纷登场亮相。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辅佐秦王嬴政结束了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秦始皇显赫一世的历史功绩中,李斯功不可末。长期以来,人们对李斯的评价众说纷纭。李斯,一位出身平民的小吏,是怎样登上政治舞台的。一个开国功勋,为什么最后会变为祸国的罪人。李斯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著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南开大学孙立群将引领我们重新回到那战火纷飞,烽烟四起的战火年代。品味李斯传奇的人生。

孙立群: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人物,也是颇受争议的人物,他叫李斯。那么李斯是继吕不韦以后,秦国后来的秦朝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和吕不韦是一先一后在秦国以至到秦朝担任著丞相的这个职位。他又和吕不韦非常相似,既对秦的社会发展,国势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他们晚年都落得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下场,所以,他们这两个人为什么人生之路如此地相似,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过比较起来,李斯比吕不韦在他人生的歧途上走得更远。吕不韦不过就是和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也就是后来的赵太后关系不清不白。他并没有把秦国的政治搞坏,把秦国的社会搞乱。李斯却走得太远了。所以这个人,既立了很大的功劳,是秦始皇时期的开国的功臣,后来又屈从赵高参与宫廷政变。助纣为虐,把秦国的政治搞乱了。到了他的晚年,又被杀掉。所以他的一生既有非常辉煌的时期,又有非常不光彩的时期。所以,对这个人我们现在要是用一两句话说,似乎有些困难。那么对李斯的评价,到了后世,依然是说不清楚。比如,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贽,他有一本书叫《史纲评要》。《史纲评要》评价李斯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李斯是个圣人,还是个魔鬼,可不是轻易能说清楚的。那么这是明朝人说的。那说明李斯这个人的性格太复杂了,他的经历和一般人的经历不一样。那么我们怎么办啊,我想,咱们只有依据史实。把他放在从战国到秦朝社会大转型的那个环境下,剖析他的内心世界。看一看他与政治、与社会、与君主方方面面的关系,来揭示李斯的真面目。

解说:由于李斯性格的复杂性,史学家无法断定对他的评价,他辅佐秦始皇完成帝业,是秦国的开国功臣。但是,他晚年又参与了宫廷政变,助纣为虐,杀戮无辜。帮助秦二世推行暴政,加剧了秦朝的社会危机,最终导致秦朝灭亡,面对这样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斯反差如此之大。司马在《史记》当中是如何评价李斯的呢?

孙立群:李斯在司马迁笔下,一开头就演绎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李斯的出身很低,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上蔡在现在河南上蔡县西南,那么他的家庭不富裕,有四个字形容他的家庭。叫做闾巷布衣。闾巷就是里巷,就是老百姓住的居民区。布衣就是平民。这说明他的家庭是个一般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他如果去谋生、就职,不可能太高。所以,他一开始从事的是一个地位很低的郡里面的小吏。所以,他特别不愿意干这个工作。总想离开这儿。我想,对李斯这个想法可以理解。年轻人,想谋得一个好的职务,谋得一个好的工作,是正常的。所以见异思迁不见得全是坏事。但是,如果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接触到李斯的思想深处的东西。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李斯他办公的场所附近有厕所,李斯去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一些老鼠,又脏又臭,见了人马上就跑开。没人的时候在厕所里寻觅它吃的东西,这叫厕鼠,厕所里的老鼠。很狼狈。那么李斯又来到了粮库,看到粮仓里也有一些老鼠,吃著仓库里的粮食,住在仓促里面,避风挡雨,见了人也不跑,养得是又肥又大。所以,李斯就想,同是老鼠,怎么在厕所里的就这么狼狈,又臭又脏,见人就跑怎么在粮仓里的就这么舒坦,大摇大摆,优哉游哉。为什么会这样呢,李斯由老鼠想到了人。他感慨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是很经典,这是体现李斯思想的。他说,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十五个字,人啊,贤,有才能,有出息,为贤。不肖,没本事,没出息为不肖。就是人有出息和没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完全看他所处在的那个环境,那么这句话,他把自己和老鼠做了一个类比,就觉得有出息的人就应该过舒坦的日子,做高官。没出息的人,才在下面做低级的小吏或者是干别的工作。我们称之为李斯这句话是老鼠的哲学。

