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常用這句話來表明糧食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明不管幹什麼糧食是第一位的。就拿現在中國人來看,大家平時吃的無非都是大米或者白麪,但這些兩種農作物對於古代人來說,卻不是那麼容易吃上的。那麼古人一般都種些什麼呢?或者他們又有着怎樣的歷史呢?

  因爲古代經常產生戰亂,所以老百姓所種植的糧食一般都是軍糧爲主,因爲除了自己吃以外,還需要上交,以作軍資。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小米”成了不可替代的產物,而且還成爲古人最熱衷的一種農作物。那麼爲何非要種植小米不可呢?這個跟古代人的生活範圍有着很大的關係。

  早在隋唐時期之前,古人所生活的地區一般都在黃河流域,而且這個地方剛好是出產粟米的地區。據考古專家介紹,在距今6000年前的一些遺址找到了粟米的存在,而且到了商周時期,粟米已經成了人們的主要食物之一。剛剛還提到了軍糧,那是什麼樣的條件能夠達到軍糧的標準呢?據瞭解,只有一種農作物在民間大量種植,且收成和存儲量都特別大的時候,這種食物才能納爲軍糧。

  從秦朝一直到隋唐時期,粟米作爲黃河流域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無疑是非常符合成爲軍糧的條件。有人說古代人也有大米可以吃啊,這個不能否認,但是因爲種植困難,所以大米一直難以推廣和普及。根據漢朝史料記載,1斗大米的價格大概是2.5倍的粟米,所以那個時期能吃上大米飯的絕對是非富即貴。那麼古人所生產的粟米到底多不多呢?

  根據戰國時期的一則記載,一個正常的5人家庭,在耕種一百畝的田地情況下,每年能夠生產粟米爲95石,除了繳納10%的賦稅以及家庭的口糧以外,每年能夠結餘糧食爲45石,摺合成現代人所使用的計量單位,粟米每畝年產量大概爲80斤左右,要知道1949年時稻米的每畝年產量也就是在120斤左右。古人能在2000年之前就能完成這樣的一個數值,實在是了不起。也正因爲有了多餘的糧食,在戰國一直到秦漢時期,國家與國家之間打仗就成了普遍現象,試問如果沒有糧食,誰還會打仗?

  在到了漢朝時期,粟米的種植數量更多了,而且還是全國硬性推廣,意思就是老百姓必須要種植粟米。在這段時期內,粟米的存在更被統治者擡高了一個臺階,並被譽爲糧食之首。那麼爲什麼漢朝軍隊可以抵抗匈奴多年,並且將其擊敗呢?很明顯還是粟米的功勞。

  剛剛我們說到“糧草先行”,糧食的問題解決,“草”又如何解決呢?這裏告訴大家,草指的是馬匹所食用的食物。在古代影視劇中,大家總能看到軍馬在吃稻草,實際上這是一種不真實的現象。因爲在漢朝時期,特別是漢軍在跟匈奴人征戰的那些年裏,軍馬都是需要吃粟米的,因爲這樣才能保證馬匹作戰性能良好。那麼一匹軍馬一年能吃掉多少糧食呢?更加《漢書》記載,1匹軍馬每年要吃掉6個人的口糧,而漢武帝在位期間,漢朝的軍馬多達40萬匹,這樣的損耗量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有多麼的恐怖。這樣的情況一直到張謇在出使西域以後,找到了一個好的替代品苜蓿纔算解決。

  一直到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開始向南方發展以後,粟米的重要性纔算被動搖,而就在這之後,南方的水稻也算是華麗登場,但是粟米永遠都是中國古人不能缺少的食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