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信如南懷瑾

(一)聲音的奧密

密教之所以成為祕密的特點,無論是東密或藏密,主要都是神咒「聲密」的祕密。所謂「專用密」,就是密宗中三密之一的「口密」,也就是神祕的「咒語」。

關於神祕咒語的問題,這是人類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事實,也是人類迄今尚未探明的奧密,是一個聲音之謎。世界富有歷史性的神祕古國,如埃及、印度、中國,在他們的古文化中,都認為咒語與原始的語言、文字一樣,是文化的重心。因為咒語早在文字語言之前產生,但人類因為有了實用的語言文字的進步之後,對於聲音的研究,除了應用在文字語言的結構以外,便把有關聲音的神祕部分,推之於巫術或宗教。現在人類擁有的系統的咒語,就比較完整地保存在密教裏。

印度傳統文化,一直重視聲音的奧密。早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之前,印度古老文化重心的婆羅門教,就非常重視咒語的神密性。他們和密教修持者的信念一樣,認為咒語的作用,可以與形而上的神的心靈,直接感應而發生效力。等於修持密法念誦咒語的人,認為咒語與佛菩薩的電報密碼相似,可以呼應通靈,互相感召。婆羅門教衍分出來的彌曼差學派,就極力宣揚「聲常住論」。

佛教非常重視聲音,學佛的人,不但要通內明,而且要通五明,五明之中就有聲明。佛教以通音為小悟,聲言「我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早期密教,即顯教的雜密部分,就有不少密咒。如顯密圓融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僅260字,其結尾就說:「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印度許多教派和瑜珈術,都是重視咒語,相信咒語有神奇的能力。密教可以說是繼承印度文化咒語傳統而集其大成。

密教如此重視聲音的神祕,難道聲音真正具有神祕作用嗎?這正是目前科學尚未能說明和解釋的實事。綜合東西文化的學問知識,人類文化雖然有了上下幾千年的歷史成就,但對於聲音的神祕功能,至今還沒有知其所以,更不要說窮其究竟了。古今中外所有聲音之學,也大都是為了語言文字的應用而加以研究,並未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加以探討。就是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上,雖然對於「聲學」、「光學」已有很深的研究,民經在追尋宇宙的「暗物質」了,甚至可以追求銀河系統的音波作用,但所研究的目標,也還沒有轉移到探討聲音與宇宙萬有生命關係的神祕功能。現在人類已經知道宇宙間有許多聲音存在,如同有許多光存在一樣,可是限於人在「粗身粗心」階段,耳目有限,人的視覺可見光範圍很狹小,人的聽覺可聞聲範圍也很狹隘。例如頻率過高與頻率太低的音波,人們都無法聽到。所以老子也說:「大音希聲」。透過有形聲音的作用與功能,在人類的知識範圍內,尚且知之不多,甚至無知,更何況還有無形象可得的心聲心音的神祕呢?

密教三密之一的口密——聲密,在東密而言,它所根據的,是印度上古梵文字母與韻母的組合。印度自古自今,始終流傳著幾十種語言文字。梵文是印度古文之一,它還有古今音聲的不同。梵文約當中國唐宋時代,那時還有東南西北中五印度發音的差別與字體形聲的不同。梵文通過唐密傳到日本成為東密後,大體上也變成日本的梵語。藏密自初唐開始,依梵文而創造了藏文之後,他所傳授的咒語,也便以藏文為根據。藏文的發音讀音,也有古今地域之別。密教所觀想的梵文、藏文,同咒語音聲一樣,也有古今書寫方法的相異。所以光想透過梵文、藏文,或者梵語、藏語的文字語言研究來瞭解古印度所傳梵文密咒的神祕,那是很不夠的,因為其奧祕並不單純在語言文字上。

密教口密——聲密的奧妙究竟何在呢?修習密宗口裡念誦的密咒,有時又稱為「真言」。密教對這些密咒,不但虔誠信仰,具有信仰作用,而且非常尊重,這是由尊敬修法的觀念而來。他們認為世界的語言文字,都是虛妄不實、變動不居的假法,只有佛菩薩等神祕的咒語,纔是周遍圓融、真實不虛的,是通於人天之間、萬物之間極為奧祕的聲音語言和信息符號。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可簡單地以迷信視之。

