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

美籍華裔建築師

蘇州望族之後

1983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美國當地媒體報道,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此前的4月26日他剛剛過完102歲生日。


“貝聿銘的一生的七十多件作品無一例外地與金錢、權利和政治糾結在一起。他將外交手腕和設計的獨特混合運用在中國銀行、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法國巴黎盧浮宮等七十多件建築上。儘管有巴黎民衆對盧浮宮改建的反對聲浪以及波士頓保險公司建築大樓窗戶紛紛跌落街頭的災難事件,這些並沒有影響貝聿銘躋身全球最重要建築師的行列,他是現代主義風格邁向人性化的工具。他的知名度證明,不必藉助過度裝飾或歷史的陳詞濫調一樣可以創造出絕妙的公共空間。他把自己設計的建築比作自己的女兒。”

——《貝聿銘》


謹以此文,向貝老致敬,一路走好。


 作品九例 


1. 盧浮宮金字塔



在正式接手項目之前,貝聿銘請總統給他幾個月之前來研究這個項目。而經過對盧浮宮及其歷史的仔細研究,貝聿銘認同薩勒斯的觀點,認爲唯一的解決方案是在拿破崙庭院,即拿破崙三世所建的兩棟翼樓之間發展地下空間。這樣一來,主入口就會改在中心,一定程度上緩解盧浮宮龐大的規模及塞納河畔長長的翼樓所帶來的問題。


玻璃金字塔是新盧浮宮美術館的大門,人們可藉電扶梯從廣場到達拿破崙廳,拿破崙可視爲一個“迷你美術館”,因爲其設計和管理方式完全與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分離,是一個可以獨立營運的空間,人們不必購票就可以享受這陽光飽滿的大空間,拿破崙廳有兩層,人們通常都是先抵達大廳,其中不鏽鋼的螺旋形樓梯,令人不禁想到貝氏所有美術館中具雕塑性格的樓梯,不過這次他沒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選用更“科技性”的建材。看似十分單純的不鏽鋼樓梯,其實大不簡單,沒有支柱,全以樓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來支撐,而且樓梯高度達29英尺,高度的考驗相當驚人。同時爲了美觀,不鏽鋼板的厚度即不能過厚,不過雖然有這些困難限制,貝氏依然很成功地創造了一座優雅的樓梯,達到貝氏一貫的空間焦點效果。


2. 蘇州博物館



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新的博物館庭院,較小的展區,以及行政管理區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脫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爲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向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並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築發展的方向。


儘管白色粉牆將成爲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築與蘇州傳統的城市機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巖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爲參觀者提供導向並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於傳統的屋面系統,過去的木樑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

 

3. 路斯義教堂



貝聿銘在這個項目上投入了很多個人情感,他自己遠離故土,而這個項目讓他拉近了和家鄉的關係。他決定運用自己融貫中西的經驗,結合北京故宮及中國古代寺廟房頂金瓦和西方哥特式大教堂極具表現力的尖頂,同時還借鑑了費力克斯·坎德拉彎曲的殼體設計。


教堂內高20米,沒有任何支撐柱,自然光從兩對殼片重疊處逇玻璃縫隙射入。每一片殼片的弧度都能保證殼片自身的直立,但是考慮到臺灣臺風及地震的因素,特別地用不易察覺的弓形交叉聯接幾個殼片,使得整個建築成爲一個結構堅固的金字塔。如同貝聿銘同時期的另一個設計雙曲面大樓,路斯義教堂也採用了雙曲拋物線的原理,用懸臂結構支撐整個建築。這一設計,新就新在利用四塊劈錐曲面體雕塑般地組合成開敞的大空間。


4. 東館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來自於場地本身的形狀,並且設計風格經典卻不復古。他將東館的入口設在大三角形底邊的中間,正對着原館的側門。新館呼應着舊館的對稱性,同時將原有的東西向中軸線繼續延展。新舊兩館原本只能隔街相望,年代相差40個年頭,還歷經一場現代派分離出來的建築藝術變革。而貝聿銘的設計,將這兩棟建築牢牢地系在了一起。這是整體的大印象,館內則另有風雲,學院派風格的中軸線遍尋不見了,通過中庭的設計,整個流動空間呈向南的趨勢,中庭構成設計圖上的第三個三角形,用於聯繫組成建築的兩個三角形,使建築更有整體感。


