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兩個發生在義烏的故事。

1

關於阿里巴巴的故事

阿里與華為的兩個感人故事: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是這樣熬過來的! | 阿里八卦 公眾號 第1張

2007年,阿里的一個員工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員工是2002年從浙江大學計算機大學部畢業後直接加入阿里公司的,當時公司的政策是不招應屆生,他與HR部門周旋了很長時間,最後是馬雲特批,才得以加入。

加入公司之後,公司派他到金華地區做一個基層業務員,負責當地B2B業務「中國供應商」的開發。

他住在金華的民房裡,有一段時間,每天都要坐綠皮火車,從金華到義烏去見客戶。

為了節省時間,他一上火車,就開始給客戶打電話,約見面的時間。

綠皮火車以臟亂差著稱,更不用說鄉下的超級大慢車。

旁若無人、大聲談笑的鄉民之外,旁邊一籠雞咯咯叫,一頭豬哼哼唧唧,都很正常。

為了避免影響自己在客戶心目中的專業形象,每次打電話,他都是在車箱裏找一個相對最安靜的角落,努力用最大的聲音說話,開始與客戶溝通:「您好,我是阿里巴巴公司的……

時間長了,這趟車的列車員注意到了他,一半是佩服,一半是心疼。

每次一看到他上車,列車員就把自己專用的小格子間讓給他,讓他在裡面與客戶打電話。

他就這樣爭取了路上這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有這樣的工作熱情,他的工作業績可想而知。

入職第一年,他的銷售業績整個公司第六,成了「新人王」。

接下來的幾年,他的業績節節上升,直到2006年,他成為了整個公司的銷售冠軍。

有人問他,最重要的銷售祕訣是什麼?

他說,銷售沒有祕訣,最重要的就是「想要」兩個字,是強烈的求勝慾望和使命必達的堅定信念。

這個人就是孫利軍,花名孫大聖。

現任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農村淘寶項目總經理。

2015年12月,孫利軍成為阿里34名合夥人中的一員。

阿里最艱難的幾年,正因為有這麼一批奔走在義烏、永康、東陽等偏遠小縣城的銷售「鐵軍」,阿里才得以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順利地度過創業過程中最冷的寒冬。

用馬雲的話來說:

這種時候,你跟競爭者拼的就是,誰能活著。不管多苦多累,哪怕是半跪在地上,也得跪在那兒。跪著過冬,不要躺下,不要倒。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如果所有的網站公司都要死的話,我們希望我們是最後一個死!

2

關於華為的故事

阿里與華為的兩個感人故事: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是這樣熬過來的! | 阿里八卦 公眾號 第2張

1993年,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華為推出了2000門網用大型交換機設備C&C08機(簡稱08機),標志著華為公司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技術積累。

當事人回憶,在一次內部動員大會上,任正非站在5樓會議室的窗邊沉靜地對全體參會人員說:「這次研發如果失敗了,我只有從樓上跳下去……

08機研製出來以後,華為找到的第一個客戶是義烏郵電局,給義烏所屬的佛堂鎮配備程式控制交換設備。

當時這個單子本來是給另外一家企業生產的08機,而且設備都已運到義烏。

但是這家企業的設備在另一個城市出了事故,國家郵電局下發通知,不可以再用這家企業的產品,義烏郵電局才把這個單子轉給了給華為。

當時國外產品成熟、性能穩定,電信運營商一般都更願意用進口設備。

華為只不過是國內200多家電話交換機生產企業之一,沒有任何知名度,而且還是民營企業。

義烏電信局這個單子,幾乎是華為人展示自己、求得生存的唯一機會。

一旦失敗,可能就永遠失去生存的權利。 

當事人後來回憶:「10多年後的現在,回憶起那次苦戰,還是驚心動魄。如果那次真的出了什麼過錯,沒有搞成,就沒有今天的華為了。」 

義烏電信局運行維護部的工程師說,當時為了這個項目,他們去華為培訓了20多天。

聽課的就兩個人,給他們上課的卻有10多位工程師,常駐在義烏組裝調試設備的,還有四五十號人。

華為的工程師很年輕,有的可能剛從少年班畢業,最年輕的才十八九歲。

他們雖然年輕,但技術很好,而且很敬業,也很有耐心。

雖然設備不太穩定,但服務很好,有什麼問題總是能夠很快解決。

這些工程師收入很高,一個小年輕,10多萬元收入也很正常,但很累,壓力很大,工作很忙。

該項目的負責人說,當時幾十號華為工程師租住在電信局旁邊的民房裡,日夜值班調試設備,隨時解決各種問題。

最重要的是每天凌晨3點左右「半夜雞叫」,趁整個鎮子沒有幾個電話的時候,對整個系統進行更新和調整。

1993年10月,終於交付,華為完成了自己歷史上的第一個數字機實驗局,為公司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最後到房東那裡結賬,拿回一張九千多元的住宿費發票回公司報銷,把財務部的同事嚇了一大跳。

一問才知道,是四十多號人住了四個多月的費用……

這個負責人就是後來成長為華為常務副總裁、首屆EMT輪值主席的費敏。

在他擔任領教的私人董事會小組的一次活動上,分享了這個故事。

費敏才華橫溢,思深行敏,作為一個非典型的清華高材生,他也許是華為創始團隊中對西方文化最有熱情、最有心得的一位。

例如,他深入研究美國憲法之父James Maddison所著《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提出「人才共和」的原則,成為華為人力資源機制設計的一個重要思想基礎。

一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何況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只有組織起數十人、數百人、數千人一同奮鬥,你站在這上面,才摸得到時代的腳。

 「也許是我無能、傻,才如此放權,使各路諸侯的聰明才智大發揮,成就了華為」,用任正非自己的話來說。

兩個小小的義烏故事,背後是兩家偉大的公司。

阿里與華為的兩個感人故事: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是這樣熬過來的! | 阿里八卦 公眾號 第3張

阿里與華為成長的幾個共同之處:

1)他們都是從大低谷時期成長起來的。

華為1987年創業,首先遇到的是1989年的中國大底;阿里1999年創業,2001年遇到網際網路寒冬。

泥坑裡爬起的纔是聖人,燒不死的鳥纔是鳳凰。

2)他們都是從中國最基層的市場發展起來的。

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從三線城市到農村,中國市場的縱深度全世界罕有其匹,再小的創業公司,總能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

兩家偉大的公司,共同找到了義烏這個小地方,不是偶然的。

3)他們都有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

只要機制理順,最有奮鬥精神的,往往是年輕人。

面對逆境,希望讀了這兩個故事,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示。

阿里與華為的兩個感人故事: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是這樣熬過來的! | 阿里八卦 公眾號 第4張


阿里八卦 是一個特別酷的號,從冷知識到黑歷史,無所不包。

阿里與華為的兩個感人故事: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是這樣熬過來的! | 阿里八卦

點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