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1200字,讀完共需2分鐘

作者劉英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刊於5月16日環球網,原標題爲《爲何說中國經濟潛力大、韌勁足》。



對中國經濟能力和潛力的準確評估至關重要。無論從需求側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還是從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來看,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大、韌性足、發展空間廣闊。


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經濟已經不是純粹的出口導向型。一是消費早已成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今年一季度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5%。二是投資始終是中國的強項。三是從出口來看,2018年中國外貿順差佔GDP的比重已從2008年的8%下降到1.3%,對外貿的依賴度降低。三大需求的創新正拉動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


首先是新消費,體現爲中國消費升級,電子商務飛速發展,出境遊人數每年接近1.5億人次,中產階層人數已超過4億,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消費時注重高質量、高品質、綠色消費,消費能力強勁。2萬億元減稅降費也將全面刺激消費升級。


其次是新投資,對GDP的拉動幾乎“立等可取”。這不僅體現爲激發民企活力,也體現在戰略性產業快速發展上,體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的紅利以及提質增效所釋放的巨大潛能。今年一季度,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教育、製造業技改等“補短板”領域投資分別同比增長43%、14.7%、16.9%,均明顯快於同期固定資產投資6.3%的增長速度。中國正加速推進國有企業的混改,加大對民企在金融等各領域政策支持力度。不僅如此,共建“一帶一路”加速基礎設施投資、現代物流業等投資力度,也產生越來越大的拉動作用。


最後是新出口。近五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已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升級,與日本、韓國和歐洲國家貿易額的提升,以及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快速增長的中非貿易、中俄貿易、中阿貿易、中拉貿易,都在進一步釋放潛力。


從供給側來看,提質增效使創新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我國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已接近60%,研發對GDP的貢獻率超過兩次產業革命發生地的歐盟,我國每分鐘有7件專利申請,每小時25萬人高鐵出行,每日1.65萬戶企業新登記成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茁壯成長,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新動能拉動中國經濟發展。


另外,作爲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這個現實,也表明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巨大增長潛力有待釋放。


一是城鎮化率。發達國家城鎮化率普遍在80%以上,而我國還只有50%。城鎮化率的提升不僅將帶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以及上下游產業發展,還將拉動中國內需的內涵式擴大。


二是服務業佔比。服務業在發達國家經濟中佔比70%以上,在我國剛過51.6%。服務業的供給靠人、需求更靠人,而數字經濟、智能經濟讓邊際成本幾乎爲零,這將大幅提高服務業的生產率。數字經濟時代將提速服務貿易發展,服務業作爲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動力更強勁。


三是信息化率。儘管我國網民超過8.3億,但互聯網普及率只有59.6%,較之發達國家的80%還有很大發展潛力。而在數字經濟時代,根據網絡三大定律,網絡價值與網絡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數字經濟、智能經濟可以在中國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平臺經濟、長尾理論可以帶動共享經濟發展,這些都爲我國經濟帶來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總之,無論從需求側的消費、投資、出口,還是從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都潛力巨大,有着充足的底氣。

長按關注

轉載請註明出處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爲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