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缘起于2017年金马国际影展「奈派克奖:亚洲电影观察团」的十部亚洲新锐导演作品试片,由笔者自主无偿撰写完成,本文相关的影展作品:《音为爱》。)

2

以真实人物作为故事主角,并以其生命故事为蓝本,两者相成改作的电影剧本将能进入「传记电影Biography Movie」的定义范畴,有趣的是,传记的主角本身是否仍然在世并无关紧要,毕竟,诸如此类电影,或者说「文体」类型的存在,原本就不与主角本身真的切身相关,关键目的,在于该真实人物历程在特定时代中所能够被挖掘、被赋予的延伸阅读可能,以及这些可能性所召唤、巩固的既存社会经济、政治权力结构状态。

可能,是企图树立一种「被视为」美善的信念道标,或者,是为了某些特定类型的价值观念撑腰,换言之,为了让某些既定的「意识形态」与权力结构轻巧渗透、持续扩张、进而变得更加根生蒂固,透过「传记」的生产,打造一个「值得膜拜跟随的偶像」就是其中一种简单有力的手段(例如居里夫人和富兰克林的故事服务了科学与工业革命后的「理性」精神,孟母三迁的广为人知基本上是某种知识霸权地位的确立,砍倒樱桃树的华盛顿、看著鳟鱼逆流顿悟向上的蒋公,接近总统大选就出版的蔡英文成长故事等等,则都是明显的政权形象广告)。剧情电影的制片往往所费不赀,与大资本制作挂钩的创作状态也更相对容易遭到主流意识形态箝制,小成本的纪录片相对而言反而是更能贴近人们真实生活思维的媒材。

翁山苏姬:以爱之名

当「传记」这类的文体开始进入不同的媒材,从书籍到剧情片,乃至非剧情片皆有各自的突破与局限。上个世纪二战的结束开启了西方世界从「殖民时代」到如今「后殖民时期」的亚洲全域,而受到他者意识形态主宰甚钜的「传记」作品,尤其更将形同映照政治现实的一面明镜。举近年几部亚洲传记剧情电影的例子来说,《以爱之名:翁山苏姬》企图处理缅甸苍生困境中对于「民主神话、人权期待」的想望寄托,电影本身则侧面道出原国际政治结构中「西方强权」如何延续自身强势殖民位置,将其(仅仅歌颂民主自由美好,遮盖民主制度中更难对抗的暴力形式,甚至倾向将结构问题归咎为个人问题等等的)意识形态渗透进入大众传播媒体的泛全球治理布局。

终究,看完这样一则人人(都该)相爱,只要相亲相爱,如何艰困的处境都将迎刃而解的寓言,这则仿佛不得不人见人爱的「翁山苏姬传」并没有让谁朝向更臻完美的人权理想迈进一步,只像是一起作了一场满是自我安慰催眠的美梦而尔。(梦之所以得以使人执迷,也怪低靡现实条件逼人太过好眠。)

开创无名者自传的「以退为进」及「大破大立」

从别出心裁的角度切入,韩国电影《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侧写了南韩国家民主化历史上相当重要的「光州事件」,作品却不聚焦在光州事件的背景脉络,反而把精力投放在人物的建构本身。经由德国记者当时身在韩国的真实经历改编,同步地让原本默默无名的人物「计程车司机」成为支撑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角,回应著这样的现实叙事结构,本片为「传记电影」开拓了不同凡响的阅读空间。

20171021_seoulbeats_taxidriver

用「人物传记」切入重大历史创伤事件的做法时而有之,例如《辛德勒的名单》就是类似的电影作品。相对特别的是,《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的传记故事架构,基本应该都来自于德国记者Jürgen Hinzpeter一人的主观口述历史,换句话说,这部作品所能完成的事情是:透过一个「身在聚光灯下的外来他者」语境,进一步地去「延展」、「杜撰」、「创造」一个在光州事件期间的「关键真实人物」出来。因此,透过这部电影的创作,不但可能由小见大地探究更多宏观的国际政治角力状态,更能建成身在其中的市井小民概观处境的显影载体。

现代南韩的民主化思维仍在深化发展,却也置身在后冷战政治风暴结构中心而变得失去自我,树直了对国族与民主认同的敏感神经,电影创作者对于本身回看过往的叙事立场开启了高度自觉,一方面,深知如果要做这样的电影,就必须清楚点出面对「关键人物(计程车司机)何以为是关键人物」这个命题的态度:镶嵌在「光州事件」史观里头的「外力」与「内力」之间存有著相形不对等的权力关系,那么,在西方视野关注救赎下才能存在的民主算不算是真正的民主呢?这样的问题意识延伸遂成了这部电影深层核心的叩问。

