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马来亚共产党(简称「马共」)

英文名称:Malayan Communist Party 或 Communist Party of Malaya

马来文名称:Parti Komunis Malaya(简称「PKM」)

成立:1930年4月30日于英属马来亚森美兰州瓜拉比拉

解散:1989年12月2日

前身:南洋共产党马来亚分支、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

发起人:共产国际代表胡志明

党员数量:4万人(1939年数据)

活动范围:前期主要在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地区和新加坡,后来主要在马泰边界和泰国境内。

主义:共产-马列主义、国际主义

政治光谱:极左

代表色:红色

党报: 民声报

民间后勤:民援(min yuen)

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文)、「Kaum buruh semua negeri, bersatulah!」(马来文)、「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英文)

简介:

马来亚共产党是一个在20世纪活跃于现今属于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地区和新加坡的政党,成立初期就被英国殖民当局视为非法组织,被逮捕了一些成员。其宣传主要方式是通过派发小册子、开设夜校和鼓动工人阶级。为此,英殖民当局设立教育法令限制华文学校以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在国共合作期间,受到中国国民党的支持,国共决裂后,由中国共产党接手支持。其架构是:由12至15人领导的党中央委员会(其中6人组成政治局)、州中央委员会和最小的党支部,并间歇性地举办党大会。

领导层:

1、陈平/Chin Peng,原名王文华,全国总书记1947-2013。

2、莱特/Lai Teck/Loi Tak,疑似本名张福达(越南华人混血儿),全国总书记1939-1947,当过法国间谍,任务失败后被交给英国。后来冒充共产国际代表,抗日战争时与日军合作,紧急状态时又与英殖民当局合作,后来被揭发是英国和日本双面间谍。潜逃后在泰国被泰国共产党发现并且被意外地杀死。

3、瓦希·安华/Wahi Annuar(马来族),马来亚人民解放军第10马来团团长,于1950年投降。

4、R.G. Balan(印度裔),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领袖兼地下党,于1948年5月末被捕。

5、Abdullah C.D.(马来族米南加堡裔),马来国民党党员,同时也是马共巨头之一。加入马共之前曾加入马来青年组织与日军合作,后来退出马来青年组织,对抗日军。

6、Shamsiah Fakeh(马来族女性),女权主义者、国民主义者、AWAS军首领。马共失败后留在中国对马来亚广播宣传,晚年得以回国。

7、S.A. Ganapathy(印度裔),马来亚印度共产党党员,被吊死于1949年,

8、Lau Mah(华裔),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第5团书记,于1949年被击毙。

9、Liew Yit Fan(华裔),民声报编辑,于1948年被捕。

10、Chen Tien(华裔),政治宣传局局长,华玲谈判三个代表之一。

11、Abdul Rashid bin Maidin(马来族),曾参与在英国举办的帝国共产大会,华玲谈判的三个代表之一。

(之所以那么多编外人员,是因为英殖民当局在二战后大肆取缔左翼政党,所以左翼政党抱团取暖,加盟马共。)

历史:

马共初期主要是号召工人阶级罢工,反抗英殖民政府,以华裔工人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马共获得了中国国民党和其马来亚支部的支持以对抗日本,使其行动更为方便,两党利用其影响力号召马来亚华人抵制日货,捐钱抗日。同时,间谍莱特成功潜入马共并且于1939年一跃成为全国总书记,英殖民当局对马共的行为也保持容忍。

1941年12月8日,日军入侵马来亚,英殖民当局与左翼政党达成协议,释放所有政治犯,合作对抗日军入侵,之后,英军训练这些人打游击战。总共有165名马共党员于新加坡沦陷前受训。在新加坡沦陷后,他们成立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马来亚的森林里对日军展开游击战。虽然他们积极抗日,但在莱特的背叛下,他们遭遇沉重的损失。

日军投降后,抗日军迅速填补权力真空,成为了马来亚实际上的统治者,苏联和中华民国国旗被升起。他们设立公审法庭,处决叛徒和汉奸,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也因此跟一些马来村起了冲突。(有一个事件是一个马来村的村长与日军合作,马共后来处决了这名村长,所以这个村的村民不满)

