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面ZAKER關注




本文內容來自ZAKER合作媒體觀察者網



在講阿根廷之前,我們先講另一箇中國人看來很奇葩的國家,其實深層次上講,他倆像極了。

這是上世紀伊朗七十年代的照片:


這個 " 深度 news 官網 " 發出來的時候,我看了下評論區,發現大家普遍在罵伊朗怎麼從那麼開明的一個國家墮落成了現在的這逼樣,不瞭解容易滋生誤解,而且大家面對自己解釋不了的事經常覺得對方腦子有問題,其實哪有那麼簡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這個叫法聽起來比較封建,事實上國王巴列維不但不封建,反而非常時髦,目睹了伊朗人民普遍水聲火熱之後,下決心改變這一切,掀起了意在振興伊朗的 " 白色革命 ",白色就是不流血的意思,白色革命就是不通過流血來發動變革。放一張巴列維夫婦,一看就能看出來非常英式了。


白色革命中國人理解起來並不複雜,一句話,就是全盤西化,引進外資,讓西方到伊朗來經營。

不過伊朗跟我們不一樣,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主要的優勢是人力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所以我國充當的是世界工廠,無數人捲入了這種大生產中。

伊朗地下有金山似的石油和礦藏,所以伊朗選擇了更快的來錢途徑,引入西方的挖掘機,讓西方財團在伊朗挖石油,大量的資源被挖出來賣給西方,伊朗上層賺的盆滿鉢滿,但是僅限於此,出賣資源並沒有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

伊朗上層迅速暴富,社會階層劇烈拉開,上層過着花紅酒綠的幸福生活,幾個大城市的繁榮程度直追歐美發達國家,我們上邊的那個圖片中的就是這部分人,但是占人民絕大部分的底層並沒有從中受益,窮的掉渣,而由於大量的外國貨幣湧入,通貨膨脹高企,佔據人口絕大部分的底層生活在生死線上。放張伊朗普通老百姓:


我以前講過,如果人民過的不好,一般就會向兩樣東西求助:宗教和軍頭,明朝末年北方的老百姓過的不好,就跟了李自成。元朝末年老百姓活不下去,就跟了白蓮教,清朝掀起了野生基督教的太平天國大起義。

伊朗也一樣,底層人民活不下去了,開始想念他們的宗教領袖霍梅尼。事情一步一步發展,到了 1979 年伊朗政局徹底失控,霍梅尼回國,伊朗爆發了宗教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巴列維夫婦眼見大勢已去灰溜溜出逃美國,伊朗向美國要人,美國不給,伊朗就把美國大使館的人員給扣下了,也就是 " 伊朗人質危機 ",前幾年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逃出德黑蘭》,講的就是這事。

我們一般說,國王不是還有軍隊嘛,爲啥不鎮壓?問題是軍隊裏軍人他爹不也是老百姓嘛,也是受苦的那部分,你讓他們用槍口對準他爹?伊朗國防軍只有空軍跟霍梅尼合不來遭到鎮壓,空軍都是高學歷,來自上層社會,屬於受益階層,革命熱情不那麼高。

說了這麼多伊朗,其實是想說,很多國家發生了革命,或者社會動盪,並不是簡單的人民腦子有病,沒人想在動亂的日子裏生活,大家都是想好好過的,只是很多時候貧富懸殊太大,非常容易滋生混亂,有了這個認識,我們看一下阿根廷發生了啥。

阿根廷的那個位置叫 " 南錐體 ",因爲南美整體跟個大錐子似的,阿根廷就是那個錐子頭:


我們前文說起過,美洲最好的土地其實是南美,不是北美,這一點美國人自己也是承認的,包括美國人他爹英國人也是高度承認的,英國人早期像西班牙一樣尋求在美洲殖民,目光一直是集中在南美的,可惜英國人早期戰五渣,惹不起西班牙人,後來在西班牙殖民美洲一百年後,英國人放棄幻想,去西班牙人不願意去的北美殖民了。

南美比北美資源豐富的多的多,而且環境也非常好,種啥長啥,這在 1500 年到 1800 年這三百年中,南美在各個層次上都完爆北美,但是正是因爲南美環境太好了,一直沒有尋求走一條更加長久的路,所以在工業革命之後南美越混越挫,資源慢慢成了詛咒。

