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Sheet - Ravenna, Paris,2003 ? Paolo Roversi

就我个人来看,时尚关乎著自我和内心,它或许是在你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东西或者风格以后,所达到的一种舒服,惬意的状态。

Charlotte Rampling by PaoloRovers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它也是一种绝对的无拘无束和高度的自主权,即使年逾半百也依旧身著华丽繁复,「本该」出现在花季少女身上的服装。

Lalbum photo de CharlotteRampling

从广义上来说,Fashion is Everything. 它从不局限于时装,发型和妆容潮流,时尚可以是不同的社会现象和风气。大到电影开场前播的广告片段,cafe 里放的音乐,小到地铁上几个小姑娘在谈论自己喜欢的偶像,公园长凳上老爷爷在看的报章杂志,当下火遍朋友圈的游戏,各式各样的生活形态,引起你思考的一切......

「A Woman Of A Singular Charm」Freja Beha Erichsen by PaoloRoversi for Vogue Italia October 2007

往狭义角度看,也不妨将时尚理解成一种带有创造性的表演。这么一来,Runway 上的服装展示和时尚杂志大片就是它的最常见表现。不管怎么说,时尚与摄影一直有著微妙而亲密的关系,因此,每每谈及时尚,总绕不过时尚摄影。

Paolo Roversi Studio

数码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看似每天都在接收著海量的信息,但除了有著严重同质化,碎片化特性的过眼云烟,大部分人连消化几行字的耐心都没有。所以,这也是一个读图时代。

「Mirror, Mirror」by Paolo RoversiSofia Mechetner, Julie Hoomans,Sara Dijkink for Dior Magazine Summer 2016

在全民拍照的「手机摄影时代」,按下快门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后期只需要几个 app 就足够,社交网路上的点赞、投票数和良莠不齐的比赛奖项成了大家判定一张作品是否优秀的基准。

Audrey Marnay with PaoloRoversis Deardorff 8x10 camera,from Vogue Italia, October 1998

不过,也总有那么些人,完全不受时代风向与科技产品快速更迭的左右,倾其一生,全心全意地坚守著自己热爱的事,带著一份只用宝丽来 Deardorff 大画幅相机和只拍肖像的「固执」,为时尚界留下了数之不尽的珍贵影像。

Paolo Roversi presentation atSpeos Studio, Paris

说的就是这期的主角,有宝丽来王子之称,久负盛名的时尚摄影大师 - Paolo Roversi

第一次知道 Paolo 的时候,不禁呆了几秒。原因无他,就是意外地发现收藏夹里相当一部分的肖像摄影作品均出自他手。这是 Paolo 镜头下的 F 王子,是不是跟印象中的她很不一样呢。

Freja Beha Erichsen by PaoloRoversi for Vogue UK, April 2008

我是个重度的眼控患者,对「眼睛里有星空」,长著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的人极其迷恋。而在 Paolo 镜头下的人物都拥有一种共同的,且致命的吸引力——眼神特别深邃,力量十足,摄人心魂,叫人一眼难忘。

Natalia Vodianova by PaoloRoversi for Egoiste, Paris 2002

「Camicia Bianca」 - Kate Moss byPaolo Roversi for Vogue Italia, February 1996

Paolo Roversi 于 1947 年出生在义大利北部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区(Emilia-Romagna)拉韦纳省(Provincia di Ravenna)的省会拉文纳(Ravenna)。这是座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曾分别是西罗马帝国、东哥德王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也是义大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Paolo 对摄影的兴趣缘于 1964 年的一次西班牙之行。旅程结束后,他在家乡当地跟另一位爱好摄影的邮递员 Battista Minguzzi 在一个地窖里建起了暗房,主要用来处理自己平时拍的黑白胶卷。没过多久,一位叫 Nevio Natali 的职业摄影师将他带到自己的工作室,成了他的第一任老师。顺带一提,Paolo 的长时间曝光习惯正是从他身上学来的。

