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的一篇帖子「二戰初期,如果德國放棄進攻蘇聯,而在1941年春夏強行登陸英國南部有可能成功嗎?」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有贊同的,也有拍磚的。讀史可以知古今,無論大家是否意見一致,都很欣慰有如此多愛好二戰歷史的同仁。

某天一同仁突然在評論里建議說:與其討論登陸英國是否有勝算,大家又各持己見,那乾脆跳過這個問題,直接討論「如果德國成功佔領英國以後的戰略」。頓感興趣盎然,因為這是個可以用想像力進行邏輯推演歷史進程的話題。於是絞盡腦汁,呈文如下,望能拋磚引玉:


1、德國的戰略抉擇

二戰初期,不列顛戰役結束後,1941年的NC德國看似如日中天,但實際卻是危機四伏。德國人看似擁有選擇戰略進攻方向的主動權,可以向東以閃擊戰試圖擊敗蘇聯;也可以向南聯合義大利強佔地中海;在和英國和談無望的情況下,似乎也可以用潛艇戰的方式切斷英國人的海上交通線而迫使英國人屈服;或者以看似最瘋狂最冒險的方式強行登陸英國本土試圖徹底擊敗英國。

經過分析,實際上德國人只剩下最後一種選擇才是正確的,即在1940年底,在不列顛戰役失敗後,也下定在第二年春夏登陸進攻英國的決心。


2、德國應提前做好佔領英國後的準備和預案

從1940年年底至1941年春夏發起英國戰役前,德國不但要全力做進攻英國前的各項直接軍事準備,也要著手做佔領英國後的各項軍事、政治、經濟和外交等預先準備。

  • 北歐方向:

應將之前部署在挪威的空軍、海軍部隊和適應特殊地形的陸軍山地部隊調回,在挪威只保留最小限度的駐軍。

之前的不列顛戰役已經證明,使用空軍從挪威基地起飛跨越北海進攻英國北部是得不償失的,空軍應集中部署到法國北部。

以少量部隊進入芬蘭,利用芬蘭在北線牽制蘇聯,以在和蘇聯的政治談判中獲得更多主動權。

駐守納爾維克的德軍山地步兵部隊是一隻精銳,其在之前的納爾維克防禦戰中獲得了和英軍交手的經驗,同時保持著高昂的士氣,也期待著向英國人復仇。德軍原本預備將其用於從挪威進攻蘇聯的摩爾曼斯克地區。應將其撤回德國或者法國進行針對性的訓練,以用於在下一階段地中海戰役中進攻直布羅陀。

(從阿爾卑斯山走出的精銳德國山地步兵)
(在納爾維克一戰成名的迪特爾將軍)
(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本身就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山體)

總結:在北線採取收縮戰略,放棄以挪威為出發基地對英國或蘇聯的進攻計劃,保持最低限度的軍事部署以維持鐵礦石運輸線。同時拉攏蘇蘭,在北線遏制蘇聯。

  • 東線對蘇聯:

明確放棄進攻蘇聯的計劃,並在和蘇聯的談判中部分滿足其部分要求,比如說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利益;同時堅守德國的核心利益,即維護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必要時德軍可以直接進駐羅馬尼亞和芬蘭,以在蘇聯西南和北部牽制蘇聯,增加談判籌碼;同時應和蘇聯達成秘密協議即德國在佔領英國本土後,蘇聯將從高加索和中亞南下進攻阿富汗和伊朗的英軍,以上兩處可為蘇聯的勢力範圍,蘇聯可獲得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

同時進一步加深德國和蘇聯的軍事、經貿合作,加強德國戰爭機器所必須的原料儲備特別是石油儲備:

可以「技術換原料」方式在烏克蘭、高加索建立合資工廠,以「技術輸出、原料結算」的方式,完善德國的糧食和原料供應安全。

可以加深和蘇軍的軍事交流,以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蘇軍。其實如果德國人理智和冷靜下來,會發現其實蘇聯在某些方面的技術和組織度甚至超過德國,比如軍事方面的坦克、攻擊機、輕武器、各類火炮等方面;比如蘇聯兵工廠的生產效率要比德國兵工廠高出許多。而蘇聯領先的方面恰巧都是德軍急需或者缺少的。在戰爭時期,外部引進比自我研發更加切合實際。德國人只要放下身段,使用一點謀略,這些技術和經驗甚至都可以從蘇聯加以引進。

1941年的蘇聯坦克技術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德國,如整車設計、傾斜裝甲、長身管火炮、柴油發動機、寬幅履帶、大直徑負重輪等,上圖為「師傅」蘇聯T34/76坦克和「徒弟」德國黑豹坦克
1941年斯圖卡已經過時,德軍急需的對地強擊機卻在蘇聯有著近乎完美的現成機型,上圖為蘇聯的師傅「伊爾2」強擊機和德國的徒弟「Hs129」對地攻擊機
德國的G43半自動步槍也是蘇聯SVT40步槍的徒弟
師承喀秋莎的德國自行火箭炮

