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像玄學一樣的《量子論》在澳大利亞被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到了實證,同年,令人不可思議的「量子糾纏」也得到了實驗的證實。

但是,快四年過去了,對於「《量子論》現實意義」的認識,卻還在路上迷茫,《量子論》的背後,到底蘊含著什麼現實意義呢?

……

其實,真正能夠幫助人類認識清楚「《量子論》現實意義」的完整答案,在中國的甲骨文中!

在冥冥之中,甲骨文與《量子論》好像存在著某種不解之緣——

1899年,甲骨文正式被發現,而在第二年的1900年,《量子力學》誕生了。

1926年,對甲骨文的整體解讀初步完成。第二年的1927年,非常著名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召開,標誌著《量子力學》的成熟。

我們在《量子力學》的發展道路上,基本上,都能看到甲骨文研究發展的「神同步」,那麼,在這種「神同步」的背後,甲骨文在向我們傳達著什麼信息呢?

……

近年來,心智玩家破解了甲骨文中的「源頭『甲骨文』」,在漢字的起源與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源頭『甲骨文』」與甲骨文兩種字義的文字。

「源頭『甲骨文』」是甲骨文的源頭,但是,「源頭『甲骨文』」並不是常規字義的文字,而是用來向人類傳承「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的特種符號系統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安陽出土的甲骨文,是「源頭『甲骨文』」的衍生產物。

從2015年開始,心智玩家用「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解讀了儒家經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並發現了佛教的《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維摩詰所說經》,也都是基於「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上的論述。

2018年,心智玩家用「源頭『甲骨文』」字義直接解讀了天書般的《郭店楚簡·老子(甲本)》原文。

《郭店楚簡·老子(甲本)》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完全不同於通行本《道德經》以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德道經》,是非常完整的,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練習的方法,以及老子自己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心得。

通過這樣的解讀,我們發現在上古時代,中華先賢所認識到的世界,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重疊結構世界」,而讓現代人類通過科學(science)方式認識到「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這就是《量子論》肩負的歷史使命。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量子論》給人類帶來的現實意義就是:通過現代科學(Science)的方法,向人類揭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

那麼,究竟什麼是「重疊結構世界」?為什麼要用「重疊」這個概念?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是一種什麼狀態?又是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我們將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為大家進行解釋。

在這一篇中,我們將重點為大家介紹「重疊結構世界」的概念。

一、「重疊結構世界」的「重疊」是個什麼概念?

在基於《量子力學》所認識到的「平行宇宙」概念出現之前,在科學(Science)的範疇內,我們所認識到的宇宙空間,是牛頓經典力學所描述的「單一結構世界」,也就是我們人的感官能感覺到的「三維空間」。

在此之前,任何「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在科學(Science)的面前,基本上都屬於胡思亂想。

在「平行宇宙」的概念出現以後,我們開始接受「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在我們能感覺到「三維空間」宇宙以外,還存在著許多個與我們這個「三維空間」宇宙一樣的宇宙、世界。

因為這些宇宙、世界與我們這個「三維空間」宇宙、世界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所以,為了表示這種「多世界」、「多宇宙」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就用了幾何學中的「平行」概念來表示。

在「二維」平面中,「平行」是指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所以,「平行宇宙」的含義就是:「多世界」、「多宇宙」之間沒有任何關聯,每個宇宙都是各自獨立的。

相對「平行宇宙」的這種概念,「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重疊」概念,就是表示:兩個物理屬性完全不同的宇宙、世界之間,存在著整體性的關聯

因此,「重疊結構世界」的意思是:兩個物理屬性完全不同的宇宙、世界之間,存在著整體性的關聯,並由這種關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二、「重疊結構世界」是什麼樣的?

所謂「重疊結構世界」就是:

「完整的世界」由兩個物理屬性截然不同的真實世界,相互連接而成。其中,一個真實世界,人的感官能感覺到,我們把這個世界稱之為「顯性世界」,還有一個真實世界,人的感官無法感覺到,我們把這個世界稱之為「隱性世界」。

「隱性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主體都在「隱性世界」中;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運動、變化的動因、動機、動力也都在「隱性世界」中。

……

1、對於「重疊結構世界」,我們先藉助「三維空間」、「四維空間」的概念來認識一下:

「顯性世界」就是「三維空間」,而「隱性世界」就是「四維空間」。

從佛教經典中的描述來看,如來以及如來所在的世界,並不是沒有形象,也是有形象的,只是如來的形象,是超越「三維空間」中釋迦摩尼的象形,是一種在「四維空間」中的形象,用「三維空間」的視覺去看如來,是看不到的,甚至用肉體大腦意識去想像如來的形象,也是無法想像的。

所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空」、「無(不是簡體字)」並不是表示「沒有」意思,而是表示在「四維空間」中的具象。

2、我們再從「平行宇宙」的概念,來認識一下「重疊結構世界」。

假設一:在「平行宇宙」中,所有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同的,所發生的一切也都同步。

那麼,在這些宇宙中的「事物主體」就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在這些宇宙中的「事物主體」,就在我們這個「顯性世界」中,其他宇宙中的事物,都以我們這個「顯性世界」為主,保持同步。