1970 年,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向 23 岁的 Paolo 发起了第一项合作邀请:到威尼斯的墓园岛——圣米凯莱岛拍摄美国著名诗人 Ezra Pound 的葬礼。那年,Paolo 与好友 Giancarlo Gramantieri 在家乡的 Cavour 58 开了一家摄影馆,为当地的名人拍摄肖像。按正常的剧情发展,他多半会步入新闻摄影师的队列。但现实总是出人意料,照相馆成立一年后,Paolo 有幸结识了一位来自瑞士的摄影师,《ELLE》当时的艺术总监——Peter Knapp

这位传奇人物曾在佩皮尼昂高等艺术学院任教,1955-1959 年间是《Nouveau Fémina》的艺术总监,还先后兼任过《Vogue》《Stern》《Time》《Sunday Times》,以及 Andre Courreges、Emanuel Ungaro 的工作室的特约摄影师。当然,他也有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到了 80 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再次受邀担任《Décoration Internationale》《Femme》的艺术总监。

Peter Knapp 非常喜欢这位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并热情地邀请他到巴黎。但当时 Paolo 没有立刻启程,直至两年后,他才决定到巴黎看看。

Autoportrait with Saskia, Paris,July 2011, by Paolo Roversi

初到巴黎那年,Paolo 在一家杂志社当记者,没有什么名气。因为经济原因,他不得不为生活发愁,那时只得将狭窄的公寓改造成影棚,由于空间不足,连床和衣柜都得移走。后来透过相关朋友介绍,才开始接触时尚摄影,潜心研究摄影大师的作品,当中包括擅长黑白人像,被《纽约时报》评价为:「他的时尚及肖像摄影定义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影像风格」,最伟大的时尚摄影师之一 Richard Avedon;被誉为「肖像摄影史的活化石」的美国当代摄影师 Irving Penn;20 世纪作品最大胆、风格最具争议性,以「情色」摄影见长的 Helmut Newton Guy Bourdin

Polaroid 8×10 camera

跟多数人将世界级的摄影大师奉为追求偶像不同,影响他的都是一些籍籍无名的照相师傅,比如 Saverio Marra,Mike Disfarmer。而他收藏的第一本摄影画册,则是由美国电影摄影师 Paul Strand 和义大利剧作家 Cesare Zavattini 在 1954 年合作出版的《UN PAESE》,里面收录了义大利北部小镇 Luzzara 的村落风貌和当地人的战后生活。

一直专注于肖像摄影的他也相当崇拜英伦女摄影师 Julia Margaret Cameron。有意思的是,Julia 的摄影之路,竟然是源自 1863 年女儿送给她的一台相机,她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已经将近 49 岁了。区别于当时主流肖像照的呆板,她十分擅长捕捉人物的情绪,拍出来的照片不是空洞无力,而是看得见灵魂的。这一点,Paolo 与她颇为相似。Julia 主要为社会名流拍肖像。尽管摄影生涯不长,但也留下了不少富有维多利亚时代特色的经典创作。

来到巴黎的第二年,Paolo 顺利进入英国摄影师 Lawrence Sackmann 的工作室,成为了他的助理。Lawrence 出了名高度严苛,没几个助理能在他手下干得长久。这个「惯例」却被 Paolo 彻底打破了。Lawrence 习惯用同一台相机和闪光灯,设备、器材不变,但对于各种新鲜的拍摄形式和手法毫不避讳。这么说来,Paolo 多年来对相机的「从一而终」也颇有几分 Lawrence 的影子。于是乎,这趟的巴黎之行,让他下定决心长居巴黎,至今已几十个年头。

Guinevere van Seenus by PaoloRoversi for marie claire march 1996.

在那里,Paolo 掌握了一名专业摄影师应有的大部分技能,打下了结实的专业基础,「固定的只是三脚架,眼睛和脑袋是自由不受拘束的」这样的思想也是在那时受 Lawrence 影响,逐步形成的。九个月以后,Paolo 结束了这份助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自由摄影师的道路,为时尚杂志和品牌拍摄。就这样,过了大概五六年,经济情况大有好转,Paolo 才在巴黎的第 14 区买了栋楼,打造了第一个私人工作室。

Paolo Roversi photographed in hisstudio circa 1981 in Paris, France.

