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一維性。
前面有人提到的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推動生產關係發展」說,現代經濟和政治理論已經批判出翔了。比如諾思就發現由於機會主義行為,歷史上的制度總是趨向於低效率的,這就解釋了在大部分時間裡,歷史上經濟的進步總體來說是停滯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前進無非是幾次大規模經濟革命所造就的。

經濟革命的發生,必須依賴於某種制度安排規定有效率的產權結構,以降低交易成本。這就取決於某個國家擁有這種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含有這種因素)。比如十六十七世紀的英格蘭,代議制和普通法對絕對主義王權的制約,保護了私有產權,也就成功超越了條件更加優越的西班牙(楊小凱《英國土地制度與憲政共和》)。經濟革命再通過制度溢出的方式擴散(英格蘭擴散到歐洲其他國家和殖民地),通過有效率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以實現經濟革命。

至於這種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如何形成的?諾思和他的門徒們通過將交易成本理論引入政治學來研究現代美國政治制度,他們認為通過充分而適度的政治競爭可以促使統治者設計出有效率的制度。這種理論批判借鑒了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在公共選擇理論的框架之上,添加了交易成本這個核心變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為什麼解釋力嚴重不足,主要是因為他們並不願意在階級話語之外,通過個人的行為來解釋國家,也就沒有形成關於國家的合理理論。(Margaret Levi, 1981)

時間向前,一切向前。但是對於歷史來說,前進還是退步並不好說。所以題主的問題似乎應改為:推動歷史變革的動力是什麼?

從事件上來看,推動歷史進步的就是人的需求啦。

但是從宏觀的歷史來看,生產力推動生產關係變革是非常重要的動力。

這兩點的分別在於,生產力是客觀因素,而人的需求是主觀因素。比如農民飯不夠喫,滿足農民的需求,就可能包括減租減息、開倉放糧、造反等等……這會造成社會變動,不過變動後,生產關係不會變,只是位子上人變了而已。

但是如果突然出現了化肥,那麼就會緩解農民需求,但是卻在更大範圍內引發了問題,比如土地需要更少的農民,那麼多出的農民怎麼辦?變成工人,變成流民,變成森麼森麼。。。無論變成森麼,最終結果是土地出產變多,允許更多人不必耕地,從而誕生了更多新型的職業,或者現有職業比例發生變化。非專業,瞎想。。。



如 @文刀 所言,歷史無所謂前進,前進的只是時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