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当李自成进入山西一路势如破竹时,眼看北京城已经难保。摆在崇祯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效仿宋朝南迁,二是固守北京城号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这年正月初三,崇祯在早朝后将左中允李明睿留了下来。

  之所以留下李明睿,是因为崇祯多次收到他的密奏,尽快南迁。崇祯也一直有南迁的想法,李明睿明确告诉崇祯:“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崇祯则回复李明睿:“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崇祯意思是说,他和李明睿想法一样也希望南迁,但是诸位大臣不同意,有什么办法呢。到了三月,局势越发危急,崇祯再次对群臣说:“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将何往?又劝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崇祯话音刚落,朝堂就炸开了锅,李明睿直接跪地,“吾皇英明,此举必将意义深远。”李明睿的回答,让崇祯非常满意,一些有远见的大臣也附议。眼看南迁有可能实现时,不料半路杀出了个热血青年,如同陈咬金一般,只见他提高音量大吼一声,“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这个热血青年就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光时亨是安徽桐城人,崇祯七年中进士而得以授予四川荣昌知县。在知县位置上,光时亨干得很出色,因及时加固城墙,成功实现阻止盗匪的进攻,得到崇祯的亲自接见。

  面对崇祯的提问,光时亨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让崇祯在龙椅上激动地都站了起来,“上为起立,注视者三。”在现存最全的一部桐城是个总集《桐旧集》中,收录光时亨的第一首诗就是《南楼誓众》,里面有这样的语句,

  “人臣既委质,食禄当不苟。受事令一方,此身岂我有。即遇管葛俦,尚须争胜负。矧今逢小敌,安能遽却走。仰誓头上天,俯视腰间绶。”这样气壮山河的诗句,很容易将光时亨视为不惜牺牲生命来保家卫国。

  历史告诉我们,光时亨仅仅是一个热血青年而已。看到了有人反对,李明睿抛出了备选方案,奏请太子南迁在南京监国。光时亨又跳出来大吼:“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唐肃宗即唐玄宗的第三子李亨,“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跑时,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时爆发“马嵬之变。”李亨随即在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登基称帝,唐玄宗就成为了太上皇。光时亨此话一出,崇祯彻底死心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

  按理,光时亨说的如此坚决,他应该以死来抗击李自成。后面发生的事情让人大跌眼镜,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光时亨第一个跪地迎接。光时亨归降李自成后,他给身在南明的儿子写信,“闯逆召见,面加奖励,随谕以原官视事”,丑恶嘴脸尽显无疑。

  参考资料:《明季北略》、《明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