  口密——聲音的奧妙,如同身密一樣,密在汝邊。那就是聲音有關人體奧祕的問題。

聲音在物理世界的作用,到目前為止,除了自然科學已經瞭解聲學的原理和應用之外,至於宇宙間的生命與聲音的關係,以及植物和礦物等有無音波輻射和反應等問題,都有待研究的發掘。聲音對於人類和其他動物的作用,人類已有所知,但也只知聲音能溝通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的思想感受情等等。至於利用聲音促使人與動物等的生命,得以啟發生機,或者感受死亡的祕密等,在目前人類知識範疇內,還是一片空白,尚有待開發和進行新的探索。

從密教念誦咒語的修習方法來講,它是利用一種特別的音符,震動身體內部的氣脈,使它發生生命的潛能,變為超越慣有現象界中的作用,而進入神妙的領域,乃至可以啟發人體特異功能和高度智慧。所以東密密法中,如金(金剛界)、胎(胎藏界)兩部,便有各自不同的咒語,使修學者為不同的目的而達到不同的效果。因為密教咒語的聲音祕密,它的最大重心,就是聲音與人體氣脈的關係,現在科學還無法解釋,它是一種超越宇宙物理的奧密作用。據佛教的說法,咒語的祕密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方可瞭解,而證到八地以上的菩薩,也能自說咒語。

總之,聲音的奧密是人類未知的領域,聲音與人體的關係,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二)聲音的念誦對人體功能的作用

無論顯教或密教,念誦都是一個很重要修行法門。顯教禪門日誦功課中都是念誦,其中包括唱唸。唱唸在文學上叫讚頌,佛經上有時名為贊誦,有時也叫歌唄、唱唄,或叫讚歎,嘆不是嘆氣,也不是哭訴,拉長聲音謂之嘆。讚歎不是悲傷的長聲短音,而是文學上所謂「曼詠」,像唱歌拉長聲的唱,拉長聲代表感情之至切。

人們熟悉的漢傳佛教《朝暮課誦》,是佛寺中每日必持的修行功課,也是漢傳佛教佛事活動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儀軌。它是在漢傳佛教發展的歷史中,歷經唐宋元明清的一些高僧大德,通過自己的傳承實證以撰集、修訂、充實而逐漸定型,並成為十方叢林法定的必修課。它是漢傳佛教中圓融大小乘、圓融顯密教較為完整如法的修持續儀軌。它主要是為佛寺僧團集體修持用的。這個課本在「緣起性空」的理論與「上供下施」的實踐結合上,把僧人的修持納入了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的法事活動中,通過規範化的儀軌修持,早晚念誦六時禪觀,再配合參禪、唸佛、誦經、聽講、修法等等其他法門的修持,不斷增加聞思修行,不斷加持戒定慧力,不斷清除貪瞋癡障,不斷燻修八識種子,日積月累,念茲在茲,功夫逐漸深入,層次逐漸提高,境界逐步實證,漸修頓悟,改造身心,便可逐漸步做到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生死中生活,弘法利生,自覺覺他,圓滿功德成就悉地。所以它能歷千年而傳承至今,特別是在北宋以後,唐密兩部大法失傳,但其中重要的陀羅尼,也賴課誦本(當然還應包括《瑜珈焰口本》等)而廣為流傳至今。所以對這部《朝暮課誦》本,不但要視同法寶,殷勤尊重它,而且更要奉如法軌,如法修持它。

修持《朝暮課誦》,如同修學密法一樣,六大無礙,四曼不離,三密加持。要把身、口、意三業轉成身、口、意三密相應。三密之中,能代表身、口、意三密於一密之中的就是口密。所以對課誦,也就是俗稱「唱唸」,要用修三密,特別要注意用修口密的方法去修持它。

禮佛唱贊,象徵自己心誠意識及恭敬之情升到了極點,隨之身體會跟著起相應的變化。密教《大日經義釋》說:

一一歌詠,皆是真言;

