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長幅互動連環畫|天渠:遵義老村支書黃大發36年引水修渠記》(以下簡稱《天渠》)獲得中國新聞獎融媒界面項目一等獎。

《天渠》由澎湃新聞首發於2017 年4月23日,是一篇典型人物報道,以宣揚時代正能量為主旋律。作品講述了黃大發傾一生之力修渠引水的故事,一位村支書用自己的大半輩子,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人員不足、資金短缺等種種不足,為鄉村修築了一道「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越三道險崖」的萬米水渠,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該新聞作品獲得了極好的社會傳播效果,網友留言評價「真實、平凡而偉大」,讚歎「千千萬萬個黃支書在基層的堅守匯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這才是我們必須傳承的精神支柱!」

從選材來看,《天渠》選用基層好人好事作為報道對象,將基層的「接地氣」與典型人物的「高大上」相融合,普通的人物形象帶給讀者更多的親切感,更容易激起讀者的真情實感。

從角度來看,《天渠》不同於僵化的、平鋪直敘的傳統主旋律報道模式,在塑造人物時將其平凡真實與偉大經典的兩面相結合,試圖以眾多鮮活的細節塑造出立體的典型人物形象,以此消除讀者長期以來對於主旋律題材報道的刻板印象引起的逆反心理,真正喚起讀者對經典人物的認同感。

由此可見,主旋律報道在內容上的創新點在於選材貼近讀者心裡上的接近性,角度選取不落窠臼。《天渠》之所以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傳播效果,除了在選材和角度上佔據優勢之外,其原因還在於在表現方式上極具創新。

天渠集合下拉式長幅連環畫、漸進式動畫、360度全景照片等多種報道方式的H5形式,是一篇典型的網路融合新聞作品,接下來將以融合新聞的角度進行作品評析。

一、沉浸: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隨著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新聞的內容形式和傳播途徑趨於多元化,不再局限於大眾傳播時代「文字+靜態圖片」的單一形式,音頻、視頻、動畫、遊戲等元素都可以作為新聞信息的載體。

(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雪崩》被認為是融合新聞里程碑之作)

融合新聞(convergence journalism),也稱為多樣化新聞(Multiple-journalism),便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融合新聞的概念誕生於西方新聞傳播界,指的是在一篇報道中融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媒體形態的新聞傳播形式。[1]20世紀80年代,融合新聞的技術基礎——「融合媒介」在美國被首次提出,自此融合新聞開始步入大眾視野,被認為是「將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流, 傳統新聞媒介走向網路化生存是大勢所趨」。[2]

融合新聞在讀者體驗上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沉浸式閱讀。所謂沉浸式, 是指能讓讀者產生自己似乎置身於虛擬環境之中, 並能夠參與其中的逼真感覺。[3]可以說,多媒體報道的發展為沉浸式閱讀提供了技術支持,讓讀者感受到自己從多方面掌控閱讀主動權。

二、標準:視覺、敘事與交互

攝影技術的發展普及使新聞傳播走進了「讀圖時代」,網路新聞特別是融合新聞無疑是「讀圖時代」的新階段,因此對視覺設計的要求也應越加豐富。從靜態圖到動圖、信息圖、H5,融合新聞更應注重對圖「有創新式地使用」,[4]即跳出傳統排版的「圖+文」模式,而是將圖文結合進行更具創新性的表現。

信息大爆炸帶來了海量的資源,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如有限的時間精力無法應付蜂擁而來的信息,以及碎片化的信息難以整合等。針對以上兩點,為了在較短時間內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閱讀體驗,融合新聞通常具備不同於傳統新聞的敘事新模式。[5]融合新聞的敘事新特點也是其優勢在於,能夠整合大量信息進而整合多種媒體形態「對表現對象進行立體化詮釋」[6],即將有價值的素材進行有機組合後,利用多媒體技術向讀者進行立體化呈現,如描述某一場景時,能夠結合文字、照片、動畫、音頻等多種載體在某一段時間同時呈現,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網路時代提供了更多個性化選擇,看似傳播者能夠影響的範圍擴大了,但用戶的選擇也同時增加了,所以特定傳播者的用戶群其實是相對固定的。為了儘可能地擴大用戶群,就要使同一作品符合更多人的閱讀偏好,而最好的實現辦法就是提供儘可能多的內容,同時讓用戶能夠自主選擇所需,由此引出融合新聞的另一個評價標準——交互性。交互性的重點在於對用戶角色的重新定位,通過互易視角將受眾置於一個主動的地位,填補傳受雙方在信息控制地位上的不平衡。[7]因此在製作融合新聞作品時,應該讓讀者產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的閱讀感受。

三、分析:《天渠》連環畫案例

(1)視覺設計

1、現實與藝術的過渡

(開場由現實場景向漫畫過渡)

由於《天渠》涉及的新聞事件時間跨度較長,獲取完整的現實影像是不可能的,所以整篇作品主要為以金色為點綴的黑白漫畫。而為了避免漫畫體現出文藝創作所具備的「想像的實感」,[8]製作者在開頭接入現實場景的過渡畫面,結尾放置主要人物照片,在閱讀前後提示讀者作品是具備現實基礎的新聞報道。