5. 中銀大廈


關於中銀大廈特殊的四面體疊加的造型,是貝聿銘一次在卡託納的家裏度週末時想出來的。


中銀大廈樓高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其因此爲1989年至1992年間香港及全亞洲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紀錄維持了2年才被灣仔區的中環廣場所取代。中銀大廈外型爲稜柱狀,就像「節節高升」的竹筍一樣。根據中銀香港網站內的介紹大廈設計是仿照竹樹不斷向上生長,象徵着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則代表中國。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有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個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蓋。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爲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


6. 德國歷史博物館



位於德國柏林的歷史博物館,是貝律銘大師可圈可點的建築作品,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就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的整個邊上形成了拱形。


貝聿銘大師被稱爲“光線魔術師”,他把現代的建築材料——玻璃,廣泛地運用的現代建築中,德國歷史博物館、巴黎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等均有大面積使用。套用貝律銘大師的話說:“他設計的樓梯塔很奇特,通過光線引誘人們在這個建築空間裏走動,讓人們在變幻莫測的光影中充滿好奇與享受。”設計師黃飛接着說:這應該也和貝律銘是中國人有關係,他小時候在蘇州獅子林居住過,對中國園林建築有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移步換景、步移景異等這些理念早已深入骨髓,他通過移植嫁接,再通過玻璃、鋼筋混凝土構架將光線進行梳理,內部空間就有了層次和變化,同時,通過玻璃向外看,柏林市中心的景觀也會被收入視線之內。


7. 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殿堂



這座紀念堂坐落於北岸的港口,它雕塑般的體塊從高達49米的塔上衝出,塔的表面覆蓋着閃光的白色鋁板:它的形象被水的映射誇大了。樓的一側,一間175座報告廳懸於伊利湖上方20米出;另一側,坡形的圓劇場高踞在從水中伸出的一根混凝土支柱上。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被一個五層高的透明“帳篷”統一起來。這一屋頂向一邊傾斜,下爲0.6公頃的廣場。地下則是博物館主要的地下展廳。這個結構給整體的不對稱帶來了一絲對稱性。樓背面的一條通道連接親水步道和附近的公共及娛樂設施。


8.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項目佔地45平方米,白色石灰石几何式的疊加成伊斯蘭的風格建築,中央的穹頂連接起不同的空間,內部除了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伊斯蘭藝術品,還包括圖書館、餐廳等功能空間,開館時就有馬友友的表演。爲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貝聿銘在中東考察了好幾個月,研讀穆罕默德,到埃及,去突尼斯。因擔憂這個博物館會被周圍環境所淹沒,他請求卡塔爾的王儲爲其建立一個獨立的島。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而再看建築的細部,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爲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


9. 肯尼迪圖書館



肯尼迪圖書館從設計到施工只用了短短三年就完成了項目。貝聿銘將圖書館的選址移到了哥倫比亞角更遠端的一個垃圾填埋區。建造時還特別加高4.5米來避開污水管道。在這個新的高地上的建築分層設計。博物館設在地下,圖書館和紀念館在地上,與周圍馬州大學笨拙的磚樓和其他住宅項目形成強烈反差,自成一體。在這裏,遠離劍橋和哈佛大學,遠離一切政治紛爭,有的只是水和開闊的天空。貫穿這個項目的挑戰,在於如何用現代但又經得起歲月考驗的設計手法來紀念這位年輕的總統。在設計當中,不能借鑑如林肯紀念堂等歷史範例,也就是不能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紀念亭前設置紀念像。


對此,貝聿銘解釋道,“空曠就是紀念館的精髓,剛看過展覽的人們已經不需要再看再聽,他們想要的,只是寂靜”。


來源:設計學堂

· 映象網 ·

河南第一新聞門戶

大象融媒聚合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