資源詛咒這事並不是隻在南美髮生,美國內部也發生了,我們在這篇文章《他們迷信,他們偏執,他們愛燒人,但他們最終創立了美國》裏講清楚了,美國的南部州也是走了跟南美一樣的種棉花種菸草套路,本來不出意外,南北美是一家人,現在整個美洲又窮又亂。

但是後來清教徒去了馬薩諸塞州,那裏種地效果太差,活不下去,正好有鱈魚,他們只好打漁,打漁就得造船,造船就得點 " 冶鐵 "," 砍樹 "," 挖礦 "," 模具 "," 釀酒 "(以前航海要帶着酒當水喝,如果直接帶淡水,幾天就臭了)等技能,慢慢開啓了工業之路,後來又開始修運河,鋪鐵路,越來越猛。

和挖礦相比,工業之路是很痛苦的,來錢慢還不體面,但是時間長了收效驚人,首先工業有自我繁殖的功能,工人們有了錢就可以買東西嘛,商家就可以擴大再生產,繼續僱傭更多的工人。其次,工人還可以升級,熟練技術工人錢多一些,擴大購買力什麼的,工業繼續升級。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工業對知識是有要求的,發展工業就需要不斷的更新知識,改進技術,我們說,技術纔是經濟的第一發動機。

不過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發展工業本身具有明顯的 " 隨機性 " 和 " 偶然性 ",不是說誰都可以發展的,很多時候你就算髮展了,你的東西都賣不出去,如果賣不出去就循環不起來,也很難搞起來,更別說南美各國家裏有礦根本不想去幹那些髒活累活。

阿根廷就是這樣的家裏有礦的國家,國內除了礦主就是礦工,礦主富得流油,礦工窮的除了喫什麼都買不起,而且礦工很多時候就是奴隸,奴隸能有什麼購買力?這也是爲啥大家去南美,會驚訝地發現那些早期殖民史時期莊園,富麗堂皇,連石頭都是從歐洲拉到南美的,莊園裏的樹也是從歐洲拉過去的,但是除此之外,到處貧民窟。這就是資源型國家的日常。

所以儘管南北美都是商業起家,但是越混走的越遠。

阿根廷那塊地以前是歸印第安人所擁有的,不過印第安人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又落後又窮,但是非常能鬧騰,整個美洲大陸有幾千個印第安部落分支,互相跟周圍的敵對,這就給了最早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可乘之機,西班牙征服美洲並不是自己拿刀一直砍,而是跟一些部落聯盟,對付其他部落,加上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很快就把印第安人搞的七零八落。

隨後在波多西發現了銀礦,美洲貿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圍繞這個銀礦展開的:


大家看上圖就能看出來,波多西銀礦在山裏,把銀子運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港需要大量的騾子,美洲大陸上沒有大牲口,只有草泥馬,羊駝也能馱東西,但是比羊強不了多少。挖礦需要大量的工人,當時提煉銀子需要水銀,所以西班牙人從歐洲拉着一船一船的騾子、黑奴、水銀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然後再把這些物資送到波多西銀礦,再把銀子用騾子馱到港口,上船運回歐洲打仗。



後來西班牙發現潘帕斯草原上放牧挺爽,又開始大規模放牧,往往一個西班牙人承包下幾千畝的牧場,一堆奴隸和牧民給他養牛,然後賣回到歐洲,從那時候起,西班牙就是高度外向型的國家,自己什麼都不能生產,全部要依賴進口,生產出來的東西自己又消費不了,全部運到海外,這個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

西班牙在阿根廷的統治大概維持到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崙的出現對於整個歐洲和美洲都是翻天覆地性質的,在歐洲,成打的王冠落地,西班牙在歐洲被拿破崙打成了狗,國王都被法軍給俘虜了,殖民地一片譁然,殖民地上層開始納悶,這麼虛的一個宗主國,我們把一船一船的銀子給它運回去是不是有病?

