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伴我們12年的《生活大爆炸》終於迎來了它的大結局。


對於國內的觀衆來說,這部劇不僅是很多人的美劇啓蒙,還在那個超級英雄電影尚未全面崛起的年代,爲大家打開了一些歐美亞文化的窗口。



許多觀衆是從《生活大爆炸》裏瞭解到,原來歐美的漫畫也和日本漫畫一樣,已經成爲了一種成熟的青年文化,有着很大的市場和廣泛的成年粉絲,每年的聖地亞哥漫畫節更是全球歐美漫畫愛好者的盛會……



而在國內,我們對歐美漫畫的認知還是幾乎爲零,在大多數人眼裏,包括漫威或DC超級英雄漫畫在內的歐美漫畫依然難登大雅之堂,是小孩子或大孩子的消遣娛樂讀物。


所以,歐美漫畫真的膚淺、簡單,和文學、嚴肅、思想、深度、藝術無關嗎?


“我想,有這種想法的人,你的偏見大概太嚴重了,你太小看了漫畫的潛力。”道長在《一千零一夜:第115夜: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如是說。



在這期節目中,道長不遺餘力地給大家安利了兩本來自歐美的漫畫書:克里斯·韋爾的《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和阿特·斯比格曼的《鼠族》。


爲了消弭偏見,道長特別指出,它們不再算作是“漫畫”了,而是歸屬於一個新的名字——“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


《地球上最聰明的小子》內頁


同樣是色彩、線條、分格、對話氣泡的畫法,爲什麼一定要給這類漫畫起一個新名字?


一本漫畫書,爲什麼能被道長稱爲“經典作品”?


這兩本快要被道長翻爛的漫畫書,究竟有着什麼樣魔力?


1.

一場由《鼠族》,

引發的漫畫命名史上的焦慮


在節目中,道長特別提到了一本一經出版、就引發了整個美國文學界和漫畫界大討論的圖像小說:阿特·斯比格曼的《鼠族》。



一本漫畫書的出版,爲何能掀起全美漫畫界和文學界的大討論?順帶引發了一次漫畫命名史上的大事件?


因爲,這本漫畫優秀到連《紐約時報》也想刊載,但卻無法將之歸類;嚴肅的普利策獎也想頒獎給它,卻也撓頭,不知該授予它哪個獎項。


造成這一切困擾的源頭,是因爲《鼠族》是一本非虛構類的自傳體漫畫


雖然在漫畫中,作者阿特·斯比格曼使用常見的象徵手法,將二戰中的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畫成貓。


但是,所有情節、人物、對話,都是作者根據自己從奧斯維辛倖存的父親的口述、錄音、整理成文字稿之後創作完成的。如果內容稍有偏頗,就會有人指責他父親在撒謊。



因此,這就需要作者斯比格曼用完全客觀、冷靜的視角,按照口述稿還原自己的父親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和求生的全過程。


在漫畫中,不存在刻板的殘暴的納粹軍官、可憐的猶太人,也缺乏常見的強戲劇衝突,只有求生的慾望。


比如,討好納粹軍官,爲了獲得額外的食物;學一門手藝,是因爲有手藝的人猶太人不會被先處死。


在漫畫《鼠族》中的奧斯維辛,沒有什麼聖人,也沒有民族主義者,只有想在排隊領湯時,抱有小心機的普通人。


雖然沒有想過“出賣同胞”這樣的黑暗心思,可是,一切都都是灰色的。


最後,作者的父親從奧斯維辛倖存,來到美國,漫畫中有一句唸白:“他贏得了生存,卻已不會生活。”



這樣一部作品,在1991年正式出版後,立即成爲美國當年的暢銷書,並顛覆了所有人對“漫畫”的既有認知,很多嚴肅文學期刊都給予了這本漫畫極高的評價。


《紐約時報》更是將這本漫畫《鼠族》放進“虛構類排行榜”,作者寫信去抗議:我這不是虛構作品,而是紀實作品。


1992年,普利策獎也想頒獎給《鼠族》這本漫畫,但是也苦於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獎項。因此在當年,特意爲這本漫畫設立了一個“普利策特別獎”。


這是歷史上,漫畫作品首次站上主流文學的頒獎臺。



《鼠族》引發了一場漫畫命名史上的焦慮。


也正是從這部漫畫開始,這類具有極強文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的漫畫作品,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圖像小說,以此區別於低齡、淺白的兒童漫畫作品,逐漸成爲北美圖書市場廣受歡迎的一個圖書/漫畫子類型。


2.

