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进军过,现在也依然在,只是现在相对于当时归于平淡了。

浅色前辈总结的天闻角川「兴衰史」正是那个短暂巅峰的写照。

但至今仍和轻小说利益相关的自己认为,天角或者说日式轻小说在国内的「没落」,虽然和当时的种种恶意举报和制度本身有关,但或许根本性的原因并不在这里,这里想补充的也是关于天闻角川的一些事,算是从其他角度总结一下这段历史吧。

首先,以角川为代表的日轻进入国内后,其实很快就培养出了读者的正版消费习惯,之前的盗版出版(除了一些一看内容就知道基本不可能引进的敏感作品和小众作品以外)一时间基本都被天角和其他国内正版出版社取代(也有很多出版社开始试水轻小说,引进一些相对小众的日轻),剩下的(敏感小众作品)基本也因为国民消费能力在那些年的提升,而被台版和日版补充,一时间买盗版的人已经比之前少了很多。很多读者都是能买天角就买天角,天角不出等安少(或其他出版社),没有简体买台版(繁体),没有台版入日版。

因为天角早期的书真的在纸张质量、翻译和价格上都很有竞争力,宣传上也给力,通过《天漫轻小说》杂志连载涌现出的早期「国轻」基本就只有几元钱一本,即便人气日轻也就是十几元一本(正常按读者屯书的购买方式买,到手价格大多都在14元之内),甚至少数的一些日轻都可以中日同步发售,甚至线上的天角(正版)二手书市场也培育了起来,因为贴吧回血的,闲鱼的二手价日轻很可能更实惠。

此外,天角的线下活动和预售很多,加之当时网上购物开始迎来高潮,所以当时很多没有实体书店销售轻小说的三四线城市也可以买到最新的天角作品,天角的日轻销售,基本一开始就是网路优先的,对实体店和报刊亭的依赖,其实并不很大(即便是有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销售天角轻小说的一二线城市里,很多人也只是在买「绝版书」时才会高价从实体书店和报刊亭买,当时天闻角川贴吧里的很多购买指南也说明了这点,有些现在也可以查到)。

而天闻角川贴吧里,当时也经常性有编辑、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整个环境非常良性,很多天角的编辑、作者和读者都是线上甚至线下的朋友,互相以「叔」「姐」「哥」「弟」相称呼,基本零距离,作者之间也会直接在网上彼此公开吐槽和切磋。在普通主流媒体上,也会有(利益相关的)人为轻小说发声,讨论和赞美「文字之轻」,舆论形势逐渐转好,甚至连带整个二次元一度开始融入主流。

更重要的是,天角在国内当时曾经有成功定义什么是「国轻」,甚至为整个轻小说行业的未来定义标准的可能,通过《天漫轻小说》的短篇(有可能实现连载)和「闪作(几百个字的超短篇)」征稿,以及大赏(角川华文轻小说暨插画大赏)的比赛投稿,很多轻小说作者都开始按照角川的「写漫画」标准来创作,很多其他出版社的比赛也开始按类似的标准和模式进行,天角这种直接从根本入手的策略是很有效的,甚至直到现在很多轻小说作者的文风实际上还是当时的「天角投稿标准」,没有几个轻小说作者会忽视「动漫感」,虽然整个圈子对「轻小说是什么」总会争论不休,但真正写作时(不论是以后投稿到台湾、日本或者其他国家,以及国内小说网站),「身体总会很诚实」(地按天角曾经的征稿标准写),这点可以说影响深远。

如果继续如此深耕,即便在遭遇13年后的大洪水后,天角仍然可以主导整个国内轻小说市场的方向,甚至做到更好,因为作者、读者之间的「羁绊」都还在,之前的市场培养已经生根发芽,版权优势也依旧坚挺。