八九十年代正是高级时装行业最辉煌的时期,像 Christian Dior、Yves Saint Laurent、Hermès、Valentino、Givenchy、Louis Vuitton 这一类品牌纷纷向 Paolo 抛出了橄榄枝,许多大牌杂志都指定跟他合作,一时间,整个欧洲时尚圈都因他沸腾。此后的几十年,Paolo 享受著一线明星般的待遇,大画幅宝丽来相机+12 英寸的 Dagor lens 也成了他终生的标志,尽管 Paolo 偶尔也会使用难以保存和极易刮伤,带负片的「Type55 4×5」宝丽来黑白相纸。

比起一些摄影师动不动就出外景,Paolo 更享受棚拍,除了因为他以肖像拍摄为主,还因为他带著如此大的「座机」,跑来跑去太麻烦。即使是处于当下这个人人都追求速度的时代,他依旧不紧不慢地用著最原始最复杂的手工操作机器,严谨地对待每一张作品。

模特们跟他的默契也相当好,被摄者通常都能很快放松下来,安静且自然地进入状态,而他本人对模特灵魂最深处最动人一面的挖掘,也实在没有几个人能与之相比。即便「摄人无数」,但总有几个模特是他最喜欢拍,跟他关系也最好的,水果莉 Natalia Vodianova 便是其一。

Natalia Vodianova by PaoloRoversi for i-D Spring 2010

较为近年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这组。2014 正值 Vogue 150 周年诞辰,Natalia 身著 Dior、Chanel、Armani Prive 的高定登上了俄版的封面。

Natalia Vodianova by PaoloRoversi for Vogue Russia December 2014

那一年,Natalia 诞下第四个孩子 Maksim Arnault,还特地请来为 Paolo 为她拍下一张喂母乳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丈夫 Antoine Arnault。

俩人合作的次数多到数不清,Paolo 算是见证了不同人生阶段的 Natalia了。能够交上一个这样值得信任,放心把自己所有照片都交到他手上的摄影师好友,真是件温暖又幸福的事。

作为一个常年在摄影棚内工作的摄影师,Paolo 最独特的一点在于,他更喜欢利用窗户外的自然光。虽然有时不得不用专业摄影师最爱的 Balcar 闪光灯和HMI灯,但更多的时候他会手持 Maglite 镁光手电筒,往模特身上打光,就像画家拿著画笔在空白的画布上作画一样。另外,低瓦数,光线微弱的钨丝灯也是他最常用的光源。当然,这些都比不上外界的自然光。于 Paolo 而言,太阳光是任何「人造光」都无法替代的,那是其他光线的基础。

Kirsten Owen by Paolo Roversi forPhotographies Magazine in 1993

Vogue Italia March 2016 Couture Supplement -Valentino, by Paolo Roversi

也许你会好奇,Paolo 拍过那么多美人,他的另一半呢?这就是他镜头下的妻子 Laetitia

他的妻子 Laetitia Firmin Didot Didot 的后人,这是个家族姓氏,Fran?ois-Ambroise Didot 发明了字型大小标准,Firmin Didot 设计出了现代主义衬线字体的典范,说白了,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字模雕刻师,为印刷和翻译作出过了不起的贡献。Laetitia 天生就气质不凡,是那个年代的顶级名模,各大奢侈品牌的宠儿,气质好到不得了。这不,看一眼就弯了。

都说那个时代的才是真·超模。咖位去到哪儿,看这张硬照就一目了然啦 ,断然不是现在的网红模特能比的。

Naomi Campbell, Louise Vyent,Cindy Crawford and Laetitia Firmin

Paolo 还有一个跟其他摄影师截然相反的习惯:他很少去看时装秀,如果他要去看就一定是「空手」而去,绝对不带相机。对此他的说法是,他要用双眼去看,而不是镜头。确实啊,如今人们带著相机拍下一张又一张的快照,按下快门成了一件很「廉价」的事,能带著一颗真诚的心去观察去发现的人真的少之又少。