二方面,作品编剧利用杜撰情节编排,让两大主角彼此之间方方面面充满张力,面对国家暴力当前磨合过后通力合作,亲身经历暴力后,双方转身便进入了彼此思维无法共鸣交流的无光共享空间,又一番身心波折后任务终究达成,两人便分道扬镳,一者数年后登上舞台接受掌声,一者则仿佛从此失去姓名遁入市井,两方再也没有任何物理身体接触,只有来自过往回忆的牵挂思念。

那场关键的戏是这样安排的:主角群在光州深夜共同经历了失控的警察暴行大逃杀,其中一位配角落入生死未卜的境地,两位主角劫后余生分别回到暂居的基地,无名司机背对著德国记者,在更靠近镜头的位置面向观众倒卧,一面掉下眼泪一面呢喃自己对唯一亲人的思念,而此情此景在记者主观看来,无从理解的言语,搭配无法望穿的背影与泪水,却很难不被(西方式)直觉地解读成初尝国家暴力的泣诉。整段过程的场面调度,建构出观众与作品的全知认识,对照德国记者的全然不解,明确显示出其中一方无可避免的情势误读,以及另外一方绝境转向情感自溺的伤怀,电影借此巧妙并精准地再现国族立场不同的意识落差。如此的起承转合成就了回应作品核心叩问的政治象征明喻,电影镜头则顺势站向更为后设的观看位置,创造出在地观点作为主体的「摄影机的观看角度」,重新检视「自身作为被西方观点凝视客体」的视觉翻转景框。

6

最吊诡却也最惹眼的是,本片所使用的电影语汇,或者说刻意经营的电影神韵,非常强烈地与主流西方文化习以为常的那套影像叙事整合模式「同流合污」,例如乍看可能略嫌突兀的「计程车v.s军车的高潮飞车追逐戏」,又例如,主要人物们也在被戏剧化(fictionalization)的过程中亦被置入「英雄主义」逻辑的美化法则进行打造。

延续自我主体v.s.外来客体的后设脉络观之,上述这些做法,旨便不在强调苍生与国家机器之间的正邪二元关系,而是直接将电影作为媒介,全力再现这种「在地小人物」不得不以「服膺于西方大众想像视点的观看方式」才能「成为电影」的矛盾讽刺,让「就算如此严峻仍有话不得不说」的政治语境由内而外地被深刻聚焦,更让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跟真实历史处境无法彼此超渡升华反而双双英魂不散,用自我否定来进行自我认同建构,从「以退为进」到「大破大立」。

终于,《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使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并不就只能是最后「真实寻人启事画面」所揭示的这样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全片故意全不采用光州运动时期的纪录档案影像画面来混淆虚实,谨谨凭借此意念召唤,在这部剧情电影创造的认同混沌交缠中杀出一条可以归属于「无名之人(他者、权力结构中的非主宰者)」的存亡血路。跳脱了传记电影的窠臼,远离了空泛教条的转型正义呼喊,《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自觉地让复杂纠葛的「民主政治结构生态」透过「电影创作」被深入铭刻在历史事件的侧面,难能可贵地开拓了一条发自电影、属于韩国常民的踏实本土思想出路,「以身作则」地成就了一种属于无名小民的另类「传记电影」创作可能。

1503280075

拥有自我灵魂的「传记电影」,具有真正牵动过去来到现在并对话未来的多方面能动力量,像《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这样难能可贵的深刻作品,可以说是综合掌握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极端时代产物。无论如何,透过人物传记文体书写历史、回顾历史的作品,确实也更容易被收编进入其原属国族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中。原本创作者所期待的「政治觉醒」及「赋权于民」,最后很可能依旧沦为「发扬国家包容进步价值」的擦脂抹粉,像这样的状况,是「人物传记」文体本身最难以避免的国族文化脉络困境。