一一舞戲,無非實印。

精誠的理念,至情的升華,就是佛化真善美統一的藝術莊嚴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曾說一偈: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就是說菩薩行願,修普賢行,就要通達三界六道、天龍八部一切眾生的語言,能按各類眾生不同的語音而向他們說法。佛教認為這雖是一件很難的事,但並非不可能。如何纔有可能呢?那就是靠修口密,念持密咒,把「陀羅尼」修好、學好。《佛祖歷代通載》和《高僧傳》中,都曾記載印度一些高們大德來到中國,他代產原不懂中國語言文字,為了翻釋經典,就按佛法入定,發願,念誦持咒,隨即能寫出中國字來,顯出特異功能。這類事例雖是不可思議,但按佛法能修行到相當的證量,也並不難瞭解其中奧妙。《普賢行願品》偈中說:

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佛法講佛與眾生,佛性不二,平等無別。其所以產生差別,就是覺迷境界不同。佛之所以覺,因為無我,三業清凈,如語業,就是「一切如來語清凈」。眾生之所以迷,因為我執,三業不凈,如語業,就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隨著心念的轉動,不斷製造口業。「誰個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口之災禍大矣。「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可不慎歟?!

要修到口業真的純善盡美——「一切如來語清凈」,是要下功夫的。平常動念說話,就要清凈。禪宗祖師有這樣的說法:「悟道與否,聽聲即知」。語業有無功德,聽聲可以知道。幾是佛語,一定清凈。佛經上說,佛之說法是迦陵頻伽之音。迦陵頻伽,名曰妙聲鳥、美音鳥,相傳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美妙和雅,聽者無厭。《正法念經》早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聲音,若天若人,緊那羅(音樂天神,能歌善舞)無能及者。」佛的聲音,美妙和諧,莊嚴動人,使人聽了生歡喜心、生恭敬心、生精進心、生菩提心,一聽便得甚深正法的利樂。

「一言具眾音聲海」,佛證得法、報、化三身圓滿,一念具足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的體相用,他常住在宇宙根本究竟處,一言一行皆能合攝全體法界,所以一言出,自能與眾生各種不同的言語相契,這是一音具足一切音的微妙,也是佛經常說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道理之一。佛因其口業已斷了所有言談所可能犯的過錯,不妄語,不兩舌,也無惡口與綺語,凡有言談,皆本實在,以本實在,能夠自然在現象界中成為現實,所以佛言名為如語、實語,就是真言。

佛法所有咒語的母音為「唵阿吽」(嗡、阿、吽)三個音,像嚴字母也是同一道理,它因轉音的關係,一音可轉出「平、上、去、入」四音。其實同一字音可轉出的音實在很多。世界上眾生的語言根本道理卻是相通的。國與國之間,族與族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乃至六道中人與畜生之間,表面上語言大有差別,無法直接溝通,若從佛悟得一切宇宙生命的本源一事與所有聲音的基本發生結構中去省思探討,是可以證得其中一些規律的。儒家孔門弟子公冶長就懂鳥語,現在也有一些懂鳥語或默音甚至天籟之人,這已是實事。人類的語言音聲大致就是那幾個子音母音的組合轉化,同一個音不同地區的民族人種有不同的含義。反過來,同是一句語意相同的話,每個人講出的音聲語調又各自不同,不同民族的語言講起來更有差別。這就是「一音具足一切義,一義含攝一切音」,由此也可體會一點「一言具眾音聲海」的道理了。

  佛法認為密咒或者咒語,是一種清凈語,包含無量意義,無法翻譯完全,所以只譯音而不能譯義。勉強譯義,反而會弄錯了,甚至造成過失。過去顯教叢林和禪門課誦中每逢初一、十五還念「普庵咒」。普庵祖師便是南宋時得道的一位大祖師,他悟道之後,說出「普庵咒」,聲音非常和諧好聽,這是要八地以上菩薩才能做到。佛菩薩說咒,猶如他們成立了一個專門與眾生聯絡通訊的電臺,自由收發信息。咒語就是信號密碼,發出之後,必然會收到,必然會反饋。講起來是有點神奇,佛教認為這種能力是來自語業清凈的功德。

由於眾生的業力不同,意樂不同,音聲海也就不同。要「隨諸眾生意樂音」,就要通達一切語言,要通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技巧明,乃至一切科學技術,才能語言清凈、辯才無礙,「一一流佛辯才海」。要語言清凈,就要喉輪打開,語言自然清凈。反過來,語音真正清凈,喉輪自然打開。這兩件事是互為因果,一而二、二而一的。

