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俄羅斯世界盃揭幕戰,在當地時間6月14日傍晚6時舉行。中國再次無緣世界盃決賽周,不禁令人想起民國時期的中國足球,一度稱霸亞洲,走向世界。其中一位著名球星,是被評為「亞洲球王」的李惠堂。當時,他被公認為中國足球第一人。

李惠堂,籍貫廣東五華,出生於香港。他自小已經喜愛足球。1917年,他考入皇仁書院,在皇仁讀了兩年書,並接受比較有系統的足球訓練。

李惠堂 (網上圖片)

1922年,17歲的李惠堂在南華體育俱樂部舉辦「夏令營盃」足球賽中,參加大坑村童子會足球隊,展現高超足球技巧,並帶領球隊獲得冠軍,由於他入球數字驚人,賽後即被吸納為香港南華足球隊隊員。他先加入南華乙組,經過一番苦練,翌年晉升南華乙組甲隊,更獲派兩次在甲組比賽露面。

1923年5月,李惠堂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李惠堂在決賽對日本的賽事中取得進球,而中國隊亦順利獲得冠軍。18歲的李惠堂,在四場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他獻身足球的生涯。

前排右一為李惠堂 (網上圖片)

1925年,李惠堂到上海擔任復旦大學體育主任,加盟樂羣足球隊,翌年樂羣隊改組成樂華足球隊,李惠堂任隊長,其成員主要來自聖約翰、交通、滬江、復旦、暨南等幾所享負盛名的大學足球隊選手。他率領的球隊在與外國隊的對陣中,屢屢獲勝。在參加「史考託盃」足球賽中,李惠堂更帶領球隊,扭轉上海球壇一向由外國人球隊雄霸的局面,以4比1的一舉擊敗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為中華民族爭光。

同年5月,李惠堂聯同多位足球名將,代表中華民國足球隊出戰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遠東運動會。他們一路殺進決賽,對戰菲律賓,李惠堂大演帽子戲法,協助中華民國以5比1大比數擊敗對手,獲得該屆冠軍。在以李惠堂為隊長的中華民國足球隊,也於稍後的三屆遠東運動會中,均獲足球賽事金牌。其中在1934年的足球決賽,當年29歲的李惠堂,更以關鍵一球,以4比3擊敗日本。

1936年中華民國奧運代表隊,中間右三為李惠堂 (網上圖片)

因為李惠堂球技超卓,在1930年代上海流傳著一句說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可見李惠堂的影響力,自此李惠堂「中國足球球王」別號就不脛而走。

1936年,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李惠堂所帶領的足球隊沒有參賽資金,為了參賽他們提前兩個多月出發,靠沿途比賽的門票收入作為參加奧運會的路費。李惠堂和隊友沿途展開27場比賽,取得了24勝3平的戰績。由於一路徵戰,趕到柏林後球員已疲憊不堪。在奧運會比賽中,以0比2敗給英國,首輪即遭淘汰。

前排中間為李惠堂 (網上圖片)

李惠堂的表現出色,當時獲得英格蘭與法國職業球會垂青,不過一旦成為職業球員,便喪失代表中國參加奧運足球賽的資格,故此遭李惠堂婉拒。

抗戰期間,李惠堂不願做亡國奴,先拒絕為日本人踢足球,後又拒絕到汪偽政府任職,體現民族氣節,並在大後方開始「體育救國」:組建足球隊、組織比賽。他先後在重慶、成都、昆明等地作表演賽和義賽,籌集款項,救濟戰孤、難民,支持抗日救國。

1945年二戰結束,李惠堂返回香港球壇,因中國時局混亂,李惠堂只能帶領香港南華足球隊轉往東南亞比賽,獲得十連勝。1948年,43歲的李惠堂「掛靴」,並在香港創立華人足球裁判委員會。此後李惠堂定居香港,轉任華協教練及俱樂部教練,並從事寫作及電臺足球評判員、報刊等媒體工作。

李惠堂與蔣介石合照 (網上圖片)

1954年,李惠堂特別允諾出任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教練,連同多名香港球員名腳如姚卓然、莫振華等,協助出戰第二屆在馬尼拉舉行的亞運會,球隊以香港球員為主,臺灣球員為輔,最終為中華民國奪取唯一團體金牌。1958年東京亞運會,他繼續擔任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總教練,帶領更多香港與臺灣足球名將參與賽事。

據統計,李惠堂在各項足球比賽中,共射進1860個球。1976年,當時西德一家權威的足球雜誌,曾組織過一次評選,將李惠堂與巴西的比利、西德的碧根鮑華、阿根廷的史堤芬奴和匈牙利的普斯卡斯,並列評為「世界五大球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