解说:刚才孙立群教授讲到,从老鼠的故事当中,李斯感慨到了自己的人生。人的尊卑贵贱就像「仓鼠」和「厕鼠」一样,完全是由不同的社会地位决定的。自己究竟是做仓鼠,还是做厕鼠,李斯面对未来的命运,陷入了思索之中。李斯是一个功利性极重的人,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他可以不惜牺牲一切。那么,李斯的「老鼠哲学」是否正确,孙立群教授是如何剖析李斯的这个哲学命题呢?

孙立群:那么怎么看这句话呀,我想,从两点分析。第一,我们看到他有反传统观念的意味。那就是不满足现状。因为中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叫做安贫守贱,君子固穷。以清贫,以地位低感觉自己还不错,当然这是一种精神的或者是心理的满足。但是,如果你要满足于这种现状,那么就不可能去奋进,去进去。李斯不满足现状,他要进去,他要寻求好的职位,过好的生活,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是和战国的社会是合拍的。战国,我们说之所以大家很感兴趣,就是因为它给人的机会多,下层人经过学习,经过立功,都有机会升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句话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二,我们又会看到这句话在道德层面上出现缺失。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就是要求高职位,过好的生活,我们觉得也不对。因为体现人生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光看到高位和好生活就是你的人生的一切了。所以,如果你把为了做高官,为了过好生活作为你的追求的唯一目标,很可能就会在道德层面上出现缺失。我们看司马迁可能就抓住了这一点,就在《史记·李斯列传》开始没用几个字,马上就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了。一篇列传介绍一个人,就这么简短,马上就引出这么一个故事,说明司马迁对李斯看透了。司马迁是这样说的,大家看是不是十五个字,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部。大家看,十五个字吧,然后就写到了这儿。所以我想,那个时候写书,写文章是惜字如金。司马迁用十五个字以后,马上写出了「厕鼠」跟「仓鼠」的故事,说明在司马迁看来,李斯的一生,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与这个鼠为榜样的。他要像仓鼠那样过上好日子。也要像老鼠那样机灵,善于保护自己。可是,李斯的这种感慨档次太低了。老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谁见老鼠都想把它弄死。所以我们觉得,老鼠的下场不会太好。大家注意,李斯的下场就和他的这个哲学理念有关系。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我们如果抓住了这一点,我们要解读李斯,你会发现,他的这种思想,这种人生观支配了他的一生。

解说:从李斯的「仓鼠一叹」,我们可以看出,李斯把追逐功利作为他人生最大的目标。在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驱使下,李斯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极大的转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斯决定,走从政之路。但是怎样做才能跃上政坛呢。当年,吕不韦以商人的目光靠「买卖国君」登上了政治舞台。那么,李斯他会选择一条什么路呢?

孙立群:那么李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要做的事是什么,首先他决定要先去学习,长本领。所以这一点他和吕不韦不一样。李斯没有钱,家里面也没有资助他。他必须从头学起。而吕不韦是商人,他要搞投资,所以他搞了异人,他搞了他的政治交易。李斯不行。那么李斯和吕不韦,尽管都想从政,但是,由于李斯是想学本领,所以大家会发现,李斯的这个政治素养,还有他的政治头脑,就显得很成熟。或者我们讲,李斯有后劲。尤其是他拜了当时最有名的一位大学者为师,那么他真学到了一些真本领。那么这个人就是荀子。荀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荀子的名声,荀子的学问是战国后期可以说是响遍各国的,和李斯同时拜荀子为师的还有韩非。应该这个人是荀子最得意的学生,当时,李斯向荀子学什么呀,《史记》记载,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恩大家注意,帝王之术,什么是帝王之术,帝王之术就是君主如何统治天下的方法。那么,李斯不是君主,你学帝王之术干什么,实际上他通过学帝王之术用来游说各国。向各国君主献计献策。以求得到君主的重用。那么李斯学习很用功。史书说他是「学已成」。经过了一段时间,那就是完成了学业。完成学业上哪儿去,李斯是楚国人,是不是应该回楚国,帮助楚国发展。李斯认为,楚国的国王胸无大志,帮助他没有意义。李斯认为,到哪儿去最好,东方几个国家都不行,只有秦国国势正强,天下统一非秦莫属,李斯决定去秦国。

