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本人总结的回答有三点,

如果不读书,基本上就等于是出了社会,就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在原生家庭没有足够的实力一直养著自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去学习专业技能,边工作,边学习!

第二是,社会是一所大学,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学习,没有局限性的以任何方式去学习提高自己,从而应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更多!

第三是,直接去行动吧,选择一个方向去走,过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就会有其他的想法,也会做出其他的行为,生活从来不会局限自己,都是自己给自己建了围墙!

我们不用去劝他,让他自己去思考,让他自己去选择,让他自己去探索对与错,当他知道该怎么去分辨,知道该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会知道自己怎么做,即使最后他不知道,生活也会逼著他去知道,去行动的!即使他啥也不干,时间也一直在流逝著!


这些年接触了太多十五六岁不愿读书的孩子,目睹了太多家长的挣扎和焦虑,也见证了孩子们漫长曲折的复学之路。如果说读书的理由都是相似的,那么不读书的原因却各有不同。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读书是常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孩子脱离了常轨?当他不再像同龄的大多数孩子一样走进校门,他经历了什么?家长又经历了什么?在孩子复学的道路上,家长能做什么?这些问题,许多时候甚至彻底破坏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孩子不愿读书,原因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是他的主动选择,另一种是被动的,是由于身体、精神、心理的原因导致无法读书。就我所见,前一种情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一般而言,十五六岁并不是一个能够做出自主选择的年龄,特别是在关乎自己未来发展的读书上学这件事上。能够做出选择的基础是具有比较健全的理性和一定的经验,而十五六岁的孩子恰恰是相当非理性的,对于人生和社会也缺乏成年人那样丰富的经验。也就是说,不去读书绝大部分是被动的,是不得已而从常轨中脱离,或者被常轨所抛离。真正的选择是在两个价值相当的东西或行为之间进行,例如,不上学而去打工或者积极地从事自己心爱的事业,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不上学,这些孩子大多伴有黑白颠倒、沉溺游戏乃至抑郁等精神和心理症状,由于上学事关孩子的未来,所以上学的问题成为家长的核心关切,这也是本问题所呈现的样子,而其他的也许更严重的问题则被忽略或掩盖了。

可以预见,在导致孩子无法上学的原因消除之前,家长对孩子复学的期待总会落空。如果家长将复学作为所有关注的焦点,那么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围绕上学就会与孩子爆发长期的冲突,进一步破坏亲子双方的信任关系,同时使孩子意识到上学是父母所期望的,于是他会加倍地利用这一点与父母对抗。所以家长要把上学从关注的焦点移开,而把注意力放在解决整体问题的范围之内和框架之下,重建信任基础,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直到重新回到自己的学生身份中,期间还要应付和处理种种反复。

对于青少年复学之路上的曲折和家长的角色乃至技巧,我在头条号(同名)里有陆续的梳理。这里要强调的是,上学是家长的期望,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并没有义务接受你的期望,乃至任何管教。双方的关系必须得到重新审视,单纯依靠童年期以来的惯性是不够的。为了使这种管教在孩子眼里合法化,必须调整家庭关系,摒弃就事论事和硬性灌输,尤其是「劝」,要是劝有用的话,那么孩子就不至于拒绝上学了。所谓功夫在诗外,等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上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问题有点模糊,毕竟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不一样。

不一定非要读书,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下限,决定不了人的上限。

如果是家庭条件尚可,孩子自己不愿意上学,家庭内部也做不到有效沟通的话个人建议倒不如放开手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在不放心,给他设置一个一年的底线,如果一年他自己毫无作为就回来继续上学。

当然我这也是站著说话不腰疼,毕竟不是自己家孩子,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孩子大概率家庭沟通不畅,家长习惯性命令孩子,而如今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长不愿意和他真诚沟通,一味地命令导致适得其反。所以你说怎么劝呢,很难。除非你给他一个让他足够信服的理由。


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就要做适合年龄的事情,你这么小,就该去读书,不要想著出去打工,挣点现钱,挣钱的机会多的是,先把基础打好。读书学习并不能立马给你带来现钱,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读书是投资少,回报率最高的一种途径,读书可以让你明事理,辨是非,提高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尤其是当代社会,不读书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


这个年龄只能去打工,没学历,没技能,拿什么去和人竞争。干著又累又苦的活,拿著微薄的工资。

年轻的孩子没有吃过苦,没经历过社会的险恶,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外面的钱很好赚。

可以让他先去体验下,体验之后让他再去读书,或者去学一项技能。以后至少生活不会太苦。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才是出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