但在那之后,除了外部条件的恶化,天角自身的策略就开始越发的「迷」,原本的长线策略基本都被放弃,大赏和《天漫轻小说》的征稿都没有后续了,除了实体出版受外力影响短时间大幅减少以外,作品重点相对之前也开始更倾向化女性化(这里不是指更重视引进日本的少女小说或者漫画,而是作品更倾向于服务国内的女频读者),甚至出版大方向上也开始「去轻小说化」,开始「跨界合作」,除了日轻出版时继续高度与当年流行的动画相关以外(比如《你的名字》《埃尔梅罗二世事件簿》这种),出版上很多策略都改变了,因此也出现了很多只差一本就完结的「太监作」(日轻已完结,但国轻正版只差最后一卷就不出了)。而天角自身团队的变化,也导致网路上编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直白露骨和「公事公办」。

至于融入互联网大潮,除了一开始便拥有的网路销售渠道,天角也是做过其他努力的,纸媒乏力时,《天漫轻小说》曾经尝试过只出电子版(去实体书化),电子版的价格也更便宜,但这并不被大多数读者买账,更不为《天漫轻小说》的作者(和潜在作者)买账,因为很多作者甚至读者买《天漫轻小说》的目的就是想著有朝一日能让自己的作品印刷在《天漫轻小说》的杂志上,所以天角当时的电子版尝试,很大程度上被读者认为是一种「背叛」。

某种角度上,事件前后的天角,基本可以被看成是两个存在。

一个是积极培育读者、作者和创作氛围,致力于定义和完善行业标准,甚至描绘「梦想」,不断努力让「二次元」出圈的纯血ACGN贵族。

另一个,则是积极融入国内小说市场,不断让自身更加「本土化」,借助版权优势,IP为王的出版商。

而很多企业,也和天角一样,开始选择「回归」,一些一度曾试水日轻的出版社也渐渐停止了这样的尝试。

影响日轻(与国轻)在国内发展的外部性因素,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出在审查、举报这些制度上,以及从那之后到如今的「文化尺度」收紧,甚至可以说,当时天角的辉煌,也与当时正处于轻改动画的高峰期有关。

但更根本的一点,或许在于轻小说本身就是一种中日之间「文化输出逆差」的代表,它的受众本就更倾向于一二线城市这样的国内发达地区和相对富裕阶层(从大多数日轻读者以及出道了的国轻作者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就能知道),而中国是一个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程度差距过于巨大的国家,所以轻小说在国内很难做到「不小众」,更难于「出圈」做大。

轻小说作为一个纽带,曾经一度让一些真正的年轻人(从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走到一起,天南海北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年轻华人通过轻小说互相认识,甚至成为朋友。

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后浪」早已和「非浪」渐行渐远,甚至远远甩开之时,文化上的羁绊,又能有多么「血浓于水」呢。

就是这种感觉吧。

以往的相关回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希望多少能有些用吧。

为什么中国网文不进军日本??

www.zhihu.com图标为什么大多数长辈都对电子游戏有偏见??

www.zhihu.com图标

进击过,发展过,然后死于举报。

天闻角川创立于2010年,是中南集团和角川合资成立的企业。

成立之初便开始办比赛,出版「国轻」和日轻。当年10万块的比赛奖金颇为震撼,一时间人人想投角川大赏。

同时,被精品堂和珊瑚文库「培养」起的「轻小说盗版单行本市场」也被天闻角川逐步接收,读者一开始是抱著「补票」的心态去买,买了后发现角川正版的质量的确比盗版好了一大块,读者开始只认角川版。

虽然现在回头看去,纸媒市场终究会因为互联网的冲击+末端渠道(书店、书报亭)崩溃而衰落,但站在2013年的时点,青春小说/轻小说看起来还是很有前途的。

2009年创刊的《小说绘》月售杂志几十万本,《龙族》、《哑舍》等单行本卖到百万以上。天角的杂志虽然不赚钱,但引进的单行本的确能赚钱,采用的策略也是日轻单行本撑收入,杂志和比赛培育市场的稳健操作。