用「青春忏情录」重绘家国历史构图

同在传记电影的文化系谱脉络中,这次2017年度金马影展亚洲电影观察团试片放映的《音为爱》却意外让人「大逆不道地」开了眼界,这分明乍看像是部自主填充满满「家国情怀」的自传电影,却只因为电影叙事上的种种创作安排,繁衍出自成一格的另类异趣,造就了难得一见的家国代言人奇观。

wonder-boy-700x1031

2013年,MM2 Entertainment Asia制片公司的执行总监Melvin Ang就曾向原先从未想过跨足电影创作的新加坡籍华人音乐创作巨头李迪文提案,希望他能考虑以自己的生平故事撰写一部剧本并且担纲导演,计划一直搁置到了2016年,怀抱著刚刚完成六十岁个人纪念演唱会的念旧情感,李迪文终于应允参与制作,由资深编导王国燊起草协作共同编剧、有过短片创作及电视剧拍摄经验的任锦添担纲共同导演负责拍摄技术面的支持,于同年10月开镜,最后耗资将近2900万台币(130万新币)的预算完成本片《音为爱Wonder Boy》,电检评核时遭当局判定为「未满16禁止收看」的级别,2017年8月于新加坡本地世界首映。

「演出属于你自己的旋律吧!It’s Time to Play Your Own Music!(英语海报宣传标语)」《音为爱》以李迪文本人16~18岁的人生阶段为基底,将其他后续重要人生大事透过编剧手法嵌进这段青春,经由首张专辑《Life Story》里的精选歌曲接力串烧,把那些鲜为人知的旋律与他不为人知的轻狂面貌紧密扣连,最后成了他首度跨足电影创作就自编自导(甚至自演)个人生命故事的「自传电影」。

平心而论,《音为爱》自始至终都并无太多让人惊艳的影像语言配置手法,更少不了陈腔滥调的温情精神喊话云云,若没有类似台湾人观赏《我的少女时代》的本地时代背景及文化情感结构支撑,若没有对李迪文这位华人流行音乐创作人的基本认识,恐怕非新加坡籍一般观众很难看从《音为爱》这部电影本身出太多共鸣或感动,这款「通俗娱乐向的念旧情怀」与「特定文化圈知名代表人物」的拍档组合,造成了相对难跨越的观影入戏门槛,「画地自限」的叙事框架却多添上了几分不可免除的家国情怀。而正因为这部自传电影本质上与国家文化历史的关联如此密合,犹如烫手山芋般的真实人生,被赋予了更多意在言外的表达可能。

photo_cc48ad970803b3370d0d3575ce80cb74

本片大致将Dick Lee的「青春荒唐纪事」切分成互为因果的前后两大部份,结束后便飞快地铺陈转进结局。故事前半描述了Richard这位故事主人公升学进入高中的环境,蓄势待发的音乐创作能量也被几个同侪承接,不但共同组成了合唱乐团「Wonder Boy」,一起经历了一段为音乐梦想奋斗的起落,内心逐渐对团长Mark萌发出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同性情愫,最后以创作欲望与情感欲望都惨遭片面否定,同侪团体关系也分崩离析的悲剧作收。

某种程度上,根固于华人思维里的「含蓄表达」在这个段落的叙事安排上扮演著关键的角色,有真话不直说的习惯成自然,不直说则已,硬要说往往就把话说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份上。也许,是基于男男情爱无法被直接高调宣扬的顾虑,又或许,单纯是基于自传自白的害羞情感,总之,由于无法直面这份情感存在的创作状态,剧情安排让情愫萌生的关键契机,被硬生生镶嵌在一场乐团团员们被警察追捕的街头逃生戏中,而这段关系的死,也得要十足戏剧化地被摆置在众目睽睽的校园走廊上让冲突爆发,被判处字面意义上的「见光死」,仿若没有这样一个大时代政治氛围的包裹,这段被闹革命假象紧紧包裹的爱恋根本不可能开展也就不会不欢而散。

最后,《音为爱》前半段的故事达成了近似于:「我那不为众人所知的同(双)性恋倾向,这个国家的当权历史政治环境也都推了一把!」的总体叙事宣示效果,再从片名《Wonder Boy》的命题推敲,根本就是类似于《倾城之恋》的国家乱世级凄美缅怀。

photo_dbb492fc7bb5a2db9a0629d00a07ccce

中后段故事承接了上半段的剧烈情感断层(甚至还与妹妹挚友平凡少女A刻意投入了一段名存实亡的异性恋爱),万念俱灰的传记主角决定全然自暴自弃的时刻遇见了Linda,长期在地下江湖打滚的一位校园本地边缘人同学,以此作为契机,开启了故事与他个人生命体验的新篇章:娱乐药物与疯狂纵欲,摇滚与自由创作的舞台。