退一步說,即便是暫時放棄進攻蘇聯的計劃,以便在未來某個合適的時機再對蘇聯動手,也要先深入了解蘇聯和對蘇聯進行滲透。

同時德國必須在東線保持一隻強大的陸軍以防禦蘇聯。東線北部布置主力以防禦東普魯士、華沙柏林方向的德國心臟地帶,東線南部以喀爾巴阡山脈為依託保護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以及對德國十分重要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以防止蘇聯趁德國全力進攻英國之時無暇東顧而不斷蠶食東歐諸國和威脅德國。

德國在二戰中的錯誤之一是選擇了一堆同樣缺乏資源的且拖後腿的豬隊友。以事後諸葛亮的心態平心而論,德國和蘇聯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經濟上都有很強的互補性,其實兩國從1920年開始直到1941年上半年,就已在軍事、經濟等多方面進行過持續深入合作。

只是兩位鬍子哥都個性太強且疑心太重,相對來說斯大林更加理智而務實;如果希特勒也能更理智一點,以國家利益為優先考慮,而不是在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後依舊遵從自己年輕時代人云皆雲的政治理想,或許兩位獨裁者之間還真能擦出意想不到的花火。

東線總結:在進攻英國之前,德國應對蘇聯採取既加深全方位合作,同時保持警惕,並加強對蘇聯的情報收集及經濟滲透。

  • 南線地中海:

首先明確在完成英國戰役後立即發起地中海進攻戰役,應預先做好各項預案。整個戰役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

第一階段是攻佔直布羅陀,切斷大西洋英軍和地中海英軍的聯繫,先關門(解放戰爭中遼瀋戰役的第一階段攻佔錦州也是這樣的戰略思維)。

第二階段是以傘兵為主力攻佔馬爾他,將英軍壓縮到東地中海。

第三階段是攻佔巴爾幹半島。

第四階段是兵分兩路,一路以北非為出發基地,將陸軍裝甲部隊運過地中海,向東進攻埃及;一路經過保加利亞、土耳其、敘利亞進攻伊拉克。

第五階段視情況而定,可以向南協同法國、義大利攻佔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或者向東協同蘇聯進攻中亞和南亞。

戰役目標是將地中海周邊的英國實力全部清除或者驅逐。

(二戰中德國人制訂的進攻直布羅陀的菲尼克斯計劃,在佔領英國本土後,德國應該立即執行該計劃,佔領直布羅陀是取得整個地中海戰役勝利的關鍵)
(整個地中海戰役分階段圖:黑色圈為德軍為主的聯軍集結地,紅色圈為英軍據點和基地)

那麼在1940年年底至1941年春夏,德國就要開始在南線進行前期準備:

1)、 穩住巴爾幹半島的局勢,不輕易介入。

即便南斯拉夫發生不利於德國的政變,也應以外交為主、軍事威壓為輔的手段予以解決。

2)、 維持義大利的核心部分。

1940下半年至1941年,義大利在地中海和英國大打出手,但是意軍根本不是地中海英軍的對手。對義大利在地中海的失敗,不可不救,但不可全力相救。

「不可不救」是為了避免義大利被地中海的英國軍隊徹底擊敗,確保義大利軍力特別是海軍的完整和北非橋頭堡的存在,為德國佔領英國後進行下一步的地中海戰役做好準備。

「不可全力相救」是為了給義大利一點教訓,讓其有自知之明,使其在軍事和經濟上更加依賴德國。

所以德國依舊需要在1940年年底派遣陸軍兩個機械化師到北非,以維持北非的態勢,但只能以防守為主,因為此時地中海的海空優勢都在英國,而在北非沒有海空優勢,陸軍是很難發起進攻的。

德國在南線地中海的核心是義大利,而義大利的核心部分是其本土、北非部分和海軍。東非部分可以暫時放棄,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部分可以派遣少數德軍以維持局面。

3)、 與法國交涉。

利用法國艦隊被英國襲擊後法國人對英國人仇視的心態,與法國維希政府交涉,使其確保法國剩餘艦隊的完整並保持戰鬥力。並以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為誘惑,使其同意在德國佔領英國本土後,法國將會加入德國領導下的歐洲聯盟,法軍將會加入德國下一步主導的地中海戰役。

4)、 西班牙交涉。

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部署10個師左右的陸軍部隊,同時對西班牙進行交涉,使其同意德國在佔領英國本土後可以借道西班牙進攻直布羅陀,邊境的陸軍部隊在英國戰役結束後立即執行對直布羅陀的進攻計劃。