解说:李斯学到了「帝王之术」之后,开始审时度势。他认为当时除秦国之外,其余六国都软弱无能,无法实现他建功立业,追求奢华的理想。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秦国。临行之前,李斯向老师荀子辞行,并表达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这些言辞使得荀子认为,李斯此去,必有「罹不测之祸」。那么,李斯是怎样向老师表白他的人生意愿的呢?

孙立群:李斯准备入秦,和他的老师荀子告别。那么,他对老师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史记》记载得很清楚,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我听说一个人遇到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过,现在秦正在想吞并各国,一统天下。现在这个时候正是平民出身的那些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实现抱负的好时机。大家注意,这种语言是典型的战国语言,就是抓住时机,时机到了,我们出身很低的人也可以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这句话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垢是什么,垢就是耻辱。而悲,悲是悲哀。最大的耻辱是卑贱,最令人悲哀的事是贫困。所以,李斯不忘记的是自己的出身,不忘记的是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说,我是这么一个地位很低的人,现在又有了这个机会,我一定要改善自己。那么现在我就跟您告别,我要西去秦国,游说秦王了。所以李斯的话可以说是把他当年的「老鼠哲学」做了一番更形象的解释。那就是第一,毫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追求。如果不去追求这个,那你就不是个人。第二,秦国是我的方向,我的这套志向可能能在秦国实现。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做这么一个结论,就是李斯这种赤裸裸的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去游说,而去从政,应该是潜伏的危机,因为你如果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地追求这个东西,你很可能就会被这个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毁掉自身。因为他把自己人生一切都押在这个上头了。所以《史记》说到这儿,就说,他就走了。那么荀子对李斯是个什么态度,《史记》没说。结果我们看到了汉朝人编了一部书,叫《盐铁论》。那么在《盐铁论》里面有一篇文章叫《毁学篇》。记载了一段话,使我们感觉荀子对李斯还是有看法的。我给大家念一段。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这段话显然是后人可能根据史实给它总结出来的。《史记》没有记载。这什么意思呢,就说李斯在秦国为相,秦始皇很相信他,当时的大臣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因为他是丞相,所以叫做「人臣无二」,但是,荀子却为之不食。荀子很担忧,吃不下饭,睹其罹不测之祸。睹是看,罹是遭受,「不测之祸」就是有意外的事。那就是荀子很清楚,或者很了解李斯的人生哲学。所以他很担心,你可以做到很高的官,但是你的这种价值观可能要使你受到连累。

解说: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了秦国,这个时候正是秦国发生君主交替的时期,刚刚继位三年的秦庄襄王异人突然死去。异人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吕不韦独揽大权,那么,李斯达到秦国后,他将投靠谁呢?在以后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李斯的官运是福还是祸。李斯能得到秦王嬴政的器重吗?