有趣的是,因为作品从一而终的通俗剧式影像语言,主角的自愿沈沦戏码竟显得格外稀松平常也理所当然,然而,无论主角「同性恋自我」仿佛瞬间消亡的原因,乃至他外表自在内心依旧充斥毁灭性厌世情绪的来由,都只被深深掩藏在灯红酒绿的非法边境狂欢影格中,延续著描写同性情爱关系时的无声进退两难,能被看见的就只有最表面的欲望横流事件本身,人物实际的心路历程却丝毫不得而知。说巧不巧,在这样的前提下,相伴相依的两个人物Linda与Dick也仿佛无从相互深入交流理解,直到对未来想像的巨大歧异触动了开关,这段关系便再也回不了头。以上一段关系的无疾而终作为转捩点,故事特意抽离了人物思路铺陈,大幅减少产生投入情感认同角色的叙事手法,也让更多外在物质条件得以被醒目聚焦。

这两段Dick Lee生命奇遇的电影传记改编有个最关键的共同点:面对及处理的都是社经阶级位置的实质差异。故事主角之所以能够天真浪漫的挥洒创作、任性妄为的摆烂伤人,乃至无所牵挂的浪子回头,都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撑腰,主角的阶级位置显而易见地居于社会上层,他所拥有的自由自在绝对跟他的资本雄厚正面相关。相对而言,无论是他曾经倾慕的少男Mark,或者是无家人牵绊的早熟神秘尤物Linda,一者是生长于恐怖单亲暴力家庭,其实根本没有资源走偏(即便遇见真爱也会受迫压抑自我)的「铁异性恋」,一者是身为完全置身法治红线、心中冀盼「逃离鬼岛」的失根社会边缘少女,这两段故事里头主角没能横渡的情感鸿沟,再现的并不是少女少男心中纯粹粉红的爱恋情怀,即便有著能够互为彼此生命浮木的权力关系翻转时刻,诉说的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欲望差异认知过程,终极指向的甚至是历经数十年时间只有加剧恶化的阶级分野。

photo_4990c53c221c50cc12deb05c6613cd75

拿「青春年少时代」作为「个人传记代表轴心」的文化表述语境有其可变/可辩性,看向光谱的两端,一个极端是企图建立强而有力的不长进来以偏概全,让所有叛逆不羁的基因能够就此化为生命历程的永恒,另一个极端,则属于明白揭示成长终究不可避免的态度,从缅怀的角度来看某些被视为不堪或歧异的过往,并宣告这是种注定会中止、被从良的经验过程,而根据故事结尾的收束叙事逻辑编排,《音为爱》的青春纪事回顾成果倒像是在两个极端的灰色地带难舍难分。

绵延不断的家庭冲突后,急转直下的「意外戏剧性转折」促使所有的荒唐青春嘎然而止,一面主角开始从Richard改名成Dick后认真在音乐之路上打拼,另一面却也用力地留下了两个没被任何额外情节填补的巨大黑洞,无论是与主人公妹妹关系紧密的意外事件涉入者Mark,或者致电要求怀孕处置费后被家父出面用不明手段摆平的Linda,两位人物此后便人间蒸发,音讯全无生死未卜,进而就此升华成整个故事里最强烈却最无从碰触的悬念。

然后,随著故事中他的首张唱片出版,Dick Lee看似没有过度受到时政当局打压干预影响,朗朗上口的流行旋律一路爆红名扬海外,几个剪报画面过场结束,戏剧场景便转回到他人去楼空的童年家屋,千帆过尽的成人版本尊Dick Lee猛然现身,转瞬之间影像与声音就告别了青春的歌:他掀起戏中陪伴自己走过青春创作的钢琴琴盖,在谱架摆上多年习惯书写歌词的老笔记本,开口唱出他为1998年新加坡国庆典礼创作的词曲作品《Home》。



这样一场如梦似幻,虚实交错的「时空置换」结局高潮,无疑是《音为爱》全片在影像手法上最精密设计,连带叙事冲击效果也最为强烈的一段。首先,直接从青春年华时空跳跃来到名为当下的未来,直觉削弱了「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的成长意味,并十足直观地拉近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的直接关系,仿佛使Dick Lee成为新加坡乐坛教父的不是他为了华语巨星创作歌曲的风光历程,让他「真正成为自己」的仍是这段赤诚放荡的年轻岁月。随著Dick Lee的演唱,影像画面中原本空荡荡的「家」逐渐被思念牢牢挂记的人物们灵性充满,通过歌曲演唱内容的音画同步对照对话,那些荒唐青春往事的鬼魂回返于是被深入推进来到「国家」层级的语境里头。若单听歌曲没看电影,很难不去认为这不过是首虚华美好的家国情怀告白滥觞,然而,在电影蒙太奇里被重新演绎的这首《Home》却能让眼前风景转介成为儿女私情介入翻转家国历史建构叙事的强力表征:

