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的椅子,有一家三口在曬太陽,小女孩、媽媽和姥姥。


小女孩提議說“給姨媽打電話”。電話被孩子按了免提,她們的對話被一旁的我聽到了。


孩子:“姨媽,你好不好啊?”


電話(姨媽):“我很好,你現在在幹嘛?”


孩子:“我……”(遲疑)


孩子看來還不懂說太多話。


姥姥幫腔:“我在跟媽媽和姥姥曬太陽。”


孩子鸚鵡學語:“我在跟媽媽和姥姥曬太陽……”


電話(姨媽):“你喫飯沒?”


孩子:“喫了。”


電話(姨媽):“你喫了什麼?”


見到孩子又答不上,姥姥又幫腔了:“喫了雲吞,還有牛肉麪。”


孩子又跟着鸚鵡學語……


整個電話過程,都是姥姥幫腔,小女孩鸚鵡學舌地重複。



掛了電話後,孩子的媽媽有些不高興地對老人說:“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以後別幫妞兒說話。你這樣做不利於她表達的,她會養成依賴,學說話就更慢了。”


姥姥被自己女兒批評得也不高興了:“拿着電話半天答不上,多浪費電話費啊?”


矛盾產生,母女倆罵罵吵吵,誰也不肯讓步……


經常“代替”孩子說話,會不會妨礙孩子學話呢?


有媽媽也曾經問我:“小孩遇到鄰居答不上話,要不要幫孩子說呢?”


也有爸爸說:“每次回到家問小孩,都是奶奶在幫忙回答,感覺不好,但又不知道哪裏不好。”


“我有時會根據孩子的手勢代替孩子說,這種做法對嗎?”


……

孩子的學話期不短暫,其實從胎寶寶未出生前已經開始,32周的胎兒已經能對準爸媽的聲音做出迴應,接着到寶寶出生,一直到小朋友6歲,基本都是幼兒的語言發展期。在這個階段,如果大人總是無意識或有意識地“代替”孩子說話,到底好不好呢?


一項研究揭祕


有時遇上鄰居,小孩半天答不上話,出於禮貌考慮,大人是可以適當幫一幫的。可是一般來說,父母還是儘量讓小孩自己回答比較好,因爲“對話”比“聽話”更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這個結論,來自2009年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說,研究者認爲,“引導孩子口語互動”,孩子們掌握語言的效果比“一直聽大人講話”高6倍。

在“引導孩子口語互動”方面,除了日常溝通,父母們還可以每天與孩子進行“繪本溝通法”。什麼叫“繪本溝通法”?下面以《三隻小豬》爲例,說說我與女兒果果的繪本溝通過程:


首先,讓孩子看圖,鼓勵孩子翻完繪本;


接着,我問果果:“三隻小豬發生了什麼事呢?”(鼓勵孩子根據繪本的內容說話。)


果果回答說:“豬……建房子,還有大灰狼!”


我問:“三隻小豬都建了什麼房子呀?”(迴應孩子的回答,鼓勵孩子新的表達。)


果果說:“就是房子,可以住的房子。”


我說:“豬老大是草房子,豬老二是木房子,豬老三是磚頭房子,是不是呀?”(擴充孩子的迴應,讓孩子知道,除了自己那樣表達,還有更豐富的表達形式。)


果果點頭,我又問:“那你現在能告訴媽媽,三隻小豬都建了什麼房子嗎?”(鼓勵孩子複述,幫助孩子掌握表達。)

其實,這四個步驟也叫“PEER”,是美國閱讀推廣專家Grover J. Whitehurst呼籲的方法,能高效地幫助小朋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除了“繪本溝通法”,下面是幫助孩子學話的其他3個小建議


1、胎兒期,準爸媽可以經常對胎寶寶說話

當胎寶寶還在子宮裏時,如果準爸媽每晚都輕聲跟胎寶寶說話,有助於寶寶對語言的敏感度。因爲胎寶寶熟悉了爸媽的聲音,出生後更喜歡與爸媽對話;小寶寶還能根據過去聆聽的經歷,把熟悉的經常聽到的那些發音與外部世界“關聯”,幫助他們更快地認識事物,也激發他們使用語言的興致。


所以,胎兒期準爸媽經常跟胎寶寶說話,在一定程度是有助於寶寶學話的。


2、寶寶期,讓寶寶聽兒歌童謠

我們知道,兒歌、童謠等音樂,是有語言節奏的,經常聽,能促進寶寶的語感強度,有助於寶寶熟悉語言的結構。也有研究表明,有節奏的音樂,能幫助孩子記憶語句,幫助孩子掌握語言。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當小朋友在學話的過程中,聽兒歌、童謠最好重複聽,因爲重複能幫助孩子大腦內相關神經元的連結,有助於語言信息的“黏合”,幫助孩子學話更快。


另外,樂器也與節奏有關,當一個孩子在幼兒期學習了樂器,他的語言敏感期會延長,孩子掌握的詞彙量也會增加,這背後也有專門的研究的。


3、孩子學話期,大人最好結合“實物”教話,學話會更高效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讓寶寶學會“小鳥”這個詞,最好給寶寶看看小鳥的圖片,或帶上寶寶看真的小鳥,實物與發音結合,“寶寶看,這就是小鳥。”如果你細心留意,寶寶們最先掌握的那些詞,常常是那些經常出現在他們視野中的事物,例如“媽媽”,“爸爸”,“牛奶”,“電話”,“玩具”等等。那是因爲出現在孩子視野中的事物越多越頻繁,孩子掌握相應的詞彙也就越快速。


所以,泥土越堆越厚,才能成爲小山;寶寶走得多,才能學會走路;寶寶說得多,才能學會說話……如果你家孩子還處於學話期,趕緊做起來吧!


(完)



【幼兒說】:作者是黃杏貞,幼兒心理科普作家、心理諮詢師、二孩媽媽,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專注早期教育與成長,只分享科學、有價值的知識。


您可能喜歡的內容(點擊查看):


1、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勸告:小朋友到底能接觸電子屏幕多長時間?

2、寶寶戒掉奶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有兩個時間最合適!


↓↓↓↓

點擊左下角“原文鏈接”,幫你瞭解更多有關【幼兒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