然后,2013年末的大洪水就来了。

据我所知,这次事件从业内互害举报开始,最终让ACG纸媒市场元气大伤,提前了ACG纸媒的终结点。

先是2013年10月,ACG纸媒杂志全面整顿,很多杂志在这波里彻底消失,还有一些杂志元气大伤,加上市场大环境不好,在事件后又撑了撑就宣布停刊(比如动新),到今天就剩下一家 @二次元狂热编辑部 了。

然后是2014年1月,从《约会大作战》开始,天闻角川的全部轻小说陆续下架整改,这一状况维持了差不多有半年(详细时间记不清了),很多书迄今为止并没有再上架过。从这次以后,天角就改变策略,不再积极投身实体市场,而是和腾讯等企业合作,卖卖版权,同时每年少量的出一些小说(比如《你的名字》)。

所以,作为边缘的亲历者(当时我在给杂志撰稿),我到现在都对「带头搞业内互害」非常厌恶。

很多东西建设起来很难很漫长,但破坏起来往往只需要一瞬间,一个动作,并且可能就再没有再建的机会了。

我想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过嘛,人类要是能从历史中学到教训,那也就不是人类了。


不是没有,而是轻小说在国内市场的巅峰期已经过去了。

据我所知国内最早的轻小说杂志,应该是漫友旗下的《亲小说》,到现在有十四年的历史了,落落、风息神泪以及祥瑞御免的马亲王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佬那时候都曾经在上面开过连载。

到了2010年前后,「轻小说」这个概念逐渐开始推广,而相关的杂志(以动漫杂志的兄弟刊为主)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萌生出来: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看动漫传媒的《轻文学》

二次元狂热的《重小说》

新干线杂志社的《新干线·轻小说》

动漫前线旗下的《前线小说》

意林的《意林·轻小说》

南派三叔主编的《漫绘SHOCK超电击》

角川书店有股份的《天漫·轻小说》

还有轻小说连载的漫画杂志《龙漫少年星期天》、以及很多读者争议算不算轻小说的《漫客·小说绘》与《最小说》。

等等

除了杂志,文库本的轻小说也遍地开花。

正版小说以「天闻角川」出版的一系列作品为首,还有

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文学少女》系列)

上海译文出版社(如《凉宫春日》系列)

南海出版公司(如《我的朋友很少》系列)

江苏文艺出版社(如《刀语》系列)等等。

非官方授权版则有珊瑚文库、精品堂、唯亚文化、玲珑馆、八方传媒、漫典文化以及各种「XX少儿出版社」。

在当时,我还见过如同杂志般大16开软封面装订的,乍一看还以为是月刊杂志的神奇盗版轻小说(因为实在过于神奇所以还入手购买了)。

就我数了数在那几年入手了的轻小说,少说大几千元的量应该是有的。

那几年,轻小说是真的热门过一段时间的。

至于后面为什么市场上见不到这些轻小说了,别的答主已经珠玉在前了,我就不在多说了。


高赞答案已经把道理讲得差不多了,我就来借题发挥一下。大量问号警告。

这短短14个字的问题里就出现了两个很不对劲的词。

一个是「进军」。

进军,听起来就像要征服天下一样,最起码也得割据一方。以前我见过的把轻小说当个事业干(而不是图一乐)的人,几乎都有极强的攻击性与战斗意志,而且充满了王道征途的使命感。我是不太明白他们究竟是在跟什么战斗,跟读者?跟市场?跟网文?还是跟风车?

轻小说本来就是个二阶小众娱乐,非常不适合大规模传教,也不会有很多人掏钱供养。退一步说,传了也就传了,传了毕竟不算错,但别指望能有啥收效。虽然我能理解当时的人需要画大饼忽悠投资者和消费者,但不会真有人觉得这玩意能啃下一块地盘来吧?

