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度是一个简单又非常非常重要的几何公差。新的国标里边对它的定义增加了几个特殊的修饰符号,这里我们通过一个装配图来细细品味这些新修饰符号的特殊之处。

先来看看下面这个装配图,见图1:

图1 装配图

图1是盖板和箱体之间的装配图,盖板和箱体之间用螺钉连接。根据这个简单的装配关系可知,盖板和箱体之间的安装面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会作为螺纹孔或螺钉过孔几何公差的第一基准),因为安装面不平整,会导致盖板和箱体之间的贴合不可靠,比如失去密封性能,另外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螺钉的扭矩衰减过快,失去紧固能力,导致产品的稳健性很糟糕。

所以无论是箱体还是盖板,两个零件上的安装面都必须采用平面度加以管控。本篇文章就以箱体为例进行讨论,图2中显示的是常规用的平面度对箱体安装面进行管控。

图2 箱体标注(剖视图)

还是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尽管图2中对箱体安装面进行了平面度管控,实际生产出来的零件还是不尽完美。让我们来看看实际生产出来的零件在微观世界里狰狞的面目:

图3 箱体实际安装面

图3中显示的就是实际箱体安装表面的样子。如果要测量图3中的零件,根据默认的测量方法,我们采用的是最小区域法,即先采用切比雪夫法拟合出理想要素(一个理想的平面),再用两个和理想要素平行的平面,去夹实际的被测表面,夹出来的区域就是最小区域。对最小区域法还不了解的小伙伴,建议在本文的最后点击链接「切比雪夫法和测量的本质」。

图4 最小区域法测量平面度

图4中,两个最小区域边界和理想要素平行,他们之间的区域就是最小区域,这个区域的宽度D,就是实际零件的平面度的几何误差,即实际平面度的测量值。

如果仔细观察图4,我们会发现,最小区域的宽度D,实际上是由箱体实际安装表面的最高点(波峰P)和最低点(波谷V)决定的,这里的最高和最低是相对于理想要素而言。也就是说,最高点P和最低点V, 决定了该平面的实际平面度大小。

可是如果我们问,这样管控,和实际功能一致吗?合理吗?

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拍脑袋,要仔细分析这个安装面不好带来的后果,以及对应的影响因素。

我们再来看看不理想的零件装起来的样子:

图5 微观世界里的装配关系

图5显示的就是图3中的不完美箱体装配起来的样子。仔细分析图5的装配关系和变形特点,我们会发现:

1. 盖板安装面和箱体安装面贴合不完美,完全是因为最高点(波峰P )把盖板顶起来了,如果我们衡量盖板的变形程度,其原因完全是和最高点P有关,和最低点(波谷V)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2. 如果我们考虑到今后的螺钉扭矩衰减,因为螺钉的扭矩衰减是螺钉,盖板和箱体在拧紧后会产生一定的变形量(弹性变形),这个变形量会对螺钉产生轴向力,使得螺钉的螺牙和螺纹孔的螺牙之间保持足够的接触应力,从而拥有足够的摩檫力,导致螺钉变松的扭矩足够大,进而使螺钉具备可靠的防松能力。

然而,如果这个最高点P参与了接触,这个最高点在长时间使用后或者机器受到某种剧烈的震动后(比如汽车经过一个深坑),这个P点会塌陷下去,这个塌陷是塑性变形,不可恢复。这下麻烦就大了,螺钉拧紧时的变形量变小了,螺钉的预紧力变小,扭矩就变小了,这个就叫住扭矩衰减过快,扭矩变小绝不是好事情,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隐患。想像一下,你开车在高速上得意飞奔,突然你发现有个轮胎跑得比你还快,后边撒了一地的螺钉...

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P点很关键,V点没啥鸟用。

那么好,图2中的定义合理吗?

既然V点没啥用,我们又在管控,这会造成一种浪费。假设有个零件,有个最低点(波谷V)特别深,P点又不是很高,那么这个零件在图1的装配图中完全可以使用,但是因为最低点太深,会导致平面度的实际测量值变大,会被我们拒掉。

那么我们怎样标注,使得平面度只管控最高点,而不管最低点呢?

有办法,最新的国标引入了针对理想要素和评价被测要素的修饰符号,这次我们只介绍一种,见下图:

图6 更新后的标注方法

图6中的平面度是优化后的标注方法,公差框格中的G(高斯英文的第一个字母,注意,没有圈圈)是针对理想要素而言的,指的是理想要素是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来的(默认的是切比雪夫法)。

P(peak)指的是几何误差是计算最高点(波峰P)到理想要素间的距离。而不是默认的从最高点到最低点之间的总高度。见下图:

图7 新标注的含义

图7中的两个最小二乘边界还是和理想要素平行。实际平面度的测量值应该是波峰上的最高点到理想要素的距离P.

如果想让理想要素想和常规的切比雪夫平面一样,那么可将"G"改成"C"(切比雪夫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注意哦,无论图6中的修饰符号是G还是C, 如果省略了P, 那么实际平面度的测量值是P+V,而采用优化后的标注,测量值是P,测量值减少几乎一半(因为最小二乘法的民主性,一般它不会刚好是一半),增加了零件的合格率,关键点还在于,功能不会受到伤害(控制了最高点)。

当然,这里要强调,不是所有的平面度都可以采用图6中的优化标注方法,一定要根据功能,工况来选择恰当的修饰符号。比如说用来导光的镜面(如显示器里导光板),不仅仅要控制最高点,最低点也得控制。

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上一篇国标细细读的文章中,讲了几个带圈圈的符号,那是用来拟合被测要素的,今天讲的G和C,这个是用来拟合理想要素的(国标叫参照要素),没有圈圈哦。

希望今天的这一讲能够给你带来启发,下一讲,我们再来统计一下所有针对理想要素的修饰符号。

小结

本文介绍了常规的平面度,采用最小区域法,控制的是最高点和最低点。而有些功能需求其实不需要控制最低点,那么可以采用G加P的修饰符号来控制平面度。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用平面度控制被测表面时,最新的国标给了我们很多选项,让我们的控制更加精准,更加经济。

觉得文章不错?转发个朋友圈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