5)、與土耳其交涉

在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邊境部署一隻陸軍機械化部隊,同時和土耳其交涉,還可以聯合蘇聯進行威壓,使其同意在德國佔領英國本土後,德國可借道土耳其進入敘利亞,同當地法軍一起進攻巴勒斯坦、伊拉克的英軍。


3、德國佔領英國後的戰略構想

  • 如在1941年5月至7月間,德國成功佔領了英國本土,屆時德國將面臨如下的戰略局面:

1)、 在南線會立即進入耗時較長的地中海戰役,整個戰役將以海、空軍為主,第一階段陸軍將只有少量部隊參戰(參考二戰德國制訂的進攻直布羅陀的菲尼克斯計劃),第二階段以空降部隊為主,直到第三階段進攻巴爾幹,第四階段北非和敘利亞才會有10-15個師左右的陸軍機械化部隊參戰。

2)、 在東線維持和蘇聯的同盟關係,同時在東部邊境應保持一隻100個師左右的陸軍,如果蘇聯向南進入伊朗,則德國可以對應在東線少量減兵。

3)、西線的大西洋方向,雖然英國失去了本土,但是其依然保持有強大的海軍,英國政府會遷往加拿大,其軍隊則有很大概率會佔領冰島或者亞速爾群島,從海上保持對德軍的接觸和威脅,但是如果美國不參戰,憑藉自身實力英國很難再度反攻歐陸。德國需要在被佔領的英國本土和伊比利亞半島維持一隻小規模防禦性的海空軍部署。

(英國不會輕易認輸,仍然會從大西洋上騷擾歐陸)

4)、德國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面對美國,分析一下屆時兩國的局面:

兩國之間隔著浩瀚的大西洋,德國根本沒有實力越過大洋能進攻美國本土;美國也因為英國本土被德國佔領而沒有了能威脅德國的橋頭堡,各自都沒有能直接威脅對方的實力。

兩國之間還有一個依然沒被徹底擊敗的英國。英國雖然沒被徹底擊敗,但是因為失去了本土的基地,英國軍隊已是無根之萍,其部分來自殖民地的軍隊將會軍心渙散,英國政府必須高度依賴美國,且為美國馬首是瞻,因其軍隊的後勤供應、海軍的維護將全部依賴美國。

而失去本土後英帝國局面已很難看,其在地中海、北非、非洲、中東、中亞、南亞和遠東的存在因首尾不能相顧,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所以德國應向南用兵以消滅地中海英軍,繼續打擊英國。

(二戰前英國的 海外殖民地分布)

一旦德國在地中海戰役取得優勢,日本、義大利、法國、蘇聯都會加速參與瓜分英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在遠東,日本很可能提前對東南亞的英法殖民地動手,其對美國的開戰將會提前;蘇聯將會南下中東和中亞;法國和義大利則會在非洲參與搶奪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而以上這些都是美國政府不願看到的。

美國人是務實的,英國的崩塌意味著日美在遠東和太平洋將必有一戰,那麼美國政府首先就要考慮日本的威脅,同時避免在大西洋與德國直接交戰,先以英國人拖住德國,在美國全力擊敗日本之後,再視情況而定是否支持英國反攻歐陸。

5)、關於日本和美國:

1939年德國和英法開戰後,作為德國盟國的日本並沒有立即對英法宣戰,那麼在1941年下半年日本在和美國交戰後,德國也可以先置身事外,看清局勢後再做抉擇。

屆時日美兩國必然都會拉攏德國,日本會希望德國立即參戰以從大西洋方向牽制美國;美國則希望德國中立,以全力對付日本。

那麼對此時的德國來說,就要好好權衡利弊了。

首先應該看清一點,日美在太平洋上的戰爭中,日本並無法威脅美國本土,也就無法徹底擊敗美國,最多就通過戰爭削弱美國,進而謀求美國的退讓,複製日俄戰爭的勝利模式,這一點從日本臭名昭著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就知道了。

(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雖然胃口很大但也不包括美國本土,因為它還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吞不下遙遠的美國)

是從一戰的經驗來看,美國的工業實力和戰爭潛力是日本無法比擬的,新興而強大的美國也不是日俄戰爭中腐朽的沙俄所能比的。而太平洋戰場太大,日本和美國並不接壤,日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美國使其屈服退讓,而一旦美國的戰爭潛力通過時間轉為戰爭實力,日本就很難擊敗美國。