也别吐槽我马后炮,当年我就这么说的,只不过那时候还没人认识我。

再一个是「市场」。

轻小说市场完蛋了不等于轻小说完蛋了,想看的话办法多的是,内容也多的是。

我就是在天闻角川脑死亡之后才开始高强度看轻小说的,我看的书都是从哪来的?

题设默认的是汉语世界,那么存量的话,到2020年怎么得有个三千多部、几万卷、十亿字了。增量的话,每年也有个大几百卷,你难道是担心这些不够你看吗?

当然里面很多都是厕纸,看不看的也就那样了。要是翻阅过十分之一,用心读过百分之一的已经能算轻小说高手了。


二阶小众的解释在这里

歧路先知:轻小说的文化自信?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是不是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天闻角川了……

中国一直有所谓的轻小说市场,不从盗版从正版算起来的话也有十年以上了,我印象中最早买的正版是上海译文出版的凉宫春日系列,之后才入的天角坑。

轻小说的出版一直面临著几个问题,第一是印刷数量,作为一个小部数出版的书籍,要压低价格无非是两种方法。

一个是压书的质量,比如用纸差,印刷差,不然就得提高价格。

当年最早买的凉宫春日,要是光论纸质的话也就和精品堂等盗版一个水准,甚至比珊瑚文库差一些。但是天闻角川的纸质好的不是一点,平滑不说,反色也不错,其次封面制版也是十分良心,拿来收藏真的是很好。

是的,轻小说出实体书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阅读,基本就是收藏价值。所以印刷数量大不了,导致才没出几年的书各种绝版,现在国版的古书价值倒是有点高。也是因为数量越来越少所以这几年价格也是逐渐走高,5、6年前零售28元的厚度现在的话大概要35元或者以上。贵么?我觉得开封菜的涨价幅度也就这样啊。

其他出版社?有啊,以前和HJ文库签约的吉美出了没几卷就被约会大作战下架事件牵连死在了起跑线三步外,现在也有《OVER LORD》的大砖头和安徽少儿还在坚持把大春物出完。至于约会大作战下架风波的最大受害者天闻角川也是从此脱离了湖南出版集团,开始了各地出版社奔波流浪的旅途。至于之后被腾讯资本接手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动作。现在也就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现在的天闻角川,除了人气极高的SAO以外其他的冷门基本都停摆当年的MF文库J引进基本都是半路腰斩,现在就是一家画集公司。你别说画集的价格良心,印刷也好,如果入不起日文原版可以考虑。

国内的消费还是偏向于内容的快餐消费,而且这年头估计也没什么人会去收藏轻小说,所以目前的国内轻小说市场也是很尴尬。

=========================分割线=========================

又有人提起了约会大作战,随便讲几句吧。

当时的起因是有各种说法,有人说是被盗版商举报,反正莫名其妙的就全系列下架了。

至于之后被下架的书大多数都是自查,而且被下架的都是当时日本这里角川和MF文库J合并之后拿下的一批,有一部分还在动画化。我印象里最深刻的是《迷茫管家和懦弱的我》角川拿下版权之后盗版就从店里的书架消失了,然后出到第六本之后角川自行腰斩的消息出来没几天,盗版又回到了书架上还一口气全部出完了。

珊瑚文库出来的时候我还没什么钱收书,但是到了角川之后我是除了某些天轻的BL小说之外都收齐了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当时都是网购为主,天闻角川魔都读者会基本也都是走淘宝的人居多,估计每个月认真的等这学校旁边的书店新书上架的学生其实不多。

至于很多人都说天角是因为审查才衰退的,不过现在回头过来看,那个时候天角就已经开始做好了各种转型的准备,也不屈于只当一个轻小说出版公司了。画集更能赚钱,国产小说出版也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心里都应该是有数的。

这么一家翻译精良书的品质又好的良心公司被整改之后就一整不起,历史真的是会重复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