一字一句的柔情串接一群男孩同欢高歌的无忧无虑,交融于Mark若有所思、欲言又止的脸面特写,他的目光直接打向镜头,看向观众也像望穿Dick的背影,接著便成为Dick侧脸上仿若亲吻的叠影后静静消失,留下「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家。」的歌曲余韵缭绕;

Wonder boy

随后,无人的家屋里Linda幽灵般的现身,带来演员完美诠释美丽哀愁的深情凝望,当歌声唱著「每当有难关需要度过/我们总会找个方法重新来过」,镜头望向她「生命出口仅有自主选择离开」的浅浅笑容与半身回眸,终于,气氛融洽的家里,徒留下其实没什么人物记忆点的平凡人类少女A,Dick本尊的身体甚至还离开了这个家的空间,像是启程去追寻消失的两段青春往事一样,曲终人散。同一首爱国歌曲搭配一段带有意念的影像,便在Dick Lee的自传文本里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诠释可能性:所谓家国政治框架底下的「大众通俗文化」,其实深入综合了各种绵延纠缠的复杂欲望,揉合了不同阶级的人文与经济资本断裂状态,绝对不是国家单面暴力想像后企图肃清建立的那种容光焕发正面形象,不分阶级、无处不是有血有肉会爱会恨会痛的真实生命。

wonder girl

当电影不属於戏剧的传记真实扩散到了景框之外,确实将能迫使新加坡当权必须对此踩稳自身立场,作为国家再也无法装作眼不见为净地一味逃避面对,某种程度上,《音为爱》这部电影自传可以说是开放了自己的影像身体,挪用了自身的情欲悬念作为触媒,创造试图搭建起家国体系内部世界大同理想的可能契机:「如果这个国/这个家能容得下他们,那就没有遗憾了⋯」可是,一部电影终究只是一部电影,一部自传终究也只是一部自传,没有条件走在一起的人终究也没能继续走在一起,在穿梭进入电影呼求「Play your own music」的时空之前,果然总还是得先好好「Face the music」吧!

事实上,不管新加坡现实言论自由的条件如何艰难,本片的发声位置,就像故事中描绘的Dick Lee音乐创作人生涯,始终如一都离不开既得利益者的社会菁英阶级原罪立场,若要美言本自传作品「勇敢忠于自我」,那也都得要认清这无疑是身处社会文化资本雄厚的地位才能拥有的「天龙勇敢」;此外,《音为爱》电影显然也没有带领意识革命的政治野心,说穿了,骨子里服务宣扬的价值可能就也还是那套像是「我们该一起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新加坡」的危险爱家&爱国思维,甚至,即便叙事内容创造满满悬念作为抵抗的张力,所谓的「现实」仍然无可避免地为「搞同性恋与纵欲嗑药」建立了特等的「以身作则从良典范」,这类意识形态看似进步开明美好的重新布局,反而又更可能吊诡地削弱/收编真正边缘主体所迫切需要的对抗能量,巩固现存不平等社会结构的进退不得。



瑕疵当前高下立见的是,同样身为明星包装诉求取向、主要梗概雷同的通俗商业电影制作,台湾剧情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就摆明了只打算消费初恋情感和念旧情怀的盲目共鸣,所展现的全是毫无企图捕捉社会文化阶级状态的去政治化创作意识,《音为爱》则在导演的选择下,透过自身不为人知的年少轻狂,开创让普罗大众能与家国历史展开对话的载体与通道,这种「既然当权动不了今日的我一根寒毛,我就尽我所能用我生命做我能成之事」的创作态度仍然是不可能不感动人心的。最不能无视却也常被轻视的关键总是人的情感,经典华语流行歌至今仍传唱著「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因为有爱才有思念,也因为思念才有遗憾,就像是爱与伤害往往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这部作品启发自一同一异两段初恋的浓烈怀想,那些真实的内心欲望才是驱动人们行动甚至开始改变的最大动力:「音为爱」弦外之共鸣才能真实存在,「因为爱」眼前的一切或许都将变得有所不同。(因为加入了「音乐」与「残念」,这跟《以爱之名:翁山苏姬》的「为爱而爱」当然不太一样了。)

