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寧可交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許多人爲了拓展人脈網,常常強迫自己去認識更多的人,無論是否有用,先拿到名片或聯絡方式再說。

  也有一些人無應酬不歡,終日沉浸在五花八門的社交活動中不可自拔,一旦獨處就覺得空虛、慌亂。這些都是典型的社交強迫症的表現。

  如何才能經營人脈,避免無謂的應酬?以下法則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01 做人脈要順其自然

  和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不同,有的人並不怯於社交,卻走入了人際交往的另一個誤區:社交強迫。

  他們十分注重人脈資源的拓展,結果爲了經營人脈,幾乎犧牲了自我。“過節送禮,請客吃飯”,爲了經營人脈,他們即使耗盡薪水和業餘時間也在所不惜。

  然而,這種過度的社交熱情,帶給他們的不是人脈經營上的良性發展,而是更多的焦慮。

  李露大學畢業後來到一家公司,爲了儘快和同事們熟絡起來,建立自己的人脈網,她下了不少功夫。她通過各種渠道瞭解了每一個同事的相關信息,平時也特別注意觀察同事的言行舉止,揣測他們的性格、愛好等。

  她的薪水不高,但爲了討得同事的歡心,一到節日、同事的生日,她就會請客吃飯並準備禮物。而對於公司裏的領導們,她更是不遺餘力,找着機會就送上厚禮。

  可是,事情並沒有朝她希望的方向發展,因爲她送禮太多太重了,同事們反而對她疏遠起來。

  剛開始,是大家不知該怎麼還她人情,她每次岀手都太大方,可對於工薪族們來說,還禮給她所費不低,不還禮又失了禮數。因此大家漸漸對收到她的禮物感到害怕。

  時間久了,同事們開始覺得她這人太“假”,跟她沒什麼交情她也熱情如火,肯定是不懷好意,背地裏還送了個“馬屁精”的外號給她。

  而李露呢,爲了搞好關係,耗費了金錢不說,還成日裏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哪裏沒做好。當察覺到大家對她疏遠時,她只覺滿腹委屈,認爲是別人不懂感恩,一點也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其實,經營人脈也要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做作和強求。人脈關係雖然重要,可刻意爲之,反而可能吃力不討好。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廣泛傳播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那麼自然而然會找到自己的交際圈。

  02 避免無謂的應酬

  爲了工作或是擴大交際圈,我們難免要應酬。然而,如果應酬太多太濫,就會讓人感覺不堪重負。所以,應酬也應有“度”,對於一些不那麼重要的應酬,我們要學會拒絕。

  曾國藩剛到北京時,沒有什麼人脈關係,便打算通過應酬結交朋友,爲自己尋找機會。那段時期,他的應酬之多不勝枚舉。

  據曾囯藩的日記記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初一,他先是來到杜蘭溪家,接又去了陳竹伯、陳源兗家,後來又和他們起到吳藹人家,最後幾人決定公請黃矩卿老師吃飯。吃過中飯後,又走訪梅霖生、曾梅巖。剛回到家休息了片刻,正準備看書寫字,結果陳源兗等人又來了,大家聊天到深夜。

  初三,陳源兗又來了,曾國藩和他步行至湖南館、湘潭館,飯後又去了寶慶館,直到二更才歸。

  據統計,曾國藩在道光二十年的初一到二十三,一共應酬七十五次;道光二十三年一月,一共應酬了一百零九次,這種頻繁的應酬在經濟上給曾國藩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按理說,曾國藩作爲二品大員,收入不低,可事實上他的過得並不寬裕。例如,他在家書中多次提到借、欠、宭等字眼兒,道光三十年(1850)的一封家書中,他說他欠了別人近一千兩白銀,連回湖南探親的錢都沒有。

  與此同時,他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他多次在家信中訴苦,說耳鳴令他很煩惱。不僅如此,他還時常在日記中用甚倦、甚乏、人疲乏不清醒等字眼兒,來描述自己過度的應酬。

  曾國藩漸漸覺得自己在應酬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便決心改變這種交際狀態,儘量減少那些可有可無的應酬。此後,他不再有請必去。一次,某官員的父親來京,該官員擺了幾桌酒席,曾國藩接到請柬後以公事繁忙爲由沒有去。

  誠然,經營人脈的重點是彼此間的價值交換、利益共享,因此持之以恆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價值,纔是真正有效的“通行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