佛學認為,要了解「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一音可說三藏十二部的法門,一種法門可以用種種無盡的音聲來傳達。「恆轉理趣妙法輪」,由此展現推動宇宙生命的真理,引導眾生進入佛法的正知正見。這就要修口業轉口密,對佛的語言功德,要發願修學。「我深智力普能入」,在音聲海中,不管念誦持咒也好,日常做事也好,隨時都要堅持梵行——持戒、修定、證慧,培養自己般若智慧的成就,開發自性無可限量的潛力,深入佛法重重無盡、圓滿無礙的華嚴世界。

  唱唸是八萬四千法門中一種很柔軟溫和的修鍊方法,這軟修法門修得好,一字音中即能「一言具眾音聲海」。在煩惱痛苦時,放開一唱,就會得解脫,就會體會音聲海確是既微密又美妙的解脫法門。《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實證。宇宙音聲無窮,我們耳根聽力有限,然而我們這個自性的觀音之功能是無限的。《普賢行願品》又說: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這就是音聲海法門的延展。現在科學還難以解釋。因為未來一切劫的事,一念之間都能知道,那真是不可思議。依顯教的說法,成佛須三大阿僧祗劫,現在一念頓悟,即超三大阿僧祗劫,這與修音聲海法門的關係極大。李長者雲:「七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這是時間與空間融化在定慧的境界中,融化在音聲海的境界中。只此一念可以轉化時空,一念之間超越了這個地球成住壞空的歷史,自我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就是「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這是由音聲轉唸的修法,心聲心音就是音聲轉念,或者念轉音聲,當下即是,當體即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以音聲透法界,也可以法界透音聲。音聲即是念,念動聲動。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因為普賢如來的根本咒通一切音聲海,普賢如來有如幻三昧的修法,在音聲海的境界中,在中空的境界中,能起無限威力,能作無量事業。佛法認為,這種神通異能是眾生自性本具此項功能,潛在人體而未發揮罷了。所以要「朝暮課誦」,念茲在茲,如影如響,真實不虛。

要修口密,修好唱唸,要做好基本功。除口業要常常保持清凈外,在唱唸方面,要學用「聲明」,要真正理解「聲字實相義」,要真正學好正確的唱唸方法,要懂得「以音聲作佛事」的道理。練好基本功,才能深明法義、深得法益、深享法樂,也才能以音聲作佛事,自利利他,法喜充滿。玄奘大師著的《大唐西域記》講的就是學聲明念唱之事。

然而聲明一道,在中國歷史上就未嘗全傳,其全傳較多者,多在密教陀羅尼中。唐密失傳,聲明之學就僅存於東密、藏密的內明之中了。世間所傳,悉層而外,著述家偶有所說,語焉不詳,且多謬失,聲明之不明,蓋之久矣。學者因無所依據而不得不陷於迷離恍惚之中。中國儒家六經,其中的《樂經》在秦之後失傳(其餘五經:易、詩、書、禮記、春秋),後儒偏重義理,對七音律呂律之學,有深入者,但不普及,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偏重文字忽略音聲有關。早在宋朝大史學家鄭樵,就已明察聲明之不明,為中國文化學術之一大缺陷。故在其所著《通志》的《六書略》、《七音略》中,曾再三致意焉。其有言曰:「梵人(指印度)長於音,所得從聞入,故曰:『此方真教禮,清凈在音聞,我昔三摩提(即三摩地,意謂禪定),盡從聞中入。』有目根功惠少、耳根功惠多之說。華人長於文,所得從見入,故天下以識字人為賢者,不識字人為愚庸。」實際文字、聲音都是法界實相,都是宇宙人間之信息。華人偏重文字,故道家多用符篆(符篆也是一種信息);印人重聲音,故佛家多用陀羅尼。鄭樵謂:「天地之大,其用在坎離,人之為靈,其用在耳目,……聖人制律,所以導耳之聰;制字,所以擴目之明。耳目根於心,聰明發於外,上智下愚,自此分矣。」又謂:「釋氏以參禪為大悟,通音為小悟,雖七音一呼而聚,四聲不召自來,此其粗淺者耳。至於紐躡杳冥,盤旋廖廓,非心樂洞融天籟,通乎造化者,不能造其閫字。」

儒家尚知音聲通乎造化,以之制律作樂,豈有以通音為小悟之佛徒,而不知唱唸之法以音聲作佛事者乎?