仿佛带了点首次挑战拍摄剧情电影长片的浪漫天真创作心态,满怀谱写乐曲使用旋律表达的高度感性,《音为爱》用真实个人回忆进行戏剧改编,直白地书写下一种发自身心的懵懂欲望探索过程,进而去建构足以触发阶级概念松动的期望意识,甚至还铭刻了尚且无从避免的失落无奈,这些都是少了真实生命底蕴就难以成全的故事延伸,也是《音为爱》作为一部自拍、自导、自演的「自传电影」真正难能可贵的所在。

传记电影作为一种当代政治的叙事挪移

简单综述以上两部电影作品的观察对照:基于面对国际政治阶级意识的精准自觉,《我只是个计程车司机》透过由里而外的主客关系价值思辨,见证权力结构底层的无名之人亲上火线,进而落实真正属于自己主体性的传记文体影像创作;《音为爱》则秉持著「自己的故事好好诚实说」的创作态度,用毫不避讳的人生胜利组菁英姿态,在直接指向阶级断层的儿女私情悬念中,建造一种另类盼望跨越鸿沟、共伴前往世界大同的家国情怀。

一部作品在韩国在地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侧面创造出无名之人的生存空间、并在后殖民主体建构思维脉络中与强权持续用影像对峙,另一部则让新加坡本地家喻户晓的巨星生命故事铭刻了一段不为人知,还迫使国家消化不良的通俗版黑历史;前者建构的生存空间倾向属于不分高低的普罗大众,后者的怀想深情却纵身于毒品、同志等边缘污名。当传记电影作为一种常见的政治叙事触媒,这两部2017年发表的传记电影作品恰恰都提供了适得其所的切入视点,留下反映当今亚洲区域文化政治景况的蒙太奇影像:

即便所处的阶级立场落差显著,两部电影仍同步展现「爬梳不对等权力关系及其政治恶果」的作品意志,如果说,今日的电影工业俨然成为诸众文化与资本市场交错形构的意识形态时空道标,一旦所谓的底层边缘主体来到横竖都无能为力的上流场域被展开真伪难辨的话语权争夺,这款传记/电影叙事朝著底层边缘挪移注目的文化政治关怀风向确实值得持续纪录观察,只是不论戏里戏外,只是无论潮起潮落——「幸存的人,生活终究还是要过。」


================================================================

附录:

Home
我的家(Dick Lee自传文本内容对照诠释版翻译)

词曲:Dick Lee 李迪文
中文翻译词:Mimijohn Lin

Whenever I am feeling low
当我内心感到低落
I look around me and I know
我会抬头看看左右 然后明白
There's a place that will stay within me
在我心中有个不变的所在
Wherever I may choose to go
无论我选择前往何处


I will always recall the city
我永远能想起这座城市
Know every street and shore
我所熟知的街道和海岸
Sail down the river which brings us life
沿著为我们带来生命的长河航行
Winding through my Singapore
蜿蜒经过「我的」新加坡


This is home truly, where I know I must be
这里真真切切地是我的家 我命中注定的归属
Where my dreams wait for me, where the river always flows
那些梦仍在这等待著我,时光的河却永不停地流
This is home surely, as my senses tell me
这里无庸置疑的是我的家 我的感知告诉了我
This is where I won't be alone, for this is where I know it's home
在这个地方 我并非孤身一人 因为这里就是我所知道的家


When there are troubles to go through
每当有难关需要度过
We'll find a way to start anew
我们总会找个方法重新来过
There is comfort in the knowledge
若明白这道理 就能感到安慰
That home's about its people too
家的意义也关乎属于家的人


So we'll build our dreams together
所以再让我们一起来造梦吧
Just like we've done before
如同我们曾经所成就的
Just like the river which brings us life
如同带来生命的河为我们所做的
There'll always be Singapore
无处不在 都是新加坡


This is home truly, where I know I must be
这里真真切切地是我的家 我命中注定的归属
Where my dreams wait for me, where the river always flows
那些梦仍在这等待著我,时光的河却永不停地流
This is home surely, as my senses tell me
这里无庸置疑的是我的家 我的感知告诉了我
This is where I won't be alone, for this is where I know it's home
在这个地方 我并非孤身一人 因为这里就是我所知道的家

For this is where I know I'm home
因为我知道 身在这里才是我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