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約砲、高潮冥想,還是性愛娃娃,只要你的「性幻想」,在科技發達的年代,一切皆有可能。人類未來的性與愛將演變為什麼光景呢?美國紐約女記者艾蜜莉·維特(Emily Witt)在其著作《未來性愛》(Sex Future)進行探究。

據英國BBC報導,維特首先表示,她本人對科技是存著樂觀心態,幫助人們克服孤獨狀態;但她同時也認為,科技不能解決人類的孤獨感。「在美國近半的成年人沒有結婚,越來越多人獨自生活,所以人們才倚賴現代科技提供網路社群,好營造沒有孤單感的所在,這是一項不得不的選擇,科技確實不能解決人們內心的孤單感」。

BBC駐東京記者傅東飛就曾報導,日本出現許多沉迷網路色情的年輕人,他們不再付出努力與人交流,更不願意花時間跟精力交女友。目前有64%的年輕人是單身,被稱為「無性世代」。

無獨有偶,近年來隨著性愛娃娃的興起,也是反映出人們內心的情感需求。美國CNBC報導,倡導使用性愛機器人的支持者認為,這可為人們帶身體健康,可正常發洩性慾,又不怕得性病,減少性病傳播;而且還能防止性侵行為等問題。

不過一些醫生表示,性愛機器人幾乎不能為人類提供任何健康益處。聖喬治大學醫院NHS(英國全民衛生保健系統)女性健康教授蘇珊·比利(Susan Bewley)在《英國醫學雜誌》一項論文中,分析性愛機器人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報告顯示,使用性愛機器人(或娃娃)會讓一些無法區分現實與幻境的人產生錯覺,除了導致他們對人類麻不不仁以及把人物化外,也將加劇性侵以及強姦的危險。

也有學者表示,當美國因槍枝犯濫造成的暴力問題相同,「有政客說槍擊案發生問題不在槍枝,而在『使用者心理有問題』時,這樣荒謬的說法套在性愛機器人上,不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他表示,問題就出在這個工具實現了這些使用者的幻想。

日前BBC記者楊恩(James Young)到日本東京採訪製造性愛娃娃的工廠時,忍不住當場淚崩,因為他立即聯想到那些被戀童癖虐待的孩童。

英國萊斯特德蒙福特大學研究機器人倫理學專家理查森教授(Kathleen Richardson)也對性愛機器人的崛起表示擔憂。「我們生活在一個嫖娼賣淫物化性關係的世界,性愛娃娃成了一個選項,但我認為性愛娃娃不是問題,而且人類背後對性及人際關係的曲扭態度」。

維特在書中表示,人們根本不需要性愛機器人。「我們需要一個正常發展的關係,一個真正的男人(或是女人)」。她認為現代人對於不需要性來產生後代,人們透過科技解放性來滿足性需求的說法嗤之以鼻。也有心理學家表示,「未來若演變成『科技的性』很可悲,我們都知道性的解放帶來的自主權很好,但如果透過色情反射出來的性幻想,就是個災難」。(艾以琳/綜合外電報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