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出自名门世家,祖上连续几代人都位极人臣,声名显赫,袁绍在东汉末年也身居高位,曾参与诛灭宦官势力,带头攻打董卓,后来先后割据北方四州,实力强劲,然而却在官渡一战中败给曹操,自此一蹶不振。在袁绍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彼此离心离德,曾经的谋士将领也各自选边站队,成功实现了袁氏势力的分裂。对于有着统一北方野心的曹操来说,看袁氏兄弟自相残杀,那可是乐见其成,毕竟当他们局限于眼前利益而大动干戈时,得利的正是曹操这个旁观者,甚至曹操都不用亲自动手,他们就自己走上了绝路。

兄弟离心:汝南袁氏败亡的原因之一

整个悲剧的起因,首先是袁绍在生前未指定明确的继承人。袁绍喜爱后妻,也特别喜爱样貌俊秀的三子袁尚,有意让他继承但是没有明说,而按照立长子为继承人的传统,众人明显更支持由袁绍故妻所生养的长子袁谭。袁绍在世时,对麾下之人管理不严,尤其是颇受袁绍重视的审配和逢纪,生活作风奢靡,并且因此不受袁谭待见,支持袁谭的臣子也同他们有矛盾。如果袁谭成为继承人,那么对审配、逢纪来说,是莫大的威胁,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阻挠袁谭即位,所以在袁绍去世时,假传遗命,立袁尚为继承人。这就把袁尚和袁谭的矛盾,捅到了明处。

长子袁谭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便在黎阳屯兵,自命为车骑将军。兵权在握的袁尚并不愿意袁谭据有太多兵力,还派逢纪前去监督,后来,袁谭请求增兵被审配拒绝,一气之下取逢纪性命,兄弟二人因此事矛盾更深。当袁谭受到曹操攻伐时,派人向袁尚请求支援,然而此时,袁尚考虑的是,万一袁谭得到兵力之后不予归还,该怎么办,于是亲自带兵前往支援。为了配合行动,他还命郭援等人联合南匈奴出兵河东,扰乱曹操后方,可惜在马超、庞德的打击下失败了。曹操一鼓作气进攻袁谭、袁尚所在的黎阳,大获全胜,逼得二人退至邺城。就在曹操准备将袁氏兄弟一网打尽之时,郭嘉献计,让曹操停手,只等看他们自相残杀。

兄弟离心:汝南袁氏败亡的原因之一

果然,战败之后的袁谭向袁尚请求更换铠甲军备,并建议趁曹操渡河发动突袭,而袁尚因为心存疑虑都没答应,这就惹怒了袁谭,袁谭的臣属也从中挑拨,以至于袁谭一怒之下,出兵攻打袁尚,战败后逃到南皮。当时曾有其他贤士书信建议兄弟二人和睦为重,共同保住袁绍留下的遗产,然而二人不听,袁尚还继续攻打袁谭,袁谭不得不退到平原县。即使这样,袁尚仍然不罢休,继续攻打平原县,袁谭无奈之下,求助于曹操。同曹操大军相比,袁尚并不占优势,撤军回到邺城,曹操也就此撤军。但是袁尚并没有放弃攻打袁谭的计划,后来又再次出兵平原,曹操同样应机而动,攻打邺城,袁谭无法兼顾,便回军保卫邺城,却在途中遭遇曹操的正面攻击。大败的袁尚请求投降,被曹操拒绝,在曹军的追击下,袁尚辗转逃亡,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丢了全部辎重,连印信、符节都不要了。而曹操正是拿着这些物品,占领了邺城。

兄弟离心:汝南袁氏败亡的原因之一

另一边,袁谭并没有因为曹操帮忙解围就对他感激有加,反而趁曹操不备,攻下了几座县城,甚至还追击逃亡中的袁尚。袁尚无处可去,最后投奔身在幽州的二哥袁熙,没多久,袁熙部下叛乱,二人又逃往乌桓。因为北方边境长期为乌桓所扰,曹操下定决心平定边境而发起了白狼山之战,乌桓彻底战败,袁氏兄弟不得不另寻别处安身,就逃到辽东,想投靠公孙康。就在他们暗中谋划取公孙康而代之的时候,却被公孙康先行一步羁押,公孙康早就存了向曹操邀功的心思,于是斩二人首级送给了曹操。性格多疑又自大的袁尚,就这样葬送了自己和兄弟的性命。

在袁尚流落北方之时,袁谭收集了他的残余势力,据守龙凑。曹操得知袁谭背叛后十分不满,年底即出兵攻打,袁谭自知无法抗衡,便趁夜逃到南皮。曹操大军随即攻向南皮,袁谭拼死对抗,然而实力悬殊之下,战败不可避免。袁谭趁机逃跑,却被追兵紧追不放,还不小心摔下马。当他试图说服追兵放他一马,并许以荣华富贵之时,被斩下首级。至此,袁绍三子全部殒命。

兄弟离心:汝南袁氏败亡的原因之一

纵观袁绍去世后,袁氏兄弟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在削弱自身力量,做着亲痛仇快之事。说到底,三人之中,尤其是袁谭和袁尚,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于争夺袁绍的遗产。袁谭对袁尚取代自己不服气,袁尚对袁谭始终怀有猜忌之心,他们一直围绕着袁绍所剩无几的势力进行斗争,根本不会顾及其他事情,比如说自行创办一番事业。如果说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与眼界高低息息相关,那么袁谭和袁尚在这一点上,都是鼠目寸光。作为亲兄弟,他们不但不合作保卫父亲留下的基业,反而在无尽的内耗中消磨了全部的气力和志向。当他们无法解决彼此的矛盾时,还引入了虎视眈眈的第三方势力——曹操。饿狼既已进入羊圈,那么再想摆脱赶走它,就很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