2、漸進式展現

水是《天渠》的事件主線,製作者以此設計了貫穿大半幅下拉式長圖文中動態水流,把修渠進程巧妙映射於水流形態的變換,如以河流的斷層喻指修渠進程擱淺。滑動頁面,河流以不同形態延續著,其他漫畫元素和文字再逐漸浮現,除了增加沉浸式閱讀效果,也能讓讀者的注意力能夠被文字吸引,從而進行文字上深度閱讀而非僅僅停留在圖片的淺層瀏覽上。

(2) 敘事模式

1、組合式敘事,立體化感受

與傳統的新聞敘事學相比,融合新聞的敘事具有組合式敘事的新特點。[9]文學敘事的中心是人物塑造,而新聞敘事以事件為中心,人物描寫的目的是其背後的事件。[10]因此,除了整幅長圖文,製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當地的歌謠音頻、360°VR實景圖、相關人員採訪錄音、村民的日常生活視頻等等,讀者能夠看到、聽到當地人所聽、所看,對新聞事件有更立體化的感受,從而達到更好的沉浸式體驗效果。

2、突出典型場景

由於事件的時間跨度大,具體事例的選擇和內容詳略的布局顯得尤為關鍵。在此篇報道中,製作者在使用文字進行宏觀敘事的主線上,選擇以視覺衝擊感強烈的小角度場景加深讀者印象,如修渠失敗時,用乾枯的河流中掉落碎石土塊表現修渠進程停滯;黃大發挨家挨戶徵求修渠意見時,用逐漸放大的長串腳印和門戶的縱深感喻指過程的艱辛等等,在視覺上達到瞬間刺激讀者心理的作用,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3)交互性

InfoWorld的前任總編輯斯特沃德·奧修波把交互性描述為四個層級:觀看、瀏覽、使用和控制,層級越高,交互性越強。[11] 其中控制的具體表現是用戶的控制力被放大,與製作者一起參入信息的操控。

1、跟著你的速度

相較於大多數帶有動畫元素的H5作品,《天渠》除了漸次顯現的元素之外,其他動畫元素變換的速度更注意配合讀者的閱讀速度,隨著用戶一「滑」一「動」。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事件似乎是隨著自己的每一次操作而變換的,即每一次操作都能得到及時的反饋,持續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2、「麻煩」你來操作

《天渠》全文中配以深沉大氣的背景音樂,而其他輔助音效卻是獨立於BGM的。比如介紹修渠時遇到的災害的部分,其各種音效和圖像並非隨著用戶滑動自行顯現,而需要讀者點擊「聲音」圖標才會出現,既帶給讀者驚喜感,也給予讀者掌握信息控制權的滿足感。

(4)不足

電腦端閱讀容易忽略細節

得益於H5良好的跨平台適應性,《天渠》同時支持讀者在電腦端和手機端閱讀。由於《天渠》的主題本身就比較宏大深沉,所以設計者有意讓讀者進行細緻的慢閱讀。但是由於電腦閱讀時每次滑動畫面前進跨度大,所以有一些本來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力設計為延時顯現的元素反而被略過了,導致讀者所閱讀到的內容只有最上層的畫面,卻錯過了豐富的隱藏內容,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對作品的完整性和連貫性的閱讀體驗。這也體現了深度閱讀與碎片化速讀之間存在的矛盾——深度閱讀常以留白藝術引導讀者進行思考,而碎片化速讀大多隻以呈現信息為目的,如果讀者對作品的類型判斷適當導致採取了不恰當的閱讀模式,則可能難以完全理解作者想要呈現的內容。

四、融合:1+1>2的效果

融合新聞中多種媒體形式並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在融合中「以此之長,補彼之短」,從而達到1+1>2的效果。《天渠》在選題上其實是傳統常見的弘揚榜樣人物精神主題,這類新聞報道由於難出新意、敘事枯燥總是難以獲得很好的傳播效果,本篇作品充分利用了融合新聞的優勢和網路閱讀習慣,展現出較好的內容豐富性和敘述創新性,並且給予讀者個性化的閱讀深度選擇,使讀者獲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進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韓士皓,彭蘭.融合新聞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雪崩》解析[J].新聞界,2014(03):65-69.

[2]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J].國際新聞界,2006(05):31-35.

[3] 杭雲,蘇寶華.虛擬現實與沉浸式傳播的形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06):21-24.

[4] 韓士皓,彭蘭.融合新聞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雪崩》解析[J].新聞界,2014(03):65-69.

[5] 王煥超.融合新聞敘事新特點及實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9):102.

[6] 臧曉桐. 荷賽突發新聞災難類獲獎作品的視覺框架解析[D].鄭州大學,2018.

[7]賴昕,王遠舟.網路新聞中交互性的三種形式[J].新媒體研究,2018,4(14):14-15.

[8] 楊柏嶺,張泉泉.「想像的實感」:網路文藝批評的原則、類型及藝術真實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8):92-97.

[9] 王煥超.融合新聞敘事新特點及實例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7(09):102.

[10]張煥敏.美國文學新聞敘事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7.

[11] Stewart Alsop. Real choice, not just more work: That』s what makes the web truly interactive. Info World, 1995, 8.

作者 丨 黃穎

編輯 丨 莫仕偉

排版 丨 楊華周

運營 丨 劉藝佳

總監 丨 郭雨璠

歡迎留言與作者互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