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申江服務導報,跟着小申喫喝玩樂逛上海



據央視新聞報道,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

享年102歲。

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

法國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百年風雲:心繫建築 作品遍佈世界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美籍華人建築師。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爲主,被歸類爲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爲“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其實在貝聿銘生活的那個年代,來自東方的建築大師幾乎爲零,即便是在上海灘——中國的主場,做建築的也都是外國人。那麼貝聿銘先生是如何走上建築的道路,並且成爲一代大師的呢?


少年貝聿銘


1927年,貝聿銘的父親把他送入上海青年會中學就讀。來到上海的貝聿銘,被一棟正在修建的建築吸引住了,這棟樓就是當時正在修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有人說,這棟建築要造二十多層,貝聿銘和當時大多數民衆一樣,都有些不敢相信!


正在修建的上海國際飯店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幾乎是沒有高樓的,更何況是這樣一棟26層的高樓。因爲不敢相信,所以他幾乎每天都去看,那棟樓越蓋越高等到封頂那天,足足20層的高樓讓貝聿銘覺得非常有意思,他覺得建築——很值得研究一下!而最觸動貝聿銘內心的是,在中國當時最繁華的地方,建起的這棟最醒目的建築,居然是由一位外國設計師設計的。


竣工後的上海國際飯店


1935年,躊躇滿志的貝聿銘遠渡重洋,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建築系學習。然而,當時的中國沒有建築專業,初到美國學習建築的貝聿銘也沒有任何繪畫的基本功,老師在看了貝聿銘最初的繪圖作品後,搖着腦袋勸貝聿銘說,“你還是換個專業吧!”


青年貝聿銘


但是,懷揣建築夢想的貝聿銘,卻不肯輕易放手,他加倍的刻苦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缺陷。他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閱讀資料、練習繪圖,恨不得把一天的二十四個小時,全都用來學習。在已經公開的,他寫給家人的信中有這樣一段內容:“我是來學習的,之後可以報效國家,我這一代的中國人都有很強烈的愛國心,我想使中國變得富強,併爲此出一份力。”



在這種想爲國家出力的決心的推動下,1948年貝聿銘終於以優異的成績從麻省理工大學畢業。然而,所有他去應聘的公司,卻都把他拒之門外。因爲當時的各大建築公司,對於來自建築業相對落後的東方的設計師,沒有信心。正當貝聿銘屢屢受挫的時候,有一位房地產建築公司的高管,獨具慧眼地發現了貝聿銘的才華,於是,他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第一個聘用了來自東方的設計師。自此以後,貝聿銘開始在美國建築界嶄露頭角。


貝聿銘的作品多以公共建築和文教建築爲主,被歸類爲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追求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他的建築作品散佈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甚至遠至卡塔爾。


“最後的大師”:不隨波逐流 成就“最美建築”



提到貝聿銘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盧浮宮拿破崙廣場的玻璃金字塔。不過,貝聿銘的這一設計最初在法國卻遭到了衆多非議。有法國人認爲貝聿銘會毀了“法國美人”的容貌。


面對壓力,貝聿銘將各種非議和懷疑拋諸腦後,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完善並建造出來。他曾說:“建築設計師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主見,隨波逐流就肯定被歷史淹沒了”。結果,金字塔的設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爾鐵塔一樣,成爲了巴黎的標誌。法國人還稱讚金字塔是“盧浮宮裏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此後,貝聿銘還設計了波士頓的肯尼迪紀念圖書館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等重要作品,這些作品讓他在美國國內變得家喻戶曉。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還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資料圖: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主館。 鍾升 攝


此外,作爲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因爲中國設計了多座經典的建築,包括中國銀行總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等。他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他還在退休十幾年再度出山,爲故鄉蘇州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爲了尊重蘇州園林的特色,貝聿銘特地將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將蘇州博物館建成了這個城市最具靈氣的地方。


數十年來,貝聿銘始終秉持着現代建築的傳統,他從不爲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爲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他被譽爲“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也被認爲“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


 貝聿銘經典作品 



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實爲盧浮宮博物館入口,巴黎地標性建築之一。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盧浮宮達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爲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1985年破土動工,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超級建築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併成爲香港地標性建築。共70層,高367.4米,這座銀光閃閃的摩天大樓,其外形正如貝聿銘所形容,像是雨後春筍—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和進步的象徵。即使如今中環超高建築林立,亦難掩其鋒芒。



北京香山飯店。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飯店只用了白、灰、黃褐三種顏色,室內室外都和諧高雅。因爲重複運用了正方形和圓形兩種圖形,建築產生了韻律。後花園內遠山近水、疊石小徑、高樹鋪草佈置得非常得體,既有江南園林精巧的特點,又有北方園林開闊的空間。並考慮到香山幽雅的環境以及衆多歷史文物,刻意設計成與周邊環境因素融合起來的特別形式。



