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个故事模本,到哪儿都有人爱看,在哪里都备受推崇。那一定是下边这个故事:

穷小子和白富美青梅竹马一同长大,却地位悬殊,一个是仆人的卑贱儿子,一个是主人家的掌上明珠。穷小子长大了,想娶白富美,白富美家里不允许。于是,穷小子破釜沉舟,创业经商,靠自己的努力赚得盆满钵满。终于扬眉吐气,抱得美人归。

如果描述得更详尽些。穷小子起初将仅有的家底做投资,开了家博物馆,后来博物馆展览变成能满足大众猎奇心态的怪胎秀,穷小子还靠著人脉关系,活生生将生意做到了上流社会,将怪胎秀包装成一场包容人性的嘉年华。

讲到这儿,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以上正是在各大院线上映正火,由狼叔领衔主演的歌舞片《马戏之王》的基本剧情。

对比编剧比尔·康顿的第一部歌舞片《芝加哥》,《马戏之王》简直套路到不能再套路。但对于这样套路至极的故事,观众却始终充满兴趣,毫无倦意,这是为什么?

因为让屌丝逆袭的童话变为现实的「爵士时代」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让我们回到《马戏之王》故事发生的年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8年至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到来前的这10年,在美国被称作「爵士时代」。「爵士时代」明显的特征是传统的清教徒道德逐渐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经济基础:

这段井喷的发展时期正处在美国第30任总统小约翰·卡尔文·柯立芝执政时期。柯立芝在任期间实行的经济政策即所谓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政策。该政策主张让自由市场自行其道地运作,认为政府对民间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在这样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只要你有眼光,抓得住机遇,每个人都有成为富豪的可能。所以说,屌丝逆袭一般P.T. 巴纳姆的成功在这个特殊年代下,不仅是真人真事,更是典型案例。

上层建筑:

然而,除了在「爵士时代」崛起的类似马戏之王P.T. 巴纳姆在内的商界人士。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同时期诞生的这样一批作家代表,他们当中有响当当的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等,而最能代表「爵士时代」精神的莫过于菲茨杰拉德。说起他文学地位,在当下讲,那是文学大师,但放在他正当红的「爵士时代」,不夸张地说,他仅等同于我们熟悉的郭敬明。一位畅销书作者而已。

但若要提及他的作品的影响力,以下节选多萝西·帕克写过一首名为《时髦女郎》的诗:

.她每夜都会征服许多与之共舞的男人,

所有的聚光灯都凝视她的妆颜,

所有的人都称赞她的舞艺,

对此,她应该感谢上帝和菲茨杰拉德......

真如诗中所说,菲茨杰拉德每出一本新畅销书,小说中的摩登男女即刻成为都市男女青年们追随效仿的风向标。据1920年的报纸杂志报导,时髦人士们把他的《人间天堂》当作教科书来读,对其人物全方位的追随,已到一种近乎疯狂的境地。事业上的成功之外,菲茨杰拉德还迎娶了出身不凡的泽尔达,据说婚后菲茨杰拉德夫妇的生活也是极尽奢华,他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描述的奢华场景一半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梦想延续:

「爵士时代」年轻人的主要价值观是消费主义和金钱主义,到现在似乎也没有改变过。有人说如今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爵士时代」。我们正像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同样满怀信心地追逐金钱,同样向往穷奢极欲的生活,谁都想结交个富二代朋友,谁都巴不得能当上富豪们的干儿子、干闺女。动不动就某某爸爸、某某老公。恨不得把这世上的有钱人都写进自家的族谱里。这就是现在的中国。

在电影方面,郭敬明的《小时代》则是这种社会心态的极致投射。难怪有人说郭敬明就是今天的菲茨杰拉德。尽管有些人对《小时代》这样的作品嗤之以鼻,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都还是渴望著那样的奢靡生活。每个平凡的我们也都还满怀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将人生牌局翻盘。

据说,成本8000万美金的《马戏之王》在圣诞档上映时,媒体差评连连,北美首周周末票房仅880万。但颇具戏剧性的是,到了第二周末,这部电影居然开始逆袭,票房飙升到1500万美元,IMDB的评分也高达8.0。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部电影的票房更是一路高歌,截至目前,票房已经超2.6亿美元,在歌舞片中直追去年大热的《爱乐之城》,而且还在不断攀升。

大概可以这么说,对前途充满幻想、在翻盘之路上越走越远、正准备开始创业发财致富的人们,以及那些终日坐等梦想成真的平凡的大多数,我们应该是不会拒绝到影院灌下这碗浓浓的鸡汤,顺便贡献上我们的票房的。


马戏之王》,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一流的歌舞,四流的剧本。

一度在北美拿到票房冠军,烂番茄新鲜度90%+,(后续降到80+)

但是评分只有五十。

这个评分也非常如实的反应了这部电影的两极分化情况:

好看,但是没有故事内容。

《马戏之王》的制作,画面音乐都很出色,极具观赏性。适合在电影院看。跟家人朋友。

但是剧情潦草,人物脸谱情节简单。

电影表达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平权,即那些奇人异事,被歧视的群体,也该受到尊重。

另一个是艺术没有高低,只要能给观众带来快乐的表演,都是艺术。

第一个主题,立意很好,歌舞表达也非常棒。但是太太太脸谱化,最终就是两个字,空洞。

看完就忘了。因为那些人物,连体婴,毛脸等等,除了两个女性主角以外,连台词都没有,角色都记不住,还指望观众记住主题?

