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式流行乐的学习,The Beatles就是代表。

我想多花点时间讲讲The Beatles。在1964年之后这段时期,可以看到一些变化在许多乐队身上发生,The Beatles可以作为这些变化的代表。这应该是一种成长,我认为是一种艺术手法,或者说音乐的真实意志(authenticity in music)。

我们首先要把披头士看做一个美式流行乐的学习者。当你听到媒体都在使用,且一直使用「英伦入侵 (British Invasion) 」这个词语时,你会觉得英伦入侵的音乐是根植于英国本土音乐。但是当你从学者或者音乐分析家的角度,从结构上看这个时期的音乐,弄明白这些音乐的内涵,及其影响、技法和结构时,你会发现这时期90%或95%的音乐本质上都是美式流行乐。当然了,是带有浓重英伦腔的美式流行乐,但其本质还是美式流行乐。因此在很多方面看来,我认为The Beatles毫无疑问是美国流行乐的学习者。我们了解到,大多数英国音乐人都很推崇美式音乐,而且很想要模仿美式流行乐,认为英国人确实可以做得和美国人一样好。那为什么The Beatles不能是美式流行乐的学习者呢?

作为学者,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熟悉,或者说谙熟这种1955到1962、63年间的美式流行乐呢?我们知道他们在德国汉堡所做的,知道他们演奏了什么。学者们尽可能地找到The Beatles翻唱过的歌曲表,找到他们的演出录音记录,不是在汉堡的那些演出记录,是他们按照在汉堡的演出为BBC录的音,因此我们可以听听他们是怎样演绎这些歌曲的。他们不想把打算在唱片中发行的材料直接给BBC,但是他们又太忙了,顾不上把这些歌曲重新排练一遍。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录音材料。有一些关于The Beatles的书,记录了大约从1960或1961直到解散,他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如果你看这些书,你一定会很惊讶,这些家伙每天都在演出、录音、上电视或者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安排,所以当他们排练个新版本时,或许并不是,他们只是把那些老东西吹吹灰了,然后拿出来表演。

这些老东西有很多,我们从中听出他们对这些曲调的演绎和原唱片十分相像。如果你去找他们在BBC录音的那首《Thats Alright Mama》,你或许可以拿著它骗过一个Elvis Presley的歌迷,说这是Elvis Presley在Sun Records或者某场演出的版本。Paul McCartney听起来跟Elvis Presley一样,如果你知道Paul McCartney这个人,你能从声音辨别出这是Paul McCartney在唱,但如果你不知道他,这听起来就和Elvis Presley没什么区别了。George Harrison的吉他solo也和Scotty Moore在唱片里演绎的一样。当你听著这些BBC录音时,你能听到一首接一首像这样和原版相近的版本,由此看来,他们知道美式流行乐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翻唱了一些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组合:Carl Perkins、The Coasters、The Cookies和The Shirelles(后两者是女子组合),还有Elvis Presley、Chuck Berry、Buddy Holly、Ray Charles等一些Motown旗下艺人等等。他们确实是对美式音乐理解通透的学习者,不仅仅理解了其曲调如何,还理解了它们的曲调走向和编排。因此,当他们开始写自己的歌,做著百年来创作者做的事,作为年轻的词曲作者,他们就以他们熟稔的音乐作为范本写歌。

到美国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多少也承认了这点。有一次采访Paul McCartney时问道,展望未来,你看到了什么?他的回答大概是,John和我作为一个歌曲创作团队,这次表演让The Beatles风靡一时,他们认为这影响也就能持续一两年,之后他们会为其他艺人写歌,他们把自己看作是Leiber & Stoller那样的词曲团队,这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对于了解并可以深刻理解美式词曲传统这件事,他们十分自豪。所以他们很多歌曲里,美式音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制作的价值观、技术和乐器编排方面,也体现在音乐结构上。

现在我们要重点看看Beatles是怎样从这种工匠式的模仿中走出来的,工匠式的模仿指的是熟练于制作一首又一首的流行歌曲,就像之前讲过的Brill Building里制作出来的东西。他们是怎样从60年代的套路中走出,变得更像艺术家呢?当你不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事时,就会想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去超越流行乐边界、突破流行乐的可能。这就使得他们从匠人变成了艺术家,从而创造了流行乐中新的审美,这种审美将成为此后摇滚乐对真实性的一种态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