英军返回马来亚后实行军统,要求抗日军缴械并领取补偿。虽然大部分成员都缴械回家了,但不愿缴械的一批人成立马来亚人民抗英军对抗英殖民当局。1948年6月16日,英殖民当局宣布紧急状态,开始逮捕共产党员。从这天开始,马共遭遇重大损失,其领导层不少被逮捕或歼灭。

1949年2月1日,马共正式与英殖民当局决裂,并且把「马来亚人民抗英军」改名「马来亚人民解放军」,跟英军对抗,争取建立包括新加坡的「马来亚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此时,解放军约有4000名士兵,其中10%是女性,分成9个团和一个马来团(第10团),但马来团在不久后就被全歼,英殖民当局分裂各民族的目的达成,马共彻底成为一个华人政党。

在英殖民当局的剿灭下,解放军撤退至马来亚的森林地带,依靠民援苟活下去。为了阻断民援,英殖民当局实行「白葛计划」,把50万名华人强制迁往新村,在新村周围布满守卫,禁止粮食流入村外。英殖民当局还更进一步设立「黑区」和「白区」,使得民援的援助难以到达马共的手里。解放军只能种番薯和地瓜过活,但依然得提防英军在田里下毒。由于国共决裂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的溃败,中国国民党在马来亚的支部成立马来亚华人公会以对抗马共。马华公会鼓励马来亚华人申请马来亚的公民权(在闽南语叫做「登记」)、发小册子支持英殖民政府对抗马共和解决华人的生活需求,吞噬马共在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作为反制,马共会撕掉遇到的华人的身份证,强迫他们加入马共(因为马共成员没身份证,没身份证的华人会被怀疑是马共,轻则遣返中国,重则被枪决),这种行为让马共的支持率进一步下跌。

在1955年的全国大选中,由巫统、马华公会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赢得了马来亚的中央政权。同年9月,陈平致函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希望与马来亚政府和解,后来被政府采纳。马来亚政府派了两名代表与陈平举行了3次会面,铺垫后来的谈判。

同年12月28日,双方在吉打州的华玲(Baling)举行了谈判,马共代表有:全国总书记陈平、Abdul Rashid bin Maidin和政治宣传局局长Chen Tien;马来亚政府代表有:马来亚首席部长兼巫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马华公会会长敦陈祯禄和新加坡首席部长David Marshall。马共的要求是以放弃武装作为代价,让马共成为马来亚的合法政党,但马来亚政府要求马共无条件投降,双方谈判破裂。后来陈平多次要求和解,但都被驳回。

1957年,马来亚从英国独立,马共的支持率创下新低,因为马共失去了「解放马来亚」这个宣传,人民不再把让马来亚从殖民帝国独立这个愿望寄望于马共。1960年7月31日,政府解除紧急状态,但在马泰边界,国防军和解放军仍然有武装冲突。

1960年代,美国国务院估计马共的党员只剩下2000人,马共还保持500人左右的武装力量,活跃于马泰边界。同时,在中国远程指挥的马共高级领导人很难跟在马泰边境森林驻扎的底层联络,这使得马共高层无法充分了解马共在马泰边境的处境,还经常被间谍渗透。为此,马共曾多次发动大清洗,把很多基层党员给清洗了,这导致马共分裂成很多派系,比如从马共分裂出的马共革命派和马共列宁派,后来这两派组成了马来西亚共产党,跟马来亚共产党对峙。

从1969年开始,马共在湖南设立了广播电台「马来亚革命之声」,目标人群是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支持者。在1981年(马中建交后),在邓小平的要求下,这个电台被关闭。

1989年9月2日,马共巨头陈平、Rashid Maidin和Abdullah C. D.与马来西亚政府和泰国政府双方的代表会面,马共分别与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正式解散马共,马共从此走入了历史。

参考资料:

Wikipedia, 2019. [Online]. Available: Malayan Communist Party [Accessed:11 February 2019]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