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记

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从来都是以中国乡村社会为主体。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本质上也是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乡村模式正在快速分化解体,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日新月异的进步。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广大村民在畅享城市化发展成果的同时,对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和曾经拥有或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总有一份忧伤、一份眷恋。

我喜欢爬山,也喜欢一路记录美丽的风景和行走的路线,但这一次我没有去爬山,而是行走在拆迁中的一些老房子,我不是为了去寻宝,只为了寻找岁月中留下的印记。

举目相望间一片萧条,处处断垣残壁、破瓮碎瓦, 零星发现好多大大小小的水缸,有些被打烂了,有些还保持着完整。很早以前,居住在农村的每家每户都会用一只七石缸装“天落水”,加上竹编的盖子,又干净又方便。

沿着三灶江往北走,河东叫南金家、后金家、圈里头等,还有三洞桥村办公大楼。河西叫马家、三洞桥跟、孙家等。一大片废墟中,仍然有几幢老屋三三两两地直立着。

(摄于马家路老街)

走进这些已被搬空的房子,发现总有一些被主人认为无用而抛弃的老物件,如早年的碗、茶杯、运河泥用的木撬、划船用的划撬、打大豆、黄豆用的架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即将消逝的老物件吧。

岁月的印记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社员证

供销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供销社的性质是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

后来,有的划归了全民性质(即国企),有的仍为集体经济组织;市、县级供销合作社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制,而乡、村仍然是集体所有制。2000年开始的体制改革后,许多地方供销社仅剩了个空壳,实体存在的已经不多了。

信用社社员证

农村信用社的兴起主要是在50年代初,是农村人们的资金互助组织,是国家银行的助手,是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组织与调剂农民群众之间的资金余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避免遭受高利贷的剥削。后经过历次改革,全体农民已基本退出了信用社股份。

农村粮食供应证

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是凭证或票供应的,有些地区的农民粮食也要靠政府按计划供给。

全国通用粮票

简称全国粮票,是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用品。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带上全国粮票。

燃料购买证

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

自行车行驶证

是过去经过有关部门对自行车登记或骑车人考核后而取得的证书,又俗称自行车驾照。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是80年代国人最普遍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东方红中学学生通讯录

这是一本1974年毕业于东方红中学的同学们,于1999年聚会时制作的同学通讯录。

团员超龄离团纪念证

我是没有领过,好像一般并不发《团员超龄离团纪念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领到过?

预备役证书

1956年预备役军士和兵证明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国防部长彭德怀签发。

国营浒山照相馆

早先的浒山镇中学建在照相馆弄的里面,我每天去读书必经过照相馆门口。看着橱窗里的帅哥美女,非常羡慕。但那时候并不叫帅哥美女。

毛主席语录

在66年至76年称为文革的年代,学习《毛主席语录》非常流行。这本语录是文革早期的。

一只“浙江省内务局”的旧信封

现在已没有“浙江省内务局”,这可能是现浙江省民政厅的前身,估计于1977年左右由内务局改称为民政厅的。

一只“宗汉人民公社”的旧信封

估计这是1968年之后的。因为1961年建宗汉公社, 1968年改名东方红公社,1981年又改名宗汉公社。

旧信封里的“任命书”

哇,打开信封一看,里面居然是一张“中共东方红人民公社委员会”对新街大队团支部委员会的“批准书”。不知这批“老革命”现在是否安好?