日本美秀美術館表達了貝聿銘的一個主要理念,即自然與建築的融合。建築分3層,實用面積9241平方米。美術館在結構設計上最大亮點是通過跨越兩個山脊的隧道及吊橋,吊橋是專門爲美術館單獨研製的,可稱舉世無雙,從與其相連接的隧道出來緩緩前行便會看到美術館的入口。整個結構採用非對稱多懸斜索結構,由一條定製的曲線型鋼作爲主要支撐結構,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線,暗示美術館的瑰麗深邃。



德國歷史博物館。歷時5年、耗資5億港元增建,2003年落成,以玻璃和鋼鐵製成的現代建築物。德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奧託邁爾盛讚其爲“完美的設計”。柏林上空的天似乎離德國歷史博物館新擴建的大樓特別近。螺旋式樓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個樓層之間,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透明的蝸牛殼。在每一個樓層,走廊就像露臺一樣伸進雄偉的玻璃大廳,每一個玻璃大廳的圓頂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時一般被遮擋住的大樓的整個邊上形成了拱形。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整個建築羣雄踞科羅拉多州山頂,似乎就是科羅拉多山頂生長的一堆堅硬厚重的巨大岩石,建築的岩石色與山崖融爲一體,實用簡約,卻又大氣時尚,色彩、質感與遼闊的大山背景渾然一體,實現了賴特對建築的最高讚譽“我們從不建造一座位於山上的建築,而是屬於那山的”。


他用一個世紀,將自己的設計撒向全世界。


但貝聿銘在《築夢天下》說:


“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貝聿銘有三子一女:去世的貝定中(哥哥)是城市規劃師,貝建中(弟弟)與貝禮中(三弟)都成爲建築師,早年參與父親的項目,直到1992年兄弟二人創立貝氏建築事務所。


不過,只有貝建中會說中文。他說:“父母當年以爲我們早晚要回到中國,所以沒有特地教我們說中文。”


貝建中(弟弟),貝禮中(三弟),貝聿銘


貝聿銘用玻璃、鋼筋、線條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他從青年走向壯年,然後不斷成熟,最終活成了現在的自己。


1989年3月,攝於法國巴黎盧浮宮金字塔前


2006年,貝聿銘慶祝蘇州博物館開館


去年貝老生日時,網站Departures發過一篇“別人眼中的貝聿銘”。


Paul Goldberger(前《紐約時報》和《紐約人》建築評論家)


貝總是待人非常親切,不過也有一點點含蓄。他使自己難以捉摸。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做法——不是用詭計,而是外表,也許是:這種平靜的、文質彬彬的外表,讓人難以看透。他可以搖身一變是一個最隨和同時是最嚴格的建築師,這賦予了貝能夠說服他的客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並且使他們確信結果就是他們想要的技能,這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Santiago Calatrava(建築師,最近因設計紐約世貿中心交通樞紐而聞名)

我第一次見到貝先生是在他的公寓。見到他的第一眼,我就覺得他風度翩翩。他一直保持微笑,並且他非常關注別人和他說的話。他很有氣質也很謙遜,這是隻有最偉大的人才會同時擁有的內在。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建築大師。位於香港的中銀大廈就是其中一部傑作。當你看着香港的地平線,這個傑作給你的感受就像在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一樣震撼。它不是最大的建築,如果不是最大的話,但它一定是最與衆不同的建築之一。貝先生是我們所有人的先驅。在中國哲學裏,人們說,90歲是一個極富經驗的年輕人。他就是如此。

Henry Cobb(建築師,貝聿銘40年關係的商業夥伴)

20世紀可能沒有一個人能比貝將東西文化融合的這麼有深度。他不僅高度融入美國文化,同時又是一個深植中國文化飽有學識的人。他有着非凡的廣度和深度,和連接不同文化的能力。加之他的特別有魅力的人格,這讓他成爲了一個別人都想認識想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當然了,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建築師。不過,他可一點都不軟弱和含糊。他是迷人的、討人喜歡的,但他是個意志堅定的人,一種如果你想做到任何有質量的事你就必須是個建築師的意志。

Richard Rogers(英國建築師,因設計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而聞名)

城市是由人構成的,不是建築。建築與建築之間的生活纔是最重要的。貝不僅僅將建築看做是紀念館。他將每一個建築聯繫起來,將每一個建築視作對它周遭的挑戰。他清楚,每個建築至少有兩個觀衆:一個是使用者,一個是過路人。

Photo by Josef Astor


當聊起什麼纔是建築時,貝聿銘說:

“我不喜歡各種標籤式的稱謂。對我而言,建築就是建築。沒有什麼現代建築 、後現代建築、解構主義。如果你願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義稱謂。但我不相信這些,它們如過眼雲煙,而真正留存下來的那一個還是建築本身——各個時代的建築。”

來源:新聞晨報(shxwcb)綜合



《申》報熱銷商品


(點擊圖片進入對應商品界面購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