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眾太少,又太難學。

因為有香港啊。

英國政府在1970年代迫於香港華人的壓力,將中文跟英文並列為官方語言。既然是官方語言,表示官方要投注資源下去建立各種標準,然後去推廣它,完善它,包括在新聞播放,以及教導小學生。

但當時沒有講清楚這個中文的口語是那種語言。

最會鑽空子的英國人就抓住這個機會,藉口「香港居民母語以粵語居多」,以粵語推行中文。因此粵語成了北京話之外,唯一一種有機會得到「官方語言」待遇的方言。一旦被當成官方語言,代表推廣這個語言的資源來了,人們不管願不願意都會自動自發去學這種語言。講的人夠多,使用的場合夠多,字彙量就會急增,而且政府會協助制訂標準。

反觀臺灣,閩南語在日佔時期跟國民政府時期都沒有這種待遇。它就一直是方言。

可惜新加坡和汶萊都沒能將閩南語訂為官方語言。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1.眾所周知,粵語火靠香港,閩南語火靠臺灣,但是臺灣社會的主流語言是國語(官話),閩南語雖然使用人數僅次於國語,但是一直以來都是臺灣的第二語言(方言);

2.在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臺灣的娛樂界是以講不同方言和國語的外省人為主流,而以講閩南語、客家話、原住民語言的本省人只能排第二;

3.近幾年來臺當局的所作所為(從陳水扁上臺開始),使越來越多的大陸人對臺灣的好感度降低。


我覺得是文化輸出的鍋,早年間香港歌曲電影可是輸出到全球了的。beyond的歌瞭解一下


唐朝的官方語言是粵語 宋明是閩南語。唐朝是巔峯時期,影響很大,中國的英文名字也是從那個時候可以叫China的 目前在海外東南亞地區還是很多人說廣東話和閩南話,但總體來說粵語影響力打一下,因為粵語還滲透到了歐美

福建人並不都講閩南語,只有廈門漳州泉州講閩南語,廣東基本整個省講粵語,臺灣和香港基本算打平手另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