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超 編輯|羅麗娟

  隨着信息傳播形式多樣化發展,圖片市場需求量的持續上升,近年來引發了不少關於圖片版權的“維權”事件,視覺中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月12日,全天候科技通過天眼查數據發現,2009年至今,視覺中國主體公司視覺(中國)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關聯公司以“侵犯著作權”、“名譽權糾紛”、“侵犯作品複製權糾紛”、“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等爲由發起訴訟案件高達12000多件。

  這些被起訴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其中不乏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等大型銀行,還有廣發證券、浦發銀行、大同證券、華創證券等知名金融機構的身影;微博(運營主體爲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互動百科等互聯網企業也曾“中招”,就連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大型國資系背景企業也未能倖免。

  從中可見,視覺中國在維護圖片著作權方面具有極強的“法律意識”,且“鐵面無私”。

  公開資料顯示,視覺中國成立於2000年,是一家國際知名的以“視覺內容”爲核心的互聯網科技文創公司。截至2018年中,已經獲得公司視覺內容授權的國內客戶已超過十萬量級,公司的合作客戶數比2017年上半年增長48%,圖片內容每日被閱讀達十億次量級。

  手握海量圖片的著作權,視覺中國近兩年的“維權意識”也日漸提升。星瀚律師事務所通過提取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全部4萬餘件著作權民事一審案件判決書發現,涉及攝影作品的糾紛案件所佔比例爲約14%。而在這些攝影作品糾紛案中,視覺中國爲最常見的“維權”主體之一,以16.56%的案件佔比位列第二,僅次於優圖佳視。

  圖片來源:星瀚律師事務

  而就在昨日,習慣了“維權”的視覺中國卻因一張“黑洞”照片,遭遇了全民大規模的抵制和譴責,還被網信辦約談,甚至讓圖片版權所有方歐洲南方天文臺直接“打臉”,一時間關於視覺中國“維權”合法性的質疑甚囂塵上。

  對此,人民日報官微也於4月11日評論道:“怎樣的圖片能收費?探討來得猝不及防卻頗有意義。當版權保護成共識,沒有人否認攝影作品有著作權。問題在於,著作權是否真成立?平臺有沒有淨化版權池?商業模式是否經得起推敲?避免版權保護陷入“黑洞”,與提倡版權付費一樣重要。”

  4月12日,新華銳評稱,長期以來,視覺中國動輒揮舞版權大棒索取高額圖片版權費用的做法讓很多媒體苦不堪言。視覺中國究竟是要攬盡天下圖片,還是把它變成一門自己主宰定價權的版權生意?作爲國內有影響力的圖片網站,視覺中國必須調整“視距”,把目光聚焦在給用戶提供優質的圖片服務上,並依法維護好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希望跟視覺中國有同樣行爲的公司能引以爲戒,莫把版權變霸權,這樣的做法不合理,也行不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