而且法國擊敗西班牙後,還要給阿根廷派總督,又要來個新爹,阿根廷的離心力越來越大,終於在 1810 年,阿根廷爆發革命,隨後獨立建國了。

不過順便放出了一個大惡魔,也就是軍頭。

之前南美儘管也亂,但是有個西班牙和葡萄牙給管着的嘛,就跟大清似的,清政府在的時候大家都討厭它,有天清帝說那啥,既然大家都說滿清垃圾,那我宣佈退位了,隨後中國遍地草頭王,軍閥混戰,南美也一樣,超級權威沒了,大家都是權威,互相不服,所以就打了起來,這仗一打就沒完沒了,持續了幾十年。

各種之前的宗教領袖,政治頭目,還有大大小小的地主民防,以及各種印第安部落,這些部落經歷兩三百年的戰鬥薰陶,已經非常能打,現在都起來了,有的是想乘亂打劫,有的是想單純擁兵自保,還有一部分就是家鄉毀於戰亂,沒地方去,只能是到處流竄,慢慢的就變成遊擊隊了,也沒啥政治主張,有一天過一天。

那本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說的就是這段時間以來南美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的動亂、仇殺,故事的背景是哥倫比亞,不過同樣適用於阿根廷,都是西班牙的後裔,都是拿破崙戰爭之後美洲獨立,然後沒完沒了的內亂。

也就在這段時間裏,繁榮了兩三百年的白銀礦迅速衰竭,南美開始轉向大家都熟悉的羊毛和畜牧類業務,模式還是那種挖礦模式,往往是一個農場主有上百萬畝的農場,下邊一堆人在給他放羊,等到薅了羊毛或者畜類被宰殺,就拉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港口,裝船送往歐洲,運回來各種工業品。上層負的流油,底層湊合着過,沒有中層,社會極其不穩定。

而且南美有個特點,有點像我們的民國,儘管大部分人窮的跟奴隸似的,但是地主和農場主家庭特別願意讓子女讀書,還去歐洲留學,這些孩子從小經歷一些讓人非常匪夷所思的東西,戰亂,貧窮,歐洲的富足,南美的分裂,豐富的生活題材很容易讓他們文思泉湧,寫出了一堆偉大作品,歐美人看了之後覺得太特麼魔幻了,作家說他寫的是現實,這些作家作品就叫 " 魔幻現實主義 "。

到了 1880 年,阿根廷進入一個新時期,因爲仗終於打完了,就跟中國民國終於打出來了一個蔣委員長一樣,一個叫 " 羅加將軍 " 的人從歐美拿到了新式武器,一股腦滅掉了國內的各種武裝勢力以及邊疆上的印第安人,終於終結了戰爭,大家都踏實了,阿根廷也就穩定下來了。

穩定下來就得發展經濟,怎麼發展呢?當時英國正在鼓吹自由貿易,美國當時也在搞自由市場(美國的貿易保護是在南北戰爭前後開始的),阿根廷人看了一圈,也沒看到別的模式,於是也就開始搞自由化。

具體套路並不複雜,阿根廷國內地主和寡頭把整個國家的資源命脈,比如草原、礦山、耕地等資源型生產要素,都把持住,剩下的讓外資盡情地進來投資,修鐵路,建工廠,阿根廷當時人力不足,所以敞開向全世界吸收移民。鐵路和工廠大都是英國人修的,英國投資家在阿根廷獲得了巨量財富。

縱橫的鐵路明顯提升了效率,把更多的牛羊運到海外,賺取了大量的財富,英國那樣的國家 1/3 的肉類都是阿根廷供應的,地主和寡頭們一個個變得富可敵國。

財富總量急劇上升,但是還是那個老問題,社會層次分明,最上層的地主寡頭們拿走了阿根廷絕大部分財富,底層一直變化不大。那段時間阿根廷富豪在海外一擲千金,所以大家以爲每一個阿根廷人都是富豪,有點像前幾年中國土豪在海外非常闊綽,讓外國友人一度誤以爲中國人都非常有錢。

阿根廷底層非常非常窮,阿根廷就跟現在的沙特似的,也很像我們上文說的伊朗,一片繁榮的背景下,風險正在醞釀。

在 " 一戰 " 那段時間,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經看齊了美英等列強,但是這裏的 " 人均 " 是 " 被人均 ",社會分裂的非常嚴重。也就在這段時間,阿根廷被人認爲是發達國家,其實阿根廷當時國內是嚴重兩極化的一個造型。

這種動盪狀態越演越烈,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後被激化。

" 一戰 " 開打後,儘管阿根廷沒參戰,但是一直在供應阿根廷火車頭和其他各種工業器材的英國開始自顧不暇,很好理解嘛,當時英國和德國在法國打起來了,經常是一天消耗百萬枚炮彈,英國把整個國家都組織起來去生產軍火了,老人小孩女人都上了產線造炮彈,可供出口的物資必然是變少了,按照供求關係,那些物資也變貴了,隨後在阿根廷引發了劇烈的通貨膨脹,一下子各種矛盾都被引爆了。

