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是看到了用高空氣球或飛艇(統稱浮空器,飛艇無非是外形更有利於水平飛行,更突出操控能力的氣球)在高空長時間停留,從而以低得多的成本替代通訊、導航等相當一部分衛星的功能的介紹,但你犯了一個概念錯誤,用熱氣球是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的。

這類概念要實現浮空器的長時間留空,必須達到平流層的高度,離地約10~50公里。這裡又稱同溫層,與它下方的對流層相比,沒有強烈的大氣對流現象帶來的惡劣天氣,氣流、溫度穩定。否則,在對流層,浮空器只能在晴朗天氣飛行,在惡劣天氣中非常脆弱。

同時,熱氣球利用加熱空氣使其密度降低產生浮力,需要一直消耗燃料才能保持高度,因而最高只能達到21000米左右。使用氫或氦氣的氣球不用加熱也能升得更高,但它內部的氣體不斷膨脹,也會達到材料承受極限,需要不時放掉一點氣體,從而也限制留空時間,夜間溫度降低,氣體體積縮小,也往往保持不住高度。

因而要在高空長時間停留,對氣球的材料要求極高,不過目前最先進的材料技術已基本能滿足要求,比如用不膨脹材料製成的氣球已可望衝擊停留時間數天的目標。由於太陽能電池和推進技術的發展,超高空飛行器也不必完全聽天由命,有了動力,也不必完全依賴浮空器,輕型結構的飛機也可以留空幾十天,其挑戰主要是為沒有陽光的夜間儲存足夠的能量維持高度。現在最大膽的項目甚至希望能實現留空一年。

有了這些平臺,在平流層高度開展對地偵察、通訊中繼、導航、氣象觀測等原來主要由衛星承擔的任務就容易多了。而且這個高度雖然也很寒冷,但畢竟比大氣層外好得多,不需要航天級的材料和設備,成本低得多。對方要擊落這樣的平臺也很不容易,因為一般保持在對方防空導彈防區外。


這幾乎就沒有可行性。衛星功能不同要求也不同,熱氣球如果作為氣象高空探測用還可以。作為通訊遙感可不行,高解析度間諜衛星更不行。熱氣球的穩定性和衛星沒法比,拍張照片你抖來抖去,地面能看到啥?衛星的軌道很穩定,熱氣球有效升空時間短,姿態很難精準控制,這對於微波通訊是致命的。如真可行,各國何必費力氣發射衛星?


熱氣球肯定不行,必須是以氦氣為浮升氣體的浮空器。

高空氣球不一定必須排出氦氣,發現的主要方向就是球體密閉的超壓氣球。

超壓氣球谷歌已經實現了1500立方米量級,載重50㎏,高度20公里,最大續航時間190天;大型超壓氣球中緯度記錄是NASA的1噸級載荷,高度33.5公里,46天,南極上空記錄是55天。

超壓氣球更成熟一些,但缺點是隨風飄,可控性較差,谷歌和NASA都是在南半球中緯度環球飛行,更理想的平臺應該是平流層飛艇,機動性更好,但是應該說各國都技術攻關階段,沒達到實用的水平,我國進展還稍微快一些。


主要的問題是如何精確掌握高空氣象,並且能方便地操控飛艇。其次則是艇上人員的安全和替換。它最大的好處是比衛星開支低的多。能夠快速佈置和撤回。對地監測的儀器要求要廉價一些。人員訓練費用和時間可大大節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