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荊州一事在歷史上還有許多爭議,而演義中劉備諸葛亮似乎真是在賴賬,演義一向偏向於劉備,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的糊塗賬。

首先,借荊州的基本情況:劉備在戰後拿下荊南四郡後,向孫權借了大半個南郡(似乎作為交換給了孫權江夏的一小部分夏口)。此後孫劉第一次翻臉孫權打下了荊南四郡中的三個,然後湘水劃界,江夏長沙桂陽歸屬孫權,等於劉備還了戰前的兩個郡回去,孫權把打下的三個郡讓了一個回去,避免雙方大規模衝突,最後就是偷襲荊州

孫權方面都主要想法是:赤壁之戰孫家出力最大,荊南四郡戰後基本屬於傳檄可定,只不過是孫家為了盟約「默認」劉備拿下的,孫權方面認為整個荊州都應當是其戰利品,連荊南都是睜隻眼閉隻眼送你的。湘水劃界名義上是劉備讓了兩個郡,其實孫家已經打下了三個,我還還了你一個。

劉備方面的看法是:赤壁後雙方的形勢,孫權本就難以管理南郡(南郡和孫權手上的南江夏構成了一段狹長的突出部,曹操來打話,南郡首當其衝,孫權卻難以增援),而在劉備手上,這個肉盾的職責就是劉備了,即使劉備賺了,前後劉備一共用了長沙桂陽和江夏一小部分,