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和大家分別從宏觀的廣義相對論和微觀世界中激光對細菌以及分子顆粒結構力的影響兩個角度探討了尺度大小決定一切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不同的尺度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而那些世界裡的運行規則可能是和你我所知的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光有些時候不是直線傳播,而且還會對物體產生作用力。

大家熟知的一些事情也能說明尺度大小決定一切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平面。當年麥哲倫環球旅行驗證了這一點之前,可能無數的天文學家就已經多多少少意識到我們生活的大地可能不是一望無際的平面,而是一個球形。但是這件事情即使是現在看來也是非常反常識的,因為我們生活的地面就是一個很平的平面,登高遠眺,茫茫大地都是平整的一個平面,怎麼會是球形呢?

如果地面真的是一個球形的話,那麼我們應該感受得到曲率或者是地面的弧度存在吧?顯然我們從來不會感覺到地面有任何的彎曲,這是為什麼?

因為地表和我們人體的尺寸相比實在差的太多了,所以即使它是一個球體,我們也根本無法感知到地面曲率或者是弧度的存在,而只有當我們真的坐上了宇宙飛船,或者登月了,從別的星球回看地球的時候才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這種反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尺度的問題。

其實這個尺度大小決定一切的道理,也同樣可以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很多時候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有時候可能會感到困惑,看待一個事物的時候看的沒有那麼清楚,這時候你不妨從這個很複雜、很混亂的迷局中跳脫出來,用一個更宏觀的視角,或者至少是不同的尺度、不同的思維模式來重新反觀思考這個問題,有可能會豁然開朗。

我記得《得到》裡面的萬維鋼曾經給大家舉過這樣的例子,大概意思是說有一個國外大學的心理學團隊,他們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在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專門去調查那些垂垂老矣,已經走到了人生最後階段的老人,讓他們來回味自己的人生,問他們這輩子做過的最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是什麼?最讓自己不後悔的事情是什麼?作為一個嚴謹的科研團隊,他們可能得出了很多結論或者是複雜的分析,其中一條結論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

他們說,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民族、文化背景之下的這些老年人,他們回味自己人生的時候都有一個規律,就是他們會對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後悔,而對於自己做過的事情往往不會後悔。也就是說在年輕的時候自己去嘗試了,不管成敗,這些老年人都會覺得非常有意義,回味無窮,覺得自己人生完整了,這輩子值了;可是如果有些事情當時非常想要做卻因為種種原因最後沒有做的話,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往往會不甘心,抱憾終生。

不過還有一個複雜的分析是心理學上對於人大腦記憶上的偏差,就是不論年輕的時候吃過再多的苦,老年的時候回味起來都是幸福的回憶。這一點很好理解,比如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當年在文革的時候上山下鄉去插隊,那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可是當他們回味起來的時候覺得非常幸福,回味無窮。但是這並不代表當時他們承受的痛苦是虛假的,只能說明他們當年吃過的那些苦,在回味起來的時候已經弱化了,而回憶更多的是那些苦中作樂的記憶片段。

所以當我們人生中做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不妨跳脫出來,在一個更宏觀的尺度上思考,以幾十年的尺度來思考:我現在做的這個決定,在幾十年後的我看來是不是一個能夠讓我終身悔恨或者是覺得這輩子值了的決定?

當今世界首富,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當年好像也是因為這樣一個觀點就毅然決然地辭了華爾街對沖基金的高薪工作,投身到西雅圖的一個車庫裡面去創辦亞馬遜。當然了,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雞湯故事,不過我覺得道理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個沒有成功的創業故事,就是我自己。我之前在美國的一家銀行工作,也過著相比於現在非常舒服的日子。當我在考慮要不要辭職回國,全身心創業的時候,也是非常糾結。尤其是我老婆,她還在美國工作,如果我回到國內創業,我們剛結婚可能就要面臨一個兩地分離,有12個小時時差的痛苦抉擇。

可是回國創業,想要給大家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想把這個模式做成商業上的成功,把心流造物做大做強也是我人生當中的一個夢想。

一邊是在美國穩定、幸福、安逸的生活,一邊是充滿了兇險和辛苦的人生理想。我該如何抉擇呢?

我當時就也用了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式,跳脫出來想,當我50歲,60歲,70歲的時候,回想起我年輕時候的這段經歷,我會不會因為做的這樣的決定而後悔呢?當然了,具體到現實當中,還有很多的因素要考慮,比如我的個人能力,我的家裡面能不能承受等等諸如此類的現實因素,但最重要的一個考量因素就是從人生長河的宏觀角度來考慮。

我當時學的是金融工程,做的是風險管理,日子看起來確實是非常安逸,在一個叫匹茲堡的小城市裡面,依附的是美國第五大商業銀行,好像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朝九晚五,幸福快樂。可是如果我一直在這家銀行裡面待著的話,舒服的日子過得久了,人生也就荒廢了。我根本都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殘酷,可能很少會關注到比如新技術對我們生活、事業、工作的影響,比如人工智慧可能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後衝擊到整個美國金融業,到時候會有一大批人失業。我有這個能力去面對這些嗎?即使有,等我30歲的時候可能會有個孩子來牽扯精力,而當我40歲50歲的時候,我的精力、狀態、大腦、接觸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肯定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下降……所有的這些長遠趨勢疊加起來,我當時就反問自己:如果我不創業的話,我在美國過的這種安逸的生活,能夠長久的了嗎?

當我看的足夠遠的時候就會發現所謂的安逸穩定的生活狀態實際上是一種假象,這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如果一直留在美國過那種安逸穩定的生活,當我到40歲,50歲的時候,一定會迎來中年危機,到時候上有老下有小,而我自己又沒有鍛鍊出來更強大的核心能力,那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這個思維模式幫我做了這樣的人生決定,讓我決定出來創業。還是那句話:尺度大小決定一切,我們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尺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