孙立群:李斯到秦国后,看到这个情况,马上决定投靠吕不韦。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吕不韦权高势大,又和嬴政有那种特殊的关系,所以投靠吕不韦是投对了门了。吕不韦当时也在效仿「东方四公子」养士。结果,李斯就成为吕不韦门下的舍人。这个舍人不是个官名,到了汉以后才成为官名。舍人实际上就是跟宾客差不多,就是替主人策划、办事、出主意。所以舍人都是有技能合乎有才能的人。李斯到了吕不韦那儿,吕不韦也非常器重他,发现他确实有才。《史记》记载叫做「贤之」。那就认为他有前途,于是就把他提拔为郎。郎是什么,郎是一个小官,属于郎官。郎官是在君主身边担任侍卫,替君主干一些杂事的。那么这个官虽然地位很低,但是可以接触君主,所以后来有一次李斯就由吕不韦带著见到了嬴政。这个机会对于里斯来讲是非常难得的。应该说李斯很重视这次与嬴政的对话。他就在嬴政面前纵论天下大事,对嬴政提出了一种愿望。他提到了什么呀,他主要提到还是要抓时机,那就是现在天下该由秦来统一了,过去时机不成熟,秦穆公想统一,不行。天下诸侯太多,周天子还在。谁要想干事儿,都打著周天子的旗号。从秦孝公以来,东方六国开始争霸。而秦国就是从秦孝公以后不断地发展,的了现在时机越来越成熟了。他比喻,现在如果统一天下,就像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样,应该是挺容易的。那就是秦国势力很强大了,统一天下不成问题了。所以,他希望秦王政抓住时机,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一旦等东方诸侯联合起来了,你就来不及了。这番话就把秦国统一的形势挑明了。我们知道,当时主政的是吕不韦,秦王嬴政还不是亲政的时候。所以他这番话表面是对赢政说,实际上是对吕不韦说。那么吕不韦感觉,李斯很有头脑,很有眼光。决定任命他为长史,长史,这个官如果查一下,李斯以前没有。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李斯任长史是为他专门安排,设置的。是一个有实权的官。说明很重视他。

解说:刚才孙立群教授讲到,李斯靠著这番「帝王之术得到了吕不韦的重用,从此,李斯的官运亨通,开始进入政坛,完成了他人生的三级跳。李斯不仅在宏观上规划秦国统一大业的蓝图,他还多次向秦王提出,削弱、瓦解六国的计谋,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那么,李斯是如何向秦国献计献策的呢?

孙立群:那么李斯除了说了统一天下的规划,李斯同时又提出了怎么样统一,怎么样打败对方。这个计谋应该说在他以前秦国就用。但是,如果比较一下,你会发现,李斯说得更具体,说得更完备。实际上他说要打败对方,分三步走。第一步,让谋士带著金玉珍宝,去游说诸侯国。去收买它的权臣,从内部挖空他们,搞垮他们。能收买的就收买。第二步,不能收买,派刺客干掉他们。仍然是从内部给它挖空。第三步,派大军压境,逼迫他们投降。把他们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三步大家注意,这是非常用计,用谋的一个高招。这种办法避免了恶战、大战,避免了人员的大量伤亡。所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用这个办法可以不费多大力量可以取得胜利。那么,这个就使得吕不韦对李斯更高看了。所以,就在这儿之后,就发生了我们上次讲吕不韦执政的时候提到的一个战争,就是东方五国联合抗秦。而东方五国的盟主是魏国,是魏国的那位信陵君魏无忌。我们上次也说过,如果秦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对打,秦国绝对是占优势。如果和联军对打,秦国不占优势。怎么办,而且当时确实吃了败仗了。所以,我们看到吕不韦就运用李斯的这个方法,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散布对信陵君不好的话,让魏王对信陵君怀疑,直到罢他的官。果然奏效,无辜的信陵君就被魏王糊里糊涂地罢免了。信陵君非常郁闷,回到家里面,整天喝酒,非常地忧愁,公元前的243年去世了。东方的联军也瓦解了。所以这场战争大家看,没有多少人流血,完全是从内部搞垮了对方。所以,李斯这个办法确实奏效。那么,我们看李斯的才干,已经展现出来了。所以,他的职位也一步一步地提高,从舍人到郎,到长史,到这个事儿完了以后又升他为客卿。客卿是一个升迁几率很大的官。所以我说,李斯到了秦国很顺利地完成了他的三级跳。进入了秦国的政坛。为他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正在李斯想大展宏图,为秦国做贡献的时候,出了一件事,那就是秦国要把从东方来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其中,这究竟是为什么,李斯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那么这件事的结局又如何,我们下次再说。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