且日本陸軍還深陷中國大陸,也就是說日本面臨兩線作戰:陸軍主力在中國作戰,海空軍主力在太平洋作戰。

日本本身又是資源貧乏的國家,其工業實力、原料儲備和人力資源遠不能和美國相比。

可以說日美戰爭中,日本是一場豪賭,贏面還不大;而日本是海島國家,其國土很容易受到來自海上的攻擊,如果日本輸了,日本本土必然遭受嚴重破壞,其在太平洋上的勢力範圍必然嚴重萎縮,也就是說如果日本輸了將會連底褲都不會剩下。

綜合來看,日美之間,美國的贏面更大。那麼對德國來說,就不是隊友可不可以賣的問題,而是隊友能不能賣出好價錢的問題。

  • 屆時德國人最合適的戰略選擇是:

1)、 繼續向南在地中海痛擊英國,在徹底使英國屈服之前,絕不樹立更多的敵人。

2)、 在英國本土和伊比利亞半島做防禦性軍事部署,防禦來自大西洋上英國海軍的騷擾。

3)、 最大限度的削弱英國,將北愛爾蘭還給愛爾蘭,在英國不列顛島成立新的英國政府。

4)、 維持對蘇聯的同盟關係,爭取將蘇聯拉入對英國的戰爭。

5)、 聯合法國、義大利佔領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同時在北非大西洋沿岸保持一隻陸軍機械化部隊,以防禦來自大西洋方向上的可能登陸入侵。

6)、 建立歐洲國家聯盟,德國以領導者的身份協調歐洲國家間的內部關係,進行產業分工,統一對外軍事、經濟和外交政策。

7)、 放棄極端的民族政策,推動民族和解政策,改善歐洲內部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對立關係,進一步改善美國猶太人對德國的敵視態度

8)、 對內加強反腐措施。特別是在戰爭時期,內部的蛀蟲也是威脅國家安全的重要隱患。

9)、 在日本和美國的戰爭中不急於表態站隊,藉機緩和德國與美國的各種矛盾,必要時犧牲日本,換取美國犧牲英國,並承認德國在歐洲的既得利益。


4、歷史的推演

如果猿首在1941年春夏佔領英國本土後依舊保持理智務實,那麼他或許能擺脫「魔鬼」的罵名,並成為德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偉人。那麼排除非理性因素和黑天鵝事件,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演其後的歷史:

1)、 英國政府遷往加拿大,英國出兵搶佔了冰島和亞速爾群島,英國海軍的大部分艦艇退往美國東海岸和加拿大;

2)、 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維希法國徹底倒向德國;

3)、 德國、義大利、法國聯軍在地中海逐步擊敗英軍,英國在地中海周邊的實力被清除;

4)、 義大利恢復並擴大了東非殖民地的範圍,並和法國一起開始進攻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5)、 受到德國不斷勝利的刺激,日本提前在太平洋動手,開始進攻東南亞的英法荷的殖民地,同時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多個基地;

6)、 蘇聯開始從高加索和中亞出兵,進攻伊朗和阿富汗,英軍不敵,蘇聯很快佔領兩地,飲馬印度洋,同時兵臨印度西部邊境;

7)、 日軍攻佔整個東南亞,兵臨印度東部邊境,中國國民政府應英美政府要求出兵在緬甸與日軍交戰;

8)、 印度發生叛亂,英國殖民政府垮台,印度宣布獨立,並對英國宣戰,丘吉爾政府垮台;

9)、 德國從土耳其出兵佔領了伊拉克,德法聯軍攻佔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同佔領埃及後的德意聯軍會師蘇伊士運河;並進一步南下佔領了整個阿拉伯半島;

10)、 美國開始全國動員,全力在太平洋對日本用兵,同時對德國伸出橄欖枝,德國表示會在日美交戰期間保持中立,並要求美國停止對英國流亡政府和英國軍隊的支持,美國開始強制接收英國艦隊用於太平洋戰場,英國政府被限制在加拿大,美國和德國達成和解;

11)、 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被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瓜分,德國部分恢復了其一戰前在非洲的殖民地;

12)、 美國在日本的戰爭中逐漸佔優,為了儘快擊敗日本,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蘇聯將出兵中國東北和庫爾島;

13)、經過近兩年苦戰,美國在太平洋最終擊敗日本,英國和日本在太平洋周邊的實力範圍被美國接收,澳大利亞倒向美國;

14)、蘇聯在美國戰勝日本的最後階段出兵中國東北和庫爾島,奪回並擴大了在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遠東領土,分享了勝利果實。

戰爭結束,美國、德國、蘇聯成為戰後三巨頭,而中國的國共內戰在日本投降後接憧而至,最終國民黨敗走台灣。

(羅斯福:別秀恩愛了,快上車,一起奔向戰後美好新時代)
(即便是以上架空的歷史推演也只會加快新中國成立的步伐,天命乎?)

——END——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