除非是感同身受,自动脑补。

第二个主题好多了,艺术没有高低。一来这是马戏之王的原话引用,而来电影其实制作比较用心,设置了很多暗示的小情节。

比如马戏之王一个女儿学芭蕾,另一个女儿就在舞台扮一棵树,最后引了很多观众笑出声。

这正是应对了那句,只要能让观众快乐的快乐的表演,都是艺术。

所以这个细节其实是加分的,想表达的主题也不错。

但是总体来说,剧情还是扣分项。

故事撑不起来这个主题。倒不是故事傻x,而是也太简化太童话了点。所有内容都拿去做音乐歌舞和画面了。

总评:比较两极分化的电影,综合评分三星+,若被感动甚至值四星。但剧本故事只有1星。娱乐性强,观赏性强,故事简陋。

抱著看歌舞剧的心去看就会很开心。


截止到今天,《马戏之王》已上映10天,累计综合票房7924.1万人民币,豆瓣评分7.8分。

按照这样的数据来看,《马戏之王》在国内票房方面,是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但在口碑方面,还是维持住了影片本身的水平。

照此看来,春节档的步步逼近,《马戏之王》想要在票房上再努一把力,大概没几天了。

说实话挺可惜的,这种歌舞类型的电影,在简单剧情的衬托下,看起来确实比某些爆米花电影来的轻松愉快,也比较没有睡点。

电影故事框架其实很简单,讲述娱乐大家巴纳姆从贫困到创建初期马戏团,再到富有膨胀,最后浪子回头重拾初心的故事。

其中也融合了看厌了的穷小子和富小姐的爱情,上流公子和杂技女的爱情,很俗套,但加上感染力极强的歌舞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呈现出来,确实挺让人愿意看下去的。

《马戏之王》在剧情上可能会有槽点,但在歌舞马戏视角效果来说的话,很难找出缺点。

它的戏剧转折和好莱坞一贯水平的保持之下,许多剧情推动和矛盾冲突,都是在歌舞形式下发生的。

很容易让我想起去年底好评如潮的《帕丁顿熊2》结尾在监狱里那场,全体狱友穿著粉红色狱服的群舞。

反差萌真的让人吃的很开心,但《马戏之王》光是开场的歌舞戏剧部分,就分分钟可以与熊有高下之分。

所以即便片名有些烂片的意思,但口碑还是守住了。

主演也是两点之一,金刚狼休叔的全称完美演绎,再加上歌舞片小王子扎克·埃夫隆的加盟,看点的挺足的了。

(壹条电影编辑部:辑一)


影片目前还未破亿,预计超越《爱乐之城》在国内2亿票房有些困难,似乎再次陷入了音乐片在国内遇冷的魔咒。

以人物传记作为本片的一个外壳,实则是一部现代感十足的音乐歌舞大片。和以往一些歌舞片不同,几乎每一首曲目都很有带入感,仿佛有种看《霹雳舞》这种以舞为王的音乐电影的快感。特别是胡子女士那段群魔乱舞,歌声嘹亮的高昂呐喊,配合剧情以及场景,将那种对于社会歧视的反抗内心通过这种艺术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休.杰克曼之前在《悲惨世界》里献上了完美的歌舞秀表演,这次饰演克服阻力的马戏团梦想家,通过丰富的舞蹈肢体语言,以及对于歌曲演唱的娴熟把握,再次证明其对于此类影片强烈的角色塑造能力。 作为一部励志类歌舞片,除了绘声绘色,歌舞升平的华丽视听享受外,就是那些历经磨难的成长故事。不过在这点上,编剧的脑子几乎是进了水,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折,一切都似乎顺理成章。

影片节奏相当明快,几乎成了一出舞台视听秀。导演作为新人,此番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做了减法,完全配合圣诞节的应景氛围,打造成了节日欢聚一堂的马戏盛宴。以至于本片在北美大卖,其侧重点的把握也可以说是在某方面做得过于优秀更掩盖了另一块的瑕疵。 歌舞片一直在国内不卖,近年来印度片在国内流行,虽然也是有很多歌舞成分,但引起观众共鸣以及有号召力的多印度明星才是关键。本片虽然有狼叔出马,但题材还是与国内观众有些距离,所谓多大种族、阶级矛盾都是点到为止,无法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期更有凭口碑逆袭的本冒险爱情片《南极之恋》,这种有著真实自然风光的影片正成为了观众的一大观影爱好。 所以,影片也不会像《寻梦环游记》那样全球热映,只能是长线放映,慢慢积累票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