(三)念誦得法可通氣脈入音聲海

修密教口密,要持咒,念誦真言。念誦得法,至為重要。一般來說,念誦方法,要點有三,即:

心氣合一、聲氣合一、身心合一。

這三項如能做到,音聲自然不同,尤其身體內部的氣脈,海底輪、臍輪、喉輪、心輪、頂輪等等都會震開,一下便能進入音聲海三昧中。「唵阿吽」三字明是普賢如來根本咒,它通括一切咒。念誦「唵阿吽」三字也好,念誦其他密咒也好,念誦的聲音與華嚴字母及身心的氣脈都有關係。能如法念一口氣順著下來,有助氣機暢順,貫通中脈。念誦不如法,氣就外散乃至斷了氣,就不易震開氣脈。念誦正確得法,上下七輪的氣脈都能振動到。

念誦時,抑揚頓挫有致,高低平仄分明,節拍自然順暢,而重點在於聲音隨著氣機自然在體內任運轉動,該高則高,該低則低,三部音輪迴周流,聲音保持一樣,但是音調可以不同,隨氣自然而轉。如唵字音轉到頭部發出來,阿字音在喉部,氣下降到臍輪則是吽字音,吽字音震動臍輪,此音屈低,然後氣再接著自然上沖至頂輪。頂輪有時會發脹,此時要把覺受空掉,定在光明中念。這些都要靠智慧,知時知量,善加調整。

持密咒要懂華嚴字母,其中轉音的道理,與氣脈的修持大有關係。佛教梵唱確是一個修行法門,不單是供人娛樂的音樂。以前叢林住眾多,為求方便,古德乃將佛法的音韻統一整編,配上法器,借供大家一起燻修,後來逐漸演變成音樂性質,忽略了它實際的修行功用。

華嚴字母一字轉了四個音,以「有」字為例,拉長音時還是「有」字音,「有」字轉音可以,但不能加上花腔,變成別的字音。因為轉成別的字音雖好唱也好聽,但已形同一般音樂,在生理上不合氣脈原理,而心理上也失去梵唱那種恭敬讚歎的情操,心一散亂,所有唱唸修行的利益都要大打折扣,這一點極為重要。華嚴字母每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階,而「平上去入」中又有各之四音。練習純熟的人,自己可以隨心所欲而唱,循以悟道,乃至方便度人,大有作為,妙不可言。關鍵是要念誦得法,就是要作到心氣、聲氣、身心三合的境界,也就是要真正做到「心一境性」,才能發生實效。

  念誦的方法,也是持咒的方法,一般來講,有開口唸誦,蓮花念誦、金剛念誦、瑜伽念誦。這四種方法,一般來說,也可以說是四個層次,但各有其獨立的特殊功用,不可執著。

  開口唸誦首要調氣,調氣就是調心。調氣念誦,就要聲氣合一。從喉輪到頭輪這一部分的氣脈很難通,要一口氣一口氣心氣合一地出聲念誦,等於在修氣修脈。一開口唸誦,沒有妄念想,自然身氣專一,而且身心皆空,感到與法界同體。開口唸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一口氣一口氣地念,為的是使內心氣脈打開,那麼心輪、頂輪、大樂輪等整個氣脈就會逐步打開。開口唸要盡量保持舌頭在拌動,脣齒不動。念時要迴轉來聽自己的聲音,不是聽別人的。唸到速度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唸誦轉為金剛念誦,即心氣慢慢自然向內合一,嘴巴自然不動,脣齒微動或不動,而只由舌根彈動了。

  開口唸誦中有蓮花念誦。蓮花念誦是觀自心月輪上或自己舌心上有蓮花,蓮花上有白螺貝,從螺貝中發出妙音,產生念誦。蓮花念誦一般是開口,唱贊也同樣可用蓮花觀想唱贊。深入一步,閉口唸誦也可以蓮花念誦。

金剛念誦是脣齒不動,而以舌根彈動。舌根就是心苗,心氣合一,心平如鏡,唸的很慢,但不能太慢,太慢又多成唱誦了。

  唱誦也是開口唸誦之一種。唱誦每句最後一個字音拉長,在這音的「平上去入」音節之內舌頭去彈動。調子雖是固定的,但腔可因人而異。入聲的氣是往內部下沉,吸進氣內,不往外散。念得如法,喉輪自開。而且因耳通氣海,耳根自然向內反聞自性,不往外馳求,心氣合一,自然而得,得止得觀,並不太難。唱誦修好了,氣息深長微細,睡時無呼吸聲,這就是龜息。