比如當地人就跟現在的美國似的,強烈要求政府不準再繼續引進移民,因爲移民搶工作嘛,隨後全國性的騷亂屢禁不止,比如 1919 年一月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了爲期一週的衝突,隨後暴徒掠奪了猶太聚集區,據美國大使館說,打死了 1500 人,傷了 4000 多人。而且大量的移民的後代組織起來,示威遊行,要求政府停止接受移民,政府彈壓,又死了一堆,那幾年啥也不幹,盡忙乎這事了。

雪上加霜的是,一戰剛結束,就迎來了 1929 年的 " 大蕭條 ",那次蕭條的原因到現在也沒弄清楚,或者說已經弄清楚了,但是經濟學家們搞出來幾百個原因,經濟學家們互相說服不了對方,達不成共識。

大蕭條改變了整個世界,首先在德國,老百姓通過大選,把希特勒給選成了總理,整個國家轉向軍工。在美國,羅斯福把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呈送到國會去了,美國人驚呼 " 這是自由主義的終結 "。

在阿根廷,自由主義也終結了。以往一些別有用心的知識分子爲了證明自由主義促進了阿根廷富裕,然後把阿根廷後來掉坑裏故意說成是階級敵人搗亂,說是貝隆上校以軍事政變上臺後把阿根廷給搞亂了,其實阿根廷是從 1930 年開始軍事政變亂的,此時貝隆還是個上尉連長,手底下不到五十個人,根本沒他啥事。

1929 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各國都樹起高關稅打貿易戰,有點像現在的美國,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創,大規模裁員,通貨膨脹,原本劇烈的階級之間的對抗徹底白熱化,人們生活越來越難。

當時阿根廷跟各國老百姓一樣,覺得當前的問題的根源是政府的無能,懶惰而腐敗,解決不了問題,政局越來越不穩定,軍隊覺得自己義不容辭要站出來解決問題,1930 年,也就是經濟危機爆發一年後,軍隊在人民的呼籲下起來推翻了總統。從這個時候起,阿根廷進入了軍事政變的循環中,自由主義也就徹底完蛋了。此時離貝隆上臺還有十幾年。

不過後來很多人批評阿根廷那段時間開始搞貿易保護,這個真不能怪阿根廷,因爲全世界都在搞,美國開了個壞頭,最早搞貿易保護,甚至完全不從阿根廷進口肉類,保護美國本國農民。

一直倡導自由貿易的英國也大幅消減阿根廷的農作物進口,阿根廷爲了保護本國農民也趕緊開始操作,從那時候起,阿根廷就開始討厭英美,覺得他們是僞君子,並且成了德國的好基友,阿根廷軍隊都是德意志第三帝國裝束,並且有樣學樣地像德國一樣搞起了國防工業,生產武器來帶動就業。很多人把保護政策歸到了後來的貝隆上校身上,其實不太對,貝隆是個承上啓下的人,他的政策都不是他自己發明的。放一張阿根廷陸軍,不認識還以爲是德軍:


在阿根廷亂哄哄搞了十幾年之後,貝隆上校看不下去了,沿襲了阿根廷軍人的光榮傳統,又一次發動政變,這位將軍帶領軍官團,推翻政府,隨後大選中當選總統。其實當時阿根廷和德國一樣,是民主國家,通過選票來選領導人,佔據人口絕大多數的底層老百姓幾乎不可避免要把代表他們利益的人推上總統,其實當時幾乎所有民主國家都做了這件事。

貝隆當時做了幾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做的一件事,也就是大規模國有化,爲啥這麼做呢?很好理解嘛,鐵路是很賺錢的,但是以前的利潤都被資本家給賺走了,國有化之後就不以盈利爲目的了嘛,可以給工人多發點工資。

而且有樣學樣地學習美國,搞物價管控,一路騷操作。你肯定要問了,貝隆不這麼搞行嗎?其實是不行的,阿根廷當時已經成了個火藥桶,如果不按照民衆的要求改革,接下來又是一場政變。當時在美國也一樣,羅斯福要搞他的新政,國會不讓,老百姓給總統出主意說要不學學希特勒,咱們也去把國會燒了?

