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連南懷瑾一生都沒弄懂,它不能靠知解。

惡是善的過或不及,不是反義詞,所以陽明說心無有不善,又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是一個意思,都是至善,是一,是中,是寂然之體。意之動不能無過不及,故有惡。意之發若皆中節,謂之和,和即善。意之動必落於這三種情形之一,故有善有惡。價值判斷那是以後的事。


為何要心體要無善無惡(或者說本身是無善無惡的)

用現代數學模型來回答。

以0為原點,假設負數為惡,正數為善,你要看一個數是整是負,是不是要歸0,站在0.1,怎麼分別0.09?

這麼說可能略顯粗糙,可以聯繫生活當中的事你慢慢體會,當一件事被加工(特別是一些花邊新聞)你聽到後是不是覺得這人怎麼會這樣?過些天又聽到另外一個版本又覺得自己錯了?要去點成見,去掉有色眼鏡,才能更容易知道事情的真相,纔不會被誤導。


今天剛剛又看了《傳習錄》裏這一段公案。一句話讓我又有了新的認識,王陽明先生說「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按照這個來看,這四句話應該單獨看。「不必在文義上穿求!」


謝謝幾位的回答,但感覺都是迴避了問題的實質,請大神來說說,心是無善無惡的,那心發出的意,為什麼會有善有惡了,?不應該是善心發出善意嗎?


送給你一句話吧,心的作用僅僅在於合外界事物的交合。


這不就是簡單的人之初的問題嗎?

善意和惡意都是三觀的主觀表現,樣本足夠充足了就出現了大概率的公序良俗。

別迷失在心體之中,沒啥意義,用個人思維去規定多樣本本身就偏頗。

做好你自己就好,幹點實際的事。


心體不發出善和惡, 是你的意動才產生了善惡。

去看看佛家的禪學,自性本空,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使你有各種需求,執著,因此你忙著滿足,在滿足的過程中就有手段,手段就分善惡。

我們的自性是空的,也就是心之體是空的,是混沌的,也是虛無的,當你的這些感官起作用的時候,這個善惡的意念就產生了。兩回事


傳習錄中有段花草無善無惡的故事,應該可以解答你的疑問

【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dn.com/i6826175732201292288/?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0340796req_id=20200525011956010130036152302B9BECgroup_id=6826175732201292288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本無善惡,著相纔有別人眼中看你分別出來的善惡


凡事本無善惡,所謂善惡是你的意願決定的,損人利己和捨己為人之間有一個你自己意願的點,你能夠結實的損人利己就是你能夠接受自己同樣被別人損害這麼大的利益,你能夠接受的捨己為人就是你同樣希望別人能夠如此善待你,所以有善有惡意之動,所以知善知惡是良知,所以要日格一物,格得久了便是格局,從而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也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

====此處為分割線===

先上圖

嗯,題主評論了我,然後又暗搓搓的刪了……我虛心的看了看題主的信息,居然好多陽明心學的提問。那麼問題來了,也怪我多嘴,題主這個問題顯然不是把四句教當整體來看的,學習精神是好的,心學內容也是好的,就是這個學習方法太急躁。像這樣先反駁又很快覺得不妥的事情,您多想一分鐘不就沒有了麼,學習切忌急燥,多想多聽多看,畢竟學習是用腦不是用嘴。最後祝您早日學而有成,悟得大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