佛教梵唱不僅是清凈的音樂,要懂華嚴字母,要通聲明,那麼梵唱就是修鍊身心的法門。修鍊得法,一開口就梵音清凈,令人一聽妄想雜念就沒有了。能修到如此境界,這種軟修法門的唱唸就功德無量了。這軟修法門的方便力,要同時與華嚴字母的咒音配合研究,再以觀音法門的修法,迴轉過來自己聽自己的聲音,內聞心聲,達到「入流忘河」的境界,再進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會發生種種感應和種種成就。

  金剛念誦也是一口氣一口氣脣齒不動地念,音聲氣脈都在身體裡面念,猶如一身千百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唸,全部身心都投進去了,成為金剛誦。因為人身體的障礙,四大的老化全在一口氣,所謂習氣也是一口氣。習氣不能轉化就是氣質不能轉化。氣質是個真東西,它不改善,身上的情愛欲、業力就難克服。這所謂的「氣」,不是呼吸之氣,但要轉化它,倒先要從呼吸之氣開始。金剛誦就是心氣脈震開,完全融合在一片音聲海里,然後轉為光海,即由氣而聲而光。

  修定與念誦,一般都容易犯兩種毛病:一種是散亂,就是攀緣不止,散亂不定,由甲想到乙,由乙想到丙,由東事想到西事,由南地想到北地,念頭不易集中。一種是昏沉,就是昏昏欲睡,沉沉不起,不肯用心,提不起正念。甚至身口意觀想的念頭都沒有,那是嚴重的昏沉。很多畜生,尤其是低等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昏沉中,在睡眠中,在冬眠狀態中。天氣冷打坐,覺得很清凈,很舒服,那是細昏沉,一種變相的冬眠狀態。氣候太熱也會昏沉,只想睡眠。一個是陰的,一個是陽的。天氣冷的昏沉是內斂的,天氣熱的昏沉是外耗的。對付昏沉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閉氣。閉氣不是寶瓶氣,做法好像差不多,實則有別。氣一閉精神就來了,然後提神衝上來,氣勢就不同了。真修持人的聲音,句句從胸襟中流出,每個聲音從丹田發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所以常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

  一口氣一口氣地金剛念誦,如同煉九節風(藏密修鍊氣脈的一種功法)一樣,唸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了,沒有了,還在唸,最後放鬆,自然吸氣,充滿了再開始煉,很有奇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坐不住。氣脈念好了,一直唸到下面氣通了,自然經過屁股那裡,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震開了。到了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都在發樂。最後沒有身體感覺,完全在一片音聲海中。音聲海是什麼?空的。念念皆空,念念皆有。然後法界同聲,此身同空,投入本尊佛母與我合一的心海中。這時念速等同光速,念速比光速還快,沒有進程,當下成辦,不假方便,自然感應。

  瑜伽念誦就是心念,也是默唸。意要觀想,都攝六根。耳根迴轉來(內聞),眼根迴轉來(內視),身心念頭與觀想配合為一,才能得止。其中也同時修慧,也就是參禪合一,即觀照自己,觀照得清清楚楚,忘卻身軀,融化身心。觀照同時,也就是密,也就是禪,即觀即照,即照即觀,即是觀照,即是止,即是定。都攝六根,凈念相續。

  正常念誦是正常發音,瑜伽念誦是聲自內發。瑜伽念誦,心聞在唸,氣脈在身體裡頭震動,發生動搖現象。可以讓它動一下,不讓它動也可以。應收放自如,恰到好處。人的念頭一般跟隨人的受陰(身體所受種種感覺)跑,所以它才會動。如果念頭不跟感覺跑,這個身體坐在那裡,就是一具白骨,甚至白骨都沒有了,由氣而聲而光,發光了,等於一個虛架子,一層很薄的煙霧一樣包著身體,內外都是光明,都是氣,哪裡會動!不動了,我不理會你這個受陰,不管酸也好,麻也好,脹也好,舒服也好,都不管。你覺得舒服,一耽溺這個享受的滋味,你就會被受陰(蘊)所困,色受想行識就不能解脫。所以修定要舍,千萬不要被受陰困住。話說回來,因為常人一般不易得定,氣脈不能通,不能解脫色聲,所以修禪定要你先得喜得樂,先發起樂,再得喜,那也是為了打破受陰,是打破身中業力的一個轉機。這是以楔出楔的道理,拿這個釘子去除那個釘子,最後再把它拔掉。所以修定要不執著,要能捨。

