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做的是秦朝的泗水亭长,那么这个秦朝的亭长,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呢?我们先得从亭长的这个亭字说起。

  亭是象形文字,其最初形如矗立的亭柱,本义是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歇或住宿,称为驿亭。同时,战国的时候,亭为守城的军事单位,《墨子·备城门》中孙诒让的注说:“城上百步一亭”,即指此。

  战国时期,诸侯们在国与国之间相邻连接的地方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的进攻。可见,亭最初是专门为军事、交通需要而设的机构,后来又兼管了一亭的政务。到了秦、汉时期,亭成了隶属于乡的基层行政机构。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西汉后国总共设置了29635个亭,大致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至于这个十里一亭的“里”,是表示长度的道里,还是表示居住单位的乡里,也就是说,到底是指十里之地为一亭,还是十个里的机构合起来为一亭,至今都还有分歧和争议。

  亭以功能的不同,而分为都亭、邮亭、旗亭、市亭等等。秦、汉时期,在乡村每十里设置一亭,设亭长以举其事,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政,与后来里长所管理的事情大致相当。

  秦朝实行郡县制度,郡以下设县或道,其区别是,内地设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以下设乡、里、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同时,乡和里是县以下的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及税收,游徼负责治安。乡以下为里,设里正或里典。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而亭的职能则更偏重于治安,为治安、禁盗、诉讼的专门机构。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说明刘邦这个亭长是通过公开招考,考出来的,像今天的公务员招考。刘邦通过考试考上的这个“泗水亭亭长”,负责治安、禁盗、诉讼之类的司法事务,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的司法所或者公安派出所,而更多的相当于公安派出所,至于级别,现在的派出所长大都是副科级。因此,刘邦的这个亭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科级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