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百姓家

  原是古文化

  舊時慮溫飽

  歸於自然

  今日失根本

  迷於喧囂

  中國人有句口頭禪——你吃了嗎?

  有人說,這是源於中國過去食不果腹的社會環境。但如今,這句問候顯得不那麼適用。

  因爲中國的整體國情已遠超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底層

  有人說,文化似空氣,不可或缺;

  有人說,文化給予人類以自由;

  于丹曾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和傳統,可以說我們不缺“文”了,我們當代最缺少的是“化”。文化的繁榮發展到文化自覺,關鍵在一個“化”字上。

  自2009年,中國開始從國家層面推動“文的化”,意將中華文化融入每個中國人的生活、血液之中,讓它不再是“高貴”的存在,使之成爲無所不在、生生不息的一種生活方式。

  1---2009年

  國務院審議通過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將文化體制改革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2--- 2015年

  “全域旅遊”進入國家層面的新階段。當年8月,原國家旅遊局《關於開展“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旅發【2015】182號)提出了“全域旅遊”創建考覈指標。自此,“全域旅遊”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3--- 2016年

  國家旅遊局公佈,262個市縣成爲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惠州在列。

  4--- 2017年

  國家旅遊局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發佈《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導則》,爲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工作提供行動指南。

  5--- 2017年

  發改委聯合多個部門印發關於《“十三五”時期文化旅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

  6--- 2018年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並實施。

  7--- 2019年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工作》通知,以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標準(試行)》。

  在國家旅遊氛圍濃厚之下,全國旅遊人數日益增多。2018年,國內旅遊人數達55.39億人次,收入約5.1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和12.3%。

  (圖源網絡)

  在利好政策導向之下,全國各地掀起了一波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熱潮。截至2010年,全國各種文化旅遊產業園區達1萬多家,其中,市級以上有2500餘家。

  自2016年起,惠州政府相繼與星河、萬達、碧桂園等多家房企分別簽訂協議,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旅項目,推進全域旅遊

  2018年3月,碧桂園與惠陽政府簽訂鄉村振興協議

  截止目前,僅有碧桂園在秋長落子的項目——建成並投入運營,位於惠州市惠陽區秋長鎮,目前率先啓動茶園村的1.7萬㎡作爲示範區,該村落已於2013年正式被納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着力打造成深莞惠田園親子娛樂綜合體、廣東省市民農莊先行實踐區、粵港澳客家文化傳承體驗地

  據瞭解,茶園村日趨貧困、凋零,但在政府與碧桂園的聯手扶持之後,逾百年的客家文化得到了激活,開啓了惠州的第一章文化之旅

  客自秦朝

  遷徙各地

  圍屋而居

  自成一家

  一億兩千

  廣佈天下

  客家滿天下

  客家,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已有兩千多年居住歷史的重要羣體。世界上有一億兩千萬的客家人,分佈在全國18個省區的280多個縣市以及世界上80個國家和地區。就廣東地區而言,惠州府是廣東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

  惠州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爲客家僑都

  惠陽秋長街道是粵東地區客家圍屋最爲集中的地方,對於客家傳統圍屋建築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這個地方,有一個關於舉家遷徙的歷史故事

  清朝康熙元年,葉氏家族由中原南下,定居秋長,從此開始了“秋長長興興旺長”的故事。客居異鄉的客家人建造圍屋團聚族人共同抵禦外敵,並在圍屋中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社會

  建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松喬樓,由中原南下的葉氏四世祖葉國梓建造,在客家圍屋的基礎上增加了南陽的中原文化元素。松喬樓作爲葉氏宗祠,佇立在木公幌數百年,靜靜地守護着這片土地,默默地講述着秋長的故事

  文化最大化

  晚霞傍山

  庭院外

  鶯飛迎炊煙

  明月當空

  笑語間

  蟬鳴伴茶香

  爲了響應國家全面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2018年3月1日,惠州市惠陽區政府碧桂園簽署戰略協議,標誌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走出了具有碧桂園特色的第一步。這個在惠州落子並首先開放運營的項目命名爲“鳳悅·秋長谷裏”。

