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為了認同感而活著的,人類的任何行動和作為都是為了獲得認同感,只不過有時候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感,有時候是為了獲得自己的認同感罷了。就像所有的表達活動都是為了被理解一樣。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認同感代表了團結,可以更好的獲取保證生存的物質條件以及規避危險。所以人需要認同感。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當人區分好壞,高低,胖瘦的時候,思維里就永遠存在對比的傾向。認同就好比一桿秤,如果得不到別人認同,那麼在對比里就會造成:我是錯誤的,我是失敗的。人一生都在自證存在,認同感會帶來存在感,反之不被認同,會帶來挫敗感。

寫的有些亂,希望你滿意。


大概是人太過於無知和愚蠢。若是你什麼都不知道,那從眾是最好的行為,大不了一起死。

而歸屬感或認同感,就是這種從眾行為的衍生物。為什麼會從眾?不是我無知或愚蠢。是我對這文化有認同,我喜歡如此。

在現代這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認同更重要,因為只有認同某個群體,你才有力量對抗別的群體對你身體或靈魂的佔有。

你想要無知地,渾渾噩噩地過活已經不可能了。各個群體都在售賣他們的價值觀。想不聽都難。

沉默的大多數,已經不得不稱為吶喊的衛道士。


因為人是社群動物,活在認知社會。為什麼需要認同感?因為我們有強烈的歸屬感需求

怎麼理解?

有沒有發現:

  • 職場這個社群,歸屬感越強,越感覺到能有大的發展?
  • 微信群這個社群,歸屬感越強,粉絲的互動就越強?
  • 品牌這個社群,歸屬感越強,任何一款產品我們都非常喜歡?

對,人都是在尋求一群人的:歸屬感!(來自於精神同頻感和物質安全感)

其實歸屬感,不是一開始就能能形成的,就像我們進一個群,或者忠誠於一個品牌,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產生這樣的歸宿感,而是通過另一種手段:心理暗示+從眾心理

有沒有發現:

當我們進入到某一個社群的時候,如果你有以下想法,你將會很容易融入這個社群:

1、群里的人(或產品)的價值輸出能給我帶來價值

2、這個價值能滿足我的心理需求,讓我感到快樂

3、他們做的是對的

那麼,你會很快融入這個群體,成為群體「品牌」的忠實粉絲。我們有一樣的夢想,一樣的年齡層、階級、性別、地區、愛好等等,每一個細分的群體,都是一個社群

並且,你會不斷的自我暗示:我和這個社群(品牌)是同頻的。尤其是你喜歡、崇拜的人在這個群體里,你會更容易與之同頻。例如:代言人。

這就是從眾心理,但是如果,沒有最先的一批人活躍在你們的面前,你是很難第一個成為「吃螃蟹的人」。

所以,認同感就是希望同頻的人認可你,從而找到歸屬感。


認同感是一種對接納肯定讚美合作之類行為的感受,認同感是自我觀念領域的東西,

自我分為主體自我和客體自我,客體我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是大腦和身體形成的意識經驗,也就是理性所能認識,定義,推理的東西,是一種觀念,概念的集合。

主體自我是感受客體我的那種東西。也就是所謂感受來源,意識的來源。或者說是絕對精神的來源。也就是說,「認同」這種感受的出處。

為什麼認同感是一種接近本能的需要?

首先,為什麼說是接近,而不是是本能?因為這種類型的感受僅僅是客體我處於構建其自身的過程中的產物,最終被主體我感受到,然後客體我給予名字。他和吃飯喝水的哪種本能類似,但又並不是生存所必須的--被貼上不成功的標籤並不意味著會在現代社會餓死渴死。

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乃至原始社會中,必須要求(或者說進化方向)人人合作去應對殘酷的生存環境,這種人之間彼此接納肯定讚美合作的需求就產生了人的理性,才有了相信大多數都相信的觀念,有了觀念才有客體我的形成,此時,合作的基礎才成為了可能。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沒有構築出在這種基礎的人種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裡。可以說作為倖存者的現代人的主體我對這種客體我的需求感受是有著數萬年的記憶。也就是讓人習慣性的以為,被人接納這種觀念是絕對正確的。

但,感受和意識的現實才是世界的現實。哪怕是唯物辯證也是在意識層面展開的。所以區分唯物唯心並無道理,怎麼唯也是在意識層面。並無可能脫離人去認識世界。從這個角度講,人不可能超越主體自我去認識世界,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的觀念。

客體自我是理性的產物,主體自我是先驗的產物,其感受鏈有強大的慣性,也就是記憶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記錄下客體自我的每一個形態。

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之快,造成了客體我的構建並不一定來源於周遭的否定和肯定的情況。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的客體我構建可以來自更遠的地方,更高的社會階層,比如說十八線城市的人因為接觸了互聯網或者媒體,自我構建的對標可能是世界首富。

由此,否定感來的可能特彆強烈,這也許就是某些社會病的來源。

要超越這種要麼被肯定要麼被否定的病態,首先要認識到客體自我的流變特質,更遠一點要知道客體我並不是一種實存。這玩意甚至都不用依賴於時間而存在。客體自我只是一種名,就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標籤,職業標籤,道德標籤etc。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不能屈從於歸順於一種單向度的客體自我。否則客體自我裡面只剩自我肯定,社會肯定,或者只剩下自我否定,社會否定。這樣以來,喪失了精神運動能力,變成什麼怪物也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我們猿猴社會原始社會用了幾十萬年,過渡到現代人也不到8000年,8000年不足以讓我們身體進化,所以我們還在用一個原始的身體思考。在猿猴社會,原始社會的時候,我們祖先是通過集體協作生存的,這個就非常需要集體情感,一個人單獨在野外是很容易被殺掉的。所以群體認同,代表你能夠被集體接受,意味著你可以活下來。


因為不想自己無知的那麼孤單


大道獨行,吾道不孤,這個問題修真類的小說可以給你最好的答案,一些先賢更需要後輩的後來人去認同道路,繼續開拓自己的道路,我最近在看牧神記,其中國師一直主張變法,後期的篇章中遇到了樵夫聖人,惺惺相惜,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可能人有了認同感就會間接有一種成就感,會有更多動力去完成成一個目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