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和上海話聽起來是不土的,大家一聽都會這麼覺得。華北地區除了京津外,聽著都土,為什麼?

四川話剛開始聽起來土,現在又覺得好像還挺好聽。

猜測有幾個,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原因,二是聽得多少,習不習慣,三是是否被潮流帶動?


你的偏見是天生的。


不是基因遺傳,而是後天環境的影響,給他貼上土的標籤。

育兒專家說,不能給孩子貼不好的標籤,因為孩子會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

那些潮的方言,是因為他們一出生大家就誇他們潮,他們就越來越自信了。

反之亦然,土方言越來越自卑了,他們認為自己是真的土,從來沒有人肯定他們。所以他們想偽裝「土」,不斷地學習潮孩子,想忘掉自己的印記,對外稱自己也是潮孩子。


謝邀!

在我看來,方言並不土,只有地道而言。有些地方的方言(如粵語,閩南語和吳語等等)還保留了一些古代漢語的用法,文質彬彬,優雅大方。

例如我的母語,就是粵語四邑片裏的台山話(備註:我用的是代表口音臺城老城區口音,在臺山話裏有許多種口音)。"心熙"指的是心情愉悅。"教召"指的是有良好家教。"安人"指的是奶奶。"酒樽"指的是酒瓶。還有許多古雅的用法我不便一一列舉了,希望我的答案能對您有幫助!


母言潮汕話,我不覺得方言土,而且為我們的族羣我們的方言而自豪。


普通話母語者發個言……以前小時候不懂事,被大眾主流的印象帶的覺得說方言的人很土,很鄉下……無法接受粵語歌,覺得學不好普通話不應該唱歌

等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變了,覺得方言非常有文化底蘊,自己學了一些,並且歌曲列表粵語歌一堆……我覺得這事也許是社會潛移默化給你的潛意識吧,什麼北方那邊方言就土,試著放下大眾偏見再聽聽?我覺得是很熱情親切的方言。不是方言土,是你的感官被大環境的刻板印象綁架了


先問是不是,再想為什麼

你覺得土,不是「大家」覺得土

只能說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吧


方言土嗎?我沒覺得,教員一直都是湖南話,東北方言在小品中也有廣泛使用啊


普通話是為了方便交流,方言是讓你知道自己的所屬地區的根

你提出的京津滬粵川都是我國經濟實力的強勢省份。而一個強大的經濟體輸出文化輻射無可厚非,但是因此就把自己低人一等,實在是不值當。


所謂的土語意思是本地的、地方的話語而不是俗氣的話語


方言都土,你又說粵語和上海話不土,只要有錢,你就覺得不土。


其實,「土」是強勢方言打壓弱勢方言語境下的說法。

總的來說,所有母語都是土(親切的)的,所有外語或外地方言都是洋(不親切)的。

實際上,人們交流時,通常會有一些保留,尤其是對陌生人,因此如果不深入瞭解一種語言或方言,通常不大會接觸到其土的一方面。

比如,大家學英語,完全沒覺得土。以前的原版電視劇、電影也沒覺得土,後來看一些美劇(肥皂剧),會發現有些土,而有幸聽到社會的原聲會發現非常土。

廣州話、上海話不土?恐怕題主只是通過電視劇感受的吧。實際廣州話、上海話對話都是非常土的。

港片對於用語多少有一些約束的,喜劇片的約束會鬆一些,但也不是實際情況。日常口語,都是非常土的,香港街頭的口語比廣州街頭更土,無論男女都鳥不離嘴。


土不土和經濟水平有關還有和宣傳也有關,和母語者的自信也有關,比如之前的韓語被人說成啥樣了,韓流一來韓語就是節奏感強,抑揚頓挫了,等雄安發展起來你看哈哈哈哈哈


有些回答太無知,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中原地區的漢族文明在歷史上被轉移過幾次:五胡亂華、蒙古族入侵、滿族入侵。文明的載體是人,而不是地理位置。承載著漢族文明的文化精英們都在歷次異族的侵略和種族屠殺中逃難到了中國南方地區並在那裡定居下來。漢文明精華也隨著這些人口遷移到了中國南方地區。回去翻翻歷史,看下南宋末年,皇族和滿朝的文化精英最後逃難到了什麼地方?這就是為什麼這個地方的人們,為什麼能說著滿口宋代標準漢語的歷史來由了。


是的。比如臺灣版普通話發音的。嗲。軟。柔,你哪個版本的普通話的發音。都達不到臺灣版的效果


我認為你覺得一些方言「土」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夠高,影響力不夠大;相比而言,上海,廣東經濟發展水平高,區域甚至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都比較大,所以心理認同感比較高。語言與經濟文化的關係很密切,這是一點粗淺的認識,僅供參考。


有失偏頗,感覺實際上說的是有錢有權地區的方言高大上,不土。。。。。。我想這個到底算不算是認知上的一種天生習慣?


所謂聽起來「土」是很主觀感受,自身的評判標準也和各種因素有關,並不能說一門語言就跟不上潮流、聽著很low,任何語言都有自身獨有的魅力與文化底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語言也包含了當地獨有的文化內涵,深入去了解一門語言,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美。


其實你自己在題幹中都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經濟發達與否是方言土不土的最關鍵影響因素


??是不什麼偏僻鄉村的美式英語你都會覺得好高端上檔次?


普通話就是被選中的一種方言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