  真言密咒多從吸氣時默唸,呼氣時不念,這是異於常人念誦法的。在唸誦時也多與觀想結合,有緣形、緣聲等說,克主大師(宗喀巴大師弟子)在《密宗道次第略論》中對此有詳透說明。

(四)藏密的口密在持三字明

「嗡阿吽」三字明是藏密主教金剛總持即普賢如來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嗡」字代表佛的身密,「阿」字代表佛的口密,「吽」字代表佛的意密。普賢如來即是「普現」,普遍現前,意譯妙密,普賢就是普遍而賢善地充滿一切處所、無時無處而不存在之意。三字明正是充滿人類宇宙的根本法音。

  1、嗡(唵)字

梵文()、藏文()、(唵)(嗡)字。它是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是形而上天部的聲音。它含有無窮無盡的功能,是佛部的聲密。

在人體而言,它是頭頂內部即腦部的聲音。修持藏密定功時,是人體中之氣轉向腦部所發之聲。內聞時,它的聲音與自己所聽到的心臟與血脈流動的聲音相近。修藏密定功,必須懂得嗡字發音的機括妙用。最低效果,它可以使頭腦清醒,精神振發。傷風感冒,連續不斷念此字音,可使頭部發汗,不藥而癒。

可以說,嗡是中脈音,是梵穴輪音,是天部音。是佛部聲密,表示佛的身密。

2、阿字

  梵文()、藏文()、(阿)字。它是宇宙開闢、萬有生命生髮的根本音,是人與動物生命之門的開口音,它具有無邊無際的功能。同時,阿字做為開口音,是世間一切生命開始散發的聲音,是密宗阿部的開口音,是蓮花部的聲密。

人出母胎,哇哇墜地,開口第一聲就是阿音。小兒說話,最初就呼父母,無論中國人喊爸爸媽媽,英語系叫father、mother,都是阿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日本東密,以阿字本不生,概括金胎不二兩部大法,包括全部曼荼羅,其尊重可知。蓋阿字本不生,應如實知自心,自心為息,阿即息之本聲。

在人體而言,它是心臟內部即心部的聲音。修持藏密定功時,是人體中之血轉向心部化而為氣所發之聲,也是氣轉而至喉所發之聲。內聞時為無聲之聲,開口即聲。修藏密定功,懂得阿部音的妙用,就可以打開身體五脈輪結,同時,也可以清理臟腑之間各種宿疾,修習久之,可體會內臟氣脈震動之效果。

可以說,阿是心音,是喉息輪音,是人部音。是蓮花部聲密,表示佛的口密。

3、吽字

梵文()、藏文()、(吽)字。它是萬有生命潛藏生髮的根本音,是物理世間地部的聲音。它具有無限無量的生髮功能。是金剛部的聲密。

物質世界,天上雷鳴,地下地震,都是吽音。藏密特重吽音,以吽音通一切音。表五方佛之心,觀想吽字,可轉五煩惱成光明五智。

在人體而言,它是肚臍內部即丹田的聲音。修持藏密定功時,乃氣轉至丹田臍輪所發之聲。內聞時為雷鳴或地震之聲。修持藏密定功,懂得以吽部音來念誦,可以震開脈結,促進新陳代謝,啟發新的生機,最少也可達到健康長壽的結果。

可以說,吽是丹田音,是臍輪音,是地部音。是金剛部聲密,表示佛的意密。

修持藏密,如修大圓滿法,其前期的功法次第是:七支坐、九節風、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其中金剛誦就是藏密的「六妙門」。六妙門又分為兩部分,即四息法和三字觀。四息法就是數息、隨息、止息、觀息,這是修密乘金剛誦的四種方便。在四息法的基礎上修三字觀,即觀想「嗡阿吽」三字為進氣、住氣、出氣,即入息、住息、出息都變成「嗡阿吽」三字,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這就是藏密六妙門的還息和凈息。修持功法,需要師父口授,容他日另文專述,茲不贅言。

(《禪定述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