Paolo Roversi & LaetitiaFirmin Didot(妻子) - Dauphin - Palais de Tokyo, 2015

Paolo 从不故弄玄虚,简单,直接,能让人一眼抓到重点的构图便够了。所以你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拍摄主体基本都在画面中央。单纯好看却没有感情的照片就像一个华丽的空壳,而他的许多肖像摄影作品在告诉我们,时装摄影并不是流于表面的。背后沉淀了摄影师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潜藏心底的梦境,记忆。摄影师不单单是记录者,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超长曝光时间是他的「招牌」,1 秒、2 秒、3 秒是最多用的,但 20 秒、30 秒也不少见。哪怕画质会因此变得模糊,往往是脸部对焦清晰,而其他部分就像被烟雾笼罩著那样。频繁使用大光圈也使得他的许多照片景深过浅,但这在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种迷离,梦幻的色调。迄今,Paolo 已经拍了三十多万张宝丽来。他的快门永远只有不够慢,但几乎不会出现短于 1/4 秒的时候。宝丽来 Deardorff 大画幅相机固然是永恒不变的忠实搭档,但他也不会抗拒偶尔使用 Leica 和 Linhof。「Why not?」是 Paolo 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生活中充满未知与各种可能性,墨守成规绝不应是创意工作者的特性。

关于修片,他自己表示已经习惯了接受照片原本的真实模样,但要是有客户提出需求,他倒不介意用 Photoshop 去稍加润色,但坚决反对作过多的修饰。技术革新没问题,但个人风格必须永存,这是 Paolo 的原则。Honestly, it is so.过度的修改,会让照片丧失最初的生命力。

Paolo 除了热衷于定制和收藏背景板之外,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图书收集狂,他的工作室就像个巨型的图书库,收藏了过万册的摄影书籍,而且最「丧心病狂」的是,他会为每一册书都编好码录入电脑,正如他将每块背景布都详细记录在案般严谨。

为记录这些年的创作历程,Paolo 在 2005 年发行了《STUDIO》,总共印了 1000 本精装版,不仅如此,他书都是手工制作的,求质不求量。最为瞩目的始终是 1999 年出版的《NUDI》,Paolo 邀请了一众 Top Model 全裸出镜,堪称一本世界超模图鉴。

Guinevere van Seenus Paolo 最为钟爱的另一位模特,在出镜《NUDI》时不过二十出头,往后十多年间,他们一直保持著不错的合作关系。像 Natalia 一样,Paolo 记录了 Guinevere 从稚嫩到成熟的点点滴滴。

2008 年的 5 月 21 到 6 月 27 日,Paolo 还在纽约的 Pace/MacGill 画廊,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以俩人名字作为主题的摄影展。

Paolo 的佳作不胜枚举,但不得不提的就是他跟冰雪女王 Tilda Swinton 的合作。不瞒你说,如果你是 Tilda 的迷妹,那么你图库里那些她的照片,很可能都是 Paolo 拍的。他曾表示,为 Tilda 拍片的体验的确跟拍其他模特很不一样,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她身上拥有其他人无法企及的表现力,那种对角色的超强诠释力让许多人都为之折服。

Tilda Swinton by Paolo Roversifor LUomo Vogue , September 2008

Tilda Swinton by Paolo Roversi , Paris (1996)

Tilda Swinton by Paolo Roversifor Pomellato

Paolo 的儿子也深受他的影响,效仿父亲当年在地下室建暗房一样,在家里搭了个处理胶卷的传统暗房,女儿则担任左右手。

最后,用《STUDIO》的一段序作为 Ending 吧:「我每天一早就到摄影棚,???在这里度过了大半辈子。这是我的工作室,??有我钟爱的相机,?镜头,?胶卷底片,?灯光设备。我的摄影棚是挑高的长方形空间,?地上铺著老旧的木地板,??朝北有扇落地大窗户,?像座清空了的小剧场,??按需要随时可以改造空间、重新打造时空背景,??使任何场景都成为可能。这片小天地里的春夏秋冬或是天干地支,?都由我支配,?现实与虚幻间的界限早已消失,?就像其他艺术,?有时虚构却造就了更出奇诱人的真实。」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