在法國

漫畫被稱爲“第九藝術”


相比起北美,漫畫在法國的地位,也許是最高的。


在法國,漫畫被稱爲“第九藝術”,對漫畫藝術性的重視,源自法國藝術殿堂盧浮宮。


從2003年起,盧浮宮每年都會邀請一位漫畫家駐館進行“盧浮宮主題漫畫創作”,這個項目名叫“BD Louvre計劃”,中文名譯爲“當盧浮宮遇見漫畫”。


BD是法語bande dessineede的縮寫,是指精裝的、具備一定審美的漫畫作品,也即“圖像小說”在法國的叫法。


被盧浮宮邀請的漫畫家,除了閉館後可以在盧浮宮內自由走動,還被允許進入一些平常不對外開放的展廳,只要創作的漫畫與盧浮宮有關即可。


目前盧浮宮已經邀請過的漫畫家有:《JOJO》的作者荒木飛呂彥、《孤獨美食家》作者谷口治郎,《惡童》的作者松本大洋等。


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BD Louvre計劃」作品


日本漫畫家松本大洋「BD Louvre計劃」作品


漫畫能在法國能擁有極高的藝術地位,也許有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法國國寶級漫畫家墨比斯。


3.

墨比斯

一個撬動了整個日本動漫界和科幻世界的大師


墨比斯的漫畫名篇《阿扎克》,整整影響了一代日本漫畫家,直接催生出了宮崎駿的《風之谷》、大友克洋的《阿基拉》等作品。


宮崎駿是這樣評價墨比斯的:“1980 年我接觸到墨比斯的《阿扎克》,那簡直是一種巨大的震撼。不僅我這樣想,所有的日本漫畫家都被這部作品深深震撼。我的《風之谷》就是向墨比斯的致敬之作。”

 

尤其《風之谷》中那個騎乘白色飛行器的女孩娜烏西卡,和墨比斯筆下的白色孤獨騎士阿扎克極其神似。


上圖爲宮崎駿《風之谷》;下圖爲墨比斯《阿扎克》


而作爲對宮崎駿的迴應,墨比斯也爲自己的女兒取名爲娜烏西卡,這正是《風之谷》中女主角的名字,娜烏西卡也被稱爲宮崎駿筆下最完美的女主角。

 

2004年,宮崎駿和墨比斯,聯手在巴黎的造幣廠博物館舉辦了雙人畫展。



以《JOJO的奇妙冒險》而聞名的荒木飛呂彥,也自稱是墨比斯的忠實粉絲,他說:“在我生活的年代,墨比斯站在大友克洋和鳥山明身後,所以我相當於是他的徒孫吧。”


墨比斯的另一部科幻漫畫作品《漫長的明天》,則直接撼動了整個科幻界。



在《漫長的明天》中,那些垂直的摩天大樓、飛行的汽車、機器人警察、變異外星人、各類輸送管道、發射塔、廢棄的城市角落,都被視爲是“賽博朋克”的重要靈感來源之一,影響了很多後續的科幻作品,《機械戰警》《神經漫遊者》《攻殼機動隊》都在此列。


《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就曾將自己電影中迷幻、絢麗、壓抑的未來城市歸功於墨比斯這部作品。


被視爲科幻電影之父的喬治·盧卡斯同樣深受這部作品影響,在他的代表作《星球大戰》中,帝國探測機器人的形象,跟墨比斯《漫長的明天》中的一個不太起眼的機器人一模一樣。



呂克貝鬆《第五元素》的致敬更爲直接,當女主角從高樓上縱身躍下的時候,她周邊快速跌落的垂直城市、漫天飛翔的空中汽車,幾乎就是《漫長的明天》的原景重現。



只是由於國內引進歐美漫畫/圖像小說的滯後,導致我們首先接觸到的是墨比斯的學生們的作品。



而現在,你不必再有這種擔心了。看理想剛剛上線了全網第一檔詳解歐美漫畫/圖像小說的節目《漫畫實驗室》。


我們爲此找來了國內歐美漫畫資深研究者、歐美漫迷心中的“陶大大”陶朗歌。


他不僅是歐美漫畫推介博主,還是國內歐美漫畫出版社“後浪漫”常年嘉賓及主持人,三里屯“復調”美漫書店常駐沙龍主講人之一。



在這個節目中,主講人陶朗歌會用30本漫畫,從創作背景、故事內容、作者軼事、敘事手法、藝術創新、文化意涵……等等方面爲你做全景式的歐美漫畫解讀。



紐約時報曾經評價《鼠族》爲“這是用小小的畫講成的一個大故事”,而我們也想把漫畫這種相對陌生的表現形式,以及一張“小畫”背後震撼人心的故事,在《漫畫實驗室》這個節目裏呈現給各位。


讀完這三十本漫畫的體驗,絕不亞於觀看或閱讀任何一部精彩的文學作品或電影,請和我們一起,進入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歐美漫畫世界。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即刻收聽


點擊文末 閱讀原文

也可訂閱《漫畫實驗室:30部經典歐美漫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