第二種可能性:各個宇宙中的事物各自擁有獨立的主體,在某種未知力量的作用下,也保持同步。

前一種可能性,參照「量子糾纏」原理可以解釋得通,我們這個宇宙是主體,其他所有的宇宙都與我們處在類似「量子糾纏」的狀態中。不過,這樣的「量子糾纏」是另外一種「量子糾纏」,「量子」可以跨越不同的宇宙發生「量子糾纏」,這與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糾纏」並不是一回事。

後一種可能性,其實,並不是「平行宇宙」的關係,也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的關係。就好比一台有著很多屏幕的電腦主機,所謂的「平行宇宙」只是屏幕,在屏幕上放著相同的內容,看上去就像是「同步」的一樣。但是,在屏幕之外,卻有著電腦主機,電腦主機與屏幕之間,並不是「平行」關係,而是「重疊」關係,屏幕上內容的主體,都在電腦主機的程序中。

假設二:所有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不同的,那麼,在這些宇宙中的「事物主體」,各自都是自己的主體。

通過這兩個假設,我們發現,在「平行宇宙」中,「事物的主體」都存在於自己的「顯性世界」中。

「平行宇宙」的概念雖然給人帶來了「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但是,其本質依然是「單一結構世界」。

但在「重疊結構世界」中,世界與世界之間是存在關聯的,而且,「隱性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

也就是說,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主體都存在於「隱性世界」中;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運動、變化的動因、動機、動力也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3、「重疊結構世界」的模型超出了我們基於感覺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們可以藉助「虛擬現實(VR)」的模型來理解。

現在的「虛擬現實電子遊戲」還處在相對比較初級的階段,所以,需要藉助一下我們的想像力,來想像一下:

我們正在玩一種「徹底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遊戲角色」在遊戲環境(顯性世界)中,「遊戲角色」的主體——遊戲玩家在現實世界(隱性世界)中。

因為這是一個「徹底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所以「遊戲玩家」的感覺全部都被「遊戲角色」的感覺所覆蓋,「遊戲玩家」根本感覺不到自己,也感覺不到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所以,「遊戲玩家」就有了一種無法克服的錯覺,把「遊戲角色」當做了自己,把「遊戲環境」當做了現實環境。

大家想像一下,自己在那樣一種「徹底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中的感受:

在遊戲中,「遊戲角色」的主體,是不是在遊戲之外的隱性世界(現實世界)中?「遊戲角色」在遊戲中所能做的一切,是不是都受到遊戲之外「程序」的限制?

這就是身處「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體驗!

(這裡需要安靜感受幾分鐘)

三、《量子論》為什麼能揭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

我們用「源頭『甲骨文』」中的「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來解釋一下《量子論》與《量子糾纏》,大家就會知道為什麼《量子論》與《量子糾纏》能揭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

我們先來看一下「科學家觀察量子」這個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完整的「科學家」與完整的「量子」,都由「顯性世界」部分與「隱性世界」部分重疊而成,而「量子」與「科學家」都屬於「顯性世界」部分。

如果,我們把「科學家觀察量子」這個模型放到「徹底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中來看,「科學家」與「量子」都在虛擬現實的遊戲環境中,換言之,「科學家」與「量子」都不可能有「自由意志」,都受到了「程序」的限制。

等到下篇,我們將分享《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大家就會知道「科學家」觀察「量子」時所用的意識,也只是作為「遊戲角色」的「科學家」的意識,這種意識並不是「遊戲玩家」的本身意識。

所以,在這種情景中,當作為「遊戲角色」的「科學家」,在「遊戲角色」意識的作用下,用觀察「波」的方法,去觀察「量子」。

這個時候,「科學家觀察量子」這個模型中所有運動、變化的發生,都在「程序」的設定內,所以,「量子」在「程序」的設定下,自然會表現出「波」的特性。而當「科學家」用觀察「粒子」的方法,去觀察「量子」的時候,「量子」在「程序」的設定下,自然也會表現出「粒子」的特性。

《量子論》的不確定性,其實在告訴我們,在「單一結構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確定的,可知的,只有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才會發生「不確定性」。

《量子糾纏》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作為「遊戲角色」的「科學家」,在「遊戲角色」意識的作用下,把任何兩個「量子」滿足量子糾纏條件的時候,處在隱性世界中的「程序」,自然就會讓這兩個「量子」表現出量子糾纏的狀態。

所以,如果用「單一結構世界」的思維,就會去思考在這兩個「量子」之間溝通的問題,於是就有了「超光速」的問題,其實,只要有「速」的存在,都不可能同步,總會有先後的問題。因此,歸根到底,只有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才能發生「量子糾纏」,在「單一結構世界」中不可能發生「量子糾纏」。

《量子論》、《量子糾纏》讓我們認識到「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而有《量子力學》所帶來的「虛擬現實技術」又讓我們能體驗到身處「重疊結構世界」的感受。

《量子論》就是讓人類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鑰匙,而「源頭甲骨文」、《老子真經》以及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記載「重疊結構世界」的寶庫。

下一篇,我們將分享《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請關註:心智玩家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

有興趣的網友可在噹噹雲閱讀、kindle、掌閱、百度閱讀、京東讀書、知乎書店、豆瓣閱讀中搜「老子真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