算盘

这枚算盘是一位罗姓大叔送我的,好沉好沉,估计这算盘珠由红木做成。在还没有普及计算器之前,算盘可是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

墨砚

过去我们读小学写毛笔字时,每人书包里装着一块石砚或橡皮砚,好像都叫“银砚”。写字前先要在墨砚内倒入适量水,再拿墨在砚内磨成墨汁。我家条件差,用的是右边那种。

市尺

中国的一种长度单位。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一尺的长度不同。近现代一尺≈33.3333厘米(cm),图片中浅色的市尺正好33.33厘米,是现代的,而深色的市尺有34.5厘米,不知何时的。

这是农村妇女织布时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形状像枣核或小船。

擂槌

这是研物用的槌子,如研磨包汤圆用的芝麻,也可研压面粉成饼状。

鞋楦头

木制的鞋楦子,类似于脚的形状,过去家庭妇女做布鞋时专用。《说文》,削木如履,置履中使履成如式,平直不皴。不过现在基本见不到这种木楦头了。

藤篮

这是用植物藤条编织而成的篮子,一般在农村使用。过去用藤篮比用竹篮显得考究。我印象中剃头师傅专门拎藤篮出门做生意的。

广播

这是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安装收听的有线广播喇叭。每天早晨的“东方红,太阳升……”给我印象是最深的,人们习惯说“广播响了,好挖起哉!”

洋油壶

这儿有两种洋油灯,左边的是简易的洋油灯,右边的是标准的洋泡。

刨花碗

过去女人梳头时装胶水的专用物件。用小刷蘸刨花水(一种树上刨下来的胶质),刷在头发上,使头发不再凌乱。

大灶

过去每家每户都会有厨房,厨房内则有这样的大灶,一般人家都有两只铁镬,一台汤罐。前者用来做饭烧菜,后者利用余热热水。

风箱

这是以前人们利用压缩空气而产生气流使灶火旺盛的装置。由木箱、活塞、活门构成,用来鼓风。

庎橱

这种大庎橱,分上下两部分,上下部分又各分两层。过去人们比较节约,当天吃勿光的剩菜就会存放到上部分,待第二天再吃。下面部分两层都有搁档,放碗碟之类。自从有了冰箱,庎橱就被淘汰了。

笪罩盖

人们吃过饭后,图方便将剩余饭菜放在桌子上,防灰尘或防蚊蝇叮、猫狗偷,上面会罩上笪罩盖。一般用竹篾打成,清洁、轻便、透气。

羹架

过去人们用大铁镬煮饭时放在上面蒸菜的炊具,一般用竹子编制。那时条件有限,最多的是咸菜,还有臭苋菜,最好也不过是剁蛋、肉炖蛋。

筷子笼

这一般是民国时期物件,过去家庭安放筷子用的。笼体为粗陶上釉,色调简洁,笼口中部有提梁,下部多孔便于沥水,一面有两孔也可系提绳,而一面则常刻有“福禄寿”三字重叠的变体。

老式小油瓶

过去做饭虽然油比较紧张,但大多数家庭会用这样的豆绿色小油瓶盛油。将这小油瓶底翻天一看,上有“万安社 两子洋坛”字样,看来很有一些年代了。

盐罐

过去在灶间的厨桌上,一般都会放置这样的盐罐,其下部有隔层,上下两层间有五六个细孔,而下层侧面设有一个小洞,是用来沥盐卤的。

马蹄壶

以前人们在夏季常用来装开水的水壶,还可带到地里劳动时享用,既实用又方便。因形似马蹄称之,也有人称瓦提壶。

拗斗

由木头制作,过去厨房大灶头常用来给大铁镬加水的炊具。

冻米糖架子

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每到过年,做父母的千万百计晒了米干做点冻米糖(又叫甲糖)给孩子过年吃。

架子

一种用来打击大豆高梁等果粒的农具。

晒谷耙

一种翻晒稻谷等果实的家具。

马凳

将两马凳相距一定间距摆放,上面放两根竹杆,再摊开芦略,用来晒被子等物的生产生活用具。

芦略

常与上面的马凳相配套使用,用来晒被子或其他物品。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平日与每家每户的生活、工作用品密不可分的常用工具,如今却只存在于一部分人的回忆中,证明着那段曾经艰苦而又无比快乐的已逝岁月。

图文:夜风挡不住

编辑:maomi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