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啟示應該就是,看人要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看他擁有什麼身份。

西方有一句諺語,如果一隻鳥長得像鴨子,叫聲像鴨子,走路也像鴨子,那麼它就是鴨子。但我不這麼認為,我更傾向於《哈利波特與密室》裏那句經典臺詞,「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哈利波特覺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是斯萊特林,校長卻告訴他,如果你仍堅持去當格蘭芬多,你會如願的。

同樣的道理。「逐客令」事件中,秦王政試圖通過「國籍」「血統」來區分敵我,本身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老掉牙論調的翻版,按這個邏輯,對中原人來說,秦人楚人就是異類,而他自己這個秦王甚至就有一半趙國血統,那麼秦王政自己到底算不算秦人?有沒有資格當王?李斯的《諫逐客書》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明白了,歷史上那些外邦士人幫秦國強大,功勞遠遠超過危害,以一刀切的方式驅趕他們是「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的愚蠢舉動。

華夏文明歷史上一個顯著優點就是兼容並包,確認是否「自己人」,不是以族羣血統,而是以是否認同華夏文明、認同自己的生活方式為標準來確定。漢武帝時期的匈奴王子金日磾都可以在漢朝為官,無疑是這種價值觀最好的體現,歷史上但凡強大的中原王朝都會兼容並包,就像李斯所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1.對秦而言,因為有了這個《諫逐客令》,秦始皇纔能夠留下各種人才,讓秦國更加強大,因此這正是秦國後來逐漸強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2.對李斯而言,因為這個能夠在秦國立足並有以後能大展宏圖的機會。

3.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歷史的發展方向有影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