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行為永遠用邊際收益比較邊際成本啊。

買負利率一定是因為持有現金的缺點大於存銀行的負收益。


不用什麼理論,簡單說,持有一項資產,需要在收益、流動性、波動性、安全性、幾個方面做選擇,負利率債券雖名義上沒有收益,但在流動性、波動性、安全性等方面沒有更好的替代性資產,只能持有它


雖然說債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但沒有利益怎麼可能有買賣。簡單地說債券的收益可不僅僅是利息,還有個資本利得。利率是負的,和收益是負的可不是絕對相關的。

打個比方,一個國家要推出負利率,一個老闆買了100W利率是-5%的債,結果沒多久,利率繼續往下砸,成了-6%,這時有人要買這100W的債,老闆肯定不可能繼續原價賣吧?因為他買的利息比現在的高,他當然有理由賣的價格更貴,這樣他就有了收益。

債券和股權其實都和未來預期有一定的相關,並不是說當下的負利率就一定是不好的,說不定未來更爛,那現在的就值錢了。當然如果未來變好了,那現在的就會貶值。


樸素來說是為了投資套利~ 第一,購買負利率債券的損失可能會比他只做現金儲蓄的貶值損失更小,比如瑞士銀行。第二,債券還有二級市場可以交易,如果當前這隻負利率債券未來還大概率會繼續下跌,那麼現在購買這隻債券就是有利可圖,相當於在未來這隻債券會慢慢體現出來值錢的空間。

對養老基金來說一般購買國債、政府債券,也是為了看重政府信用,反而比銀行存款賠付上限比例要來的安全。


原因很多,

1 有的是投機,如果認為會更加負利率,就會買。

2有些是剛性要求(如保險公司),要期限匹配.

3有時候買入的是非本幣債,在債上不划算,但是匯率上可以賺回來。

4.有的是對沖,不能只看組合的一部分

等等


剛好最近在研究這個問題,隨便說幾句。負利率在數學模型桑是可行的。在實際中,以前的教科書說不吭呢是負的,就帶過去了;現在這個真的是負的了,教授們傻了眼。原因在於這些教授大多都是文革期間的假把式,數學一定不過關的。混了個教授而已。現代投資理論的基石是馬科維茨的均值方差理論,其中的投資組合前沿是可以負的。那麼就意味著斜率可以大於90度。現在實踐中有了負利率,我們只需要將這個線在最小值的頂點滑倒最小值的下面,理論上依然成立。另外一個就是現代投資學的柱石——CAPM,這個地方就根本沒有規定RF是正還是負。至少理論模型上米有。將這個只看做正,是經濟學家和假金融學家的意淫。總結一下,現代投資學的基石和柱石都支持負利率。如果您要寫文章,可以寫一篇這樣的文章,《全面進入Ri+RF=α+β(Rm+Rf)時代》注意,一定要發前五大刊才有可能給你見光,發國內一定四,因為這些豬編輯不懂~~~~~哈欠~~~~


負利率的意思是,債券到期本息加起來才110元,但現在市場交易價是120元,那收益率果斷是負的。

如果你是想持有到期等著收入本金和利息,那肯定虧損的。

但如果,以後要130塊才能買到這本息合計110元的債券呢?那120塊買到的人不就可以賣出去賺10塊了嘛。

以上只是通俗解釋,實際上也不會出現超越本金的狀況,理論上,無限接近110元是頂峰了,非專業的人大約這麼理解,

因為有個東西叫現金價值,叫折現,一年後給你110元,如果利率是10%,那現在就是值100元而已,就跟你去銀行存款定期一樣,今天存100,一年後本息合計就是110元了。

如果一個債券一年後到期本息合計110元,年利息是10%,那麼現在的現金價值就是100元,半年後的現金價值就是105元,如果半年後,我用106元買下這債券,那我收益率是負的了,雖然看起來我用106元買下110元的東西是賺了,但實際上考慮時間價值,用超過價值的錢買下就是虧了,但如果日後經濟變得更差,106元只能買來半年後108元的債券,那我現在106元買來半年後110元的債券不就是賺了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