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生团体需要购买活页夹,他们找到厂家销售代表,希望拿到更便宜的价格。销售代表说:「不能将活页夹你们。」此时,如果你是学生团体中的一员,会怎么做?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到顺势问一句:「您不能卖,那公司其它部门或者同事可以吗?」如果对方也回答不行呢?你可能会想到追问:「不卖给我们,那可以卖给谁呢?」此时,也许你心里已经在暗暗为如此机智的自己鼓掌,但如果对方还是回答不行呢?一位同学脑洞大开,问销售代表:「不卖的话能送吗?我们下周会在全校举办一场活动,可以给你们最好的广告宣传。」

服了吧!其实,掌握了其中套路,不需要脑洞多大,你也能打破僵局。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上面案例中加粗的词。没错,就是语法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它们是对方话语中的「机关」,启动这些「机关」,你或许能另辟蹊径。

案例一

如果对方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这样做?」你就应该问:「那你什么时候能这样做呢?」或者「还有谁能这么做呢?」如果对方说:「这是我们的标准合同。」那你应该问:「贵方曾有过例外情况吗?」如果对方说:「我们从来不议。」那你应该问:「好吧,那你们议什么呢?」

案例二

1998年,美国政府指控微软公司以不正当手段引导用户使用他的浏览器。这是一起重大反垄断诉讼案,历时19个月。在这起案子里,美国政府错过了微软发出的和解信号。当时比尔盖茨说:「我们绝不会为自己的产品添加代码。」如果政府这样回应:「那么你们愿意为什么添加代码?」或者「那么你们愿意为自己的产品添加什么呢?」这场诉讼可能不会鏖战这么久。最终的结果是,微软在其视窗菜单中添加一个访问网景浏览器的链接。

总结

把一句话拆解出主语、谓语、宾语,对方可能在主语部分拒绝了你,你还可以从谓语或者宾语找到突破口,另辟蹊径,达成合作。

【补充思考】你是物业项目经理,某快递柜公司提到:「甲方物业不可以在乙方快递柜上打广告。」如果你们公司希望从快递柜广告中分得一杯羹,你会怎么说?

【刻意练习】从现在开始,每天记录对方话语中的「机关」,以及你的回应。50天后你将大不一样。

想得通才能说得通,说得通才能做得通,不刻意练习就一窍不通。欢迎分享你的职场、生活案例,分析其背后的思考逻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