  在這一方土地,除卻那與多數郊外相似大自然原始氣息,還有濃厚的民俗風情、古樸的客家手藝,更有能直接感受千年客家文化的客家建築——圍龍屋

  科普小知識:客家圍屋分爲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存世最多和最爲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民居建設的五大特色之一,遍佈於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一般都有三百年乃至八九百年曆史。

  松喬樓俯瞰圖

  松喬樓屬於圍龍屋類別,整體結構爲三堂四橫一圍,三堂分別是:前廳、中堂和上堂。前廳是一進門的序廳,中堂是當初族人舉行宗族儀式的聚集場所,上堂又稱南陽堂,是族人供奉祖先的地方,傳承着秋長的鄉土靈魂,是傳統宗族的精神寄託。三堂是松喬樓的核心部分,而橫屋(廂房)和圍屋則是舊時族人生活居住的地方。起初,松喬樓只有三堂兩橫,由於後來人口增多,逐漸發展爲三堂四橫。

  松喬樓改造修建後實景圖

  鳳悅·秋長谷裏項目的開放示範區主要圍繞改造後的圍龍屋(松喬樓)呈現,碧桂園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遵循當地的客家元素及文化特色,在保留原有建築材料的基礎上,修舊如舊,針對結構存在安全隱患的舊危房或已坍塌的廢棄老房,進行3D掃描、建模重塑及虛擬修復,高度還原圍龍屋的結構和客家元素,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松喬樓原貌,“我們不願意修復重建後,村民找不回他們記憶中的鄉愁。”

  改造前

  改造後

  此外,碧桂園還保留了松喬樓原有的石旗杆、客家風水、古牆和圍龍屋固定組成部分(如半月池、禾坪)等等屬於這個古村落的千年客家文化元素。在此基礎上,碧桂園優化古蹟,植入文化體驗、精品民宿、餐廳、親子田園互動等多種文旅業態

  項目植入親子田園互動等多種文旅業態

  每一個地方的客家建築都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底蘊在裏面。松喬樓作爲秋長子孫生活聚居的場所,是傳承在地客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對其的改造升級,是延續秋長曆史文化,重塑秋長鄉土靈魂的重要步驟,是鳳悅·秋長谷裏的點睛之筆

  松喬樓一角

  目前,鳳悅·秋長谷裏已對外開放,項目內多業態融合,如:古韻書院、田園清吧、鵬程飯館、無國界餐廳、谷裏間精品野奢民宿、客家文化展示區、無動力樂園、手工作坊、陽光茶室、花房等。據瞭解,碧桂園在惠州市惠陽良井的另一個文旅項目“鳳悅·良井原鄉”也即將投入運營。

  已開放配套

  先行者

  懷敬與意

  還古生機

  里程碑式文旅項目

  近年,越來越多的房企如恆大、融創、萬達、華潤等開始投身並深耕文化旅遊地產市場,碧桂園作爲實力相當的百強房企,也加入轉型隊伍中,其圍繞“產城融合戰略”,不斷在養老、康養、醫療、科技等領域探索、開闢市場。

  碧桂園從商業地產“三線王”逐漸向一二線城市進軍,聯合政府之力,藉助山水資源,精心打造產品,梳理品牌口碑,致力於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旅遊目的地,以成爲“中國文旅全產業融合發展商”爲目標,爲中國的鄉村振興事業做合格企業公民應有的貢獻。

  鳳悅·秋長谷裏

  鄉村振興項目,碧桂園並不只在惠州落地。“碧桂園發展到了今天,有條件有責任去爲鄉村振興做點什麼。”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說,碧桂園集團一直以“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爲企業使命。

  “碧桂園文旅真正是落實鄉村振興的先行者”。以鳳悅·秋長谷裏爲例,他們在這裏,力爭保留經歷了上百年大自然洗禮的原有建築,通過創意和藝術的點睛,讓斷垣殘壁煥發生機,爲中國鄉居生活賦予新意,打造理想田園生活

  統籌:熊鑫 文:詹琳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