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郭靖的武功和江湖人脈,作者給他安排一個陳近南似的劇情,聯合丐幫、全真教、神鵰俠、古墓派、五絕後人等眾多江湖勢力,發展並壯大一個類似康熙年間「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發揮自身餘熱,為什麼沒有這樣寫呢


以身殉國大概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了。

靖康恥,猶未雪。內有奸臣庸主,外有勁馬強敵,岳飛韓世忠兵強馬壯用兵如神,尚且有心無力,有力無門,郭靖拿著一本岳飛留下的武穆遺書,招納一幫江湖人士,真的能擋住蒙古大軍鐵蹄嗎?

陳近南是發展了民間組織,最後呢?

即使郭靖逃走,後面大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城破人亡山河碎。大勢已去,無法抵擋歷史洪流,能做的,就只有人在城在,城破人亡,唯此而已。

……兵臨城下,外面廝殺之聲滔天,兩人相視而坐,忽然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張家口的初遇,想起了趙王府的歷險,想起了歸雲庄,想起了桃花島,想起了密室療傷,想起了大理求救…… 雖然也生過一些嫌隙,但上天眷顧,還是做了這麼多年恩愛夫妻。

……爹,娘,孩兒守城數年,殺敵無數,今無力回天,城中百姓已疏散,兒今率領部眾,誓戰至最後一刻……

……靖哥哥,這一生除了我爹爹,只有你待我最好,我心中並無家仇國恨,我也不懂為國為民,我只是不能與你分離。大軍壓境,你說要走,我便陪你走;你說要戰至最後一刻,我便陪你戰至最後一刻……

詩曰: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

詩又曰:

渺萬裡層雲 千山暮雪 隻影為伊去


郭靖為什麼不逃走?讀讀歷史不就明白了嗎?

金庸小說的襄陽原型是歷史上的釣魚城,只是地點改了一下。後者是真的堅守數十年,打死了蒙哥。最後,宋亡了,忽必烈承諾不殺降,釣魚城終於同意投降,但守城的軍官卻自殺殉國了。

是因為不想死在忽必烈手裡嗎?當然不,忽必烈肯定不會殺他們。但和一城百姓同生共死幾十年,從年輕熬到老,他們的生命已經和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融為一體,堅守已經成了人生的全部意義。現在,城破了,精神意義上的人生已經結束,肉體也就不必存在了。

這還是敵人承諾不屠城的情況下,真要按照金庸小說的設定,襄陽抵抗到底,恐怕是免不了被屠的,比釣魚城更沒有退路。

相信我,換作你,也不會逃的。

你懷疑郭靖為什麼不逃走,是因為你只懂邏輯,而不懂人性。


楊過道:「你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那麼文武雖然不同,道理卻是一般的。」郭靖聽他體會到了這一節,很是歡喜,說道:「經書文章,我是一點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便是做個販夫走卒,只要有為國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漢、真豪傑了。」

楊過問道:「郭伯怕,你說襄陽守得住嗎?」郭靖沉吟良久,手指西方鬱郁蒼蒼的丘陵樹木,說道:「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八個字。」

什麼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什麼叫山河淪陷,衣冠不保。國破家亡,從來不是說說而已。連慕容博都知道得保首領都很難,更別說光大興復了。

慕容博嘆道:「亡國遺民,得保首領,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諸葛亮是什麼結局,郭靖就是什麼結局。


你知不知道襄陽城破時郭靖多大歲數?

七十多了,和妻子已經抱了和襄陽共存亡的心思,對他而言,只要倚天劍屠龍刀傳下去,以後自然有人完成他們的遺願!


用不著,真有五絕那樣的超能力者,每天晚上固定出動,襲殺三到五名百夫長級別的中低級軍官,一個月就能把十萬大軍殺成難民。

金大俠不過是根本不理解低級軍官對於軍隊的意義而已。

這個不理解既有無知因此對軍事科學神秘化的文人想像。也有對中下級軍事人員從根本上的蔑視。

通俗點說就是沒把底層士兵當人,也沒把中下層軍官當人。眼睛裡只有將軍,統帥,只認為「統兵之人」才是有資格被描述,有資格跟主角乃至所有「武林中人」(實際上就是作者自我帶入的文人階層)打交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