國有化本身其實這些年變得比較中性,有的國家搞的好,有的國家搞的不行,比如美國和英國這幾年國會辯論,經常以我國鐵老大爲例,他們認爲鐵老大和中國移動搞的還是很不錯的。尤其是英國,英國的鐵路非常非常差勁,幾家鐵路互相不競爭質量,竟然競相提高票價,這幾年英國知識分子一對比鐵路,就拿中國和英國對比。

但是阿根廷顯然沒有搞國有化的經驗,國有化之後好處不明顯,毛病全出來了,人浮於事,內部腐敗等問題越來越明顯,爲了讓國營電話公司裝一個電話,顧客得等兩年而且電話經常串線。

國有化沒有能救了阿根廷,衰退繼續,老百姓繼續鬧,軍隊繼續參與,終於在 1955 年又一次發生政變,逼迫貝隆辭職,他辭職後政府開始朝着 " 去貝隆化 " 的方向猛踩油門,也就是貝隆幹啥,新政府全給他拆除掉。

以往很多人說阿根廷的問題是貝隆導致的,其實這個明顯是爲了理論的一致性對現實進行了修改,甚至有人說阿根廷經濟衰退是從貝隆開始的,這就簡直是胡說八道了,我們剛纔說了,貝隆上臺不是衰退的原因,而是衰退的結果,人民要求變革把他給選上去了。在他之前,阿根廷已經衰退十幾年了。而且吧,如果某一個人就能毀掉一個國家的自由主義,那可別再吹牛逼了,自由主義這玩意太特麼脆弱了,這麼脆弱的東西怎麼在這麼殘酷的世界上生存呢?

反正阿根廷從一戰開始,一直到現在,基本上嘗試了所有的經濟模式,用美國經濟學家評價日本的一句話說," 經濟學理論都不夠日本人用了 ",對於阿根廷來說也一樣,無論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都不夠他們用了,基本上每隔一些年就政變一次,從 1930 年到 1983 年,阿根廷只有三任總統完成任期,其他的都被推翻了,這還不是最過分的,最過分的是具體操作經濟的,也就是經濟部長,平均每年換一次,偶爾一年換三次,阿根廷的經濟政策亂成啥樣大家可想而知。

說到這裏,其實已經沒啥可說的了,政局亂到這種情況下,阿根廷的經濟能搞好就有了鬼了,在接下來的歲月裏,政變,示威遊行,通貨膨脹,債務違約成了阿根廷的日常。

而且阿根廷不負衆望,飆車下山,越混越矬。而且這些年再接再厲,又得了一個新病,跨國集團借錢給阿根廷挖阿根廷的資源,資源挖完之後人家跑了,阿根廷還得繼續還錢,大家肯定納悶了,這不扯呢嗎?阿根廷怎麼這麼蠢?

其實不是蠢,它是在犯每一個窮人或者窮國犯的錯,越沒錢越容易幹一些爲了短期傷害長期利益的事,乾的越多,越緩不過來,越需要幹更多的蠢事來彌補,逐步掉坑裏了。經濟學家專門有個段子,說是就像 " 窮人爲了饅頭賣血一樣 ",你們仔細體會下。

文章的最後,該總結下阿根廷到底做錯了啥?

其實就是我們文章開頭的那個故事,只關注總量表大,不關心分配,也就是忽略了政治,政治是啥?政治就是人心,自由主義確實會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把一個地方變繁榮,但是自由主義還有一個隱藏的邏輯,那就是 " 競爭失敗者不能團結起來搗亂,得認賭服輸 ",如果是兔子,這個是沒問題的,兔子被狼和狐狸喫了幾萬年,他們並不介意,但是人不一樣。

人類是那種一大羣人過的不好的時候,少數人過得很好,絕大部分人處於貧窮線以下,如果有民主程序,他們通過民主把能實現他們訴求的人給選上去,如果沒有,那就是革命,打翻了重新來。這也就回到了我們文章開始的那個故事。

全文完,如果反響不錯我們將來可以再寫寫阿根廷這些年的騷操作,大家可以看看他們是怎麼越來越離譜的。


— The End —


版權保護說明ZAKER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本文來自ZAKER合作媒體,如所選內容未能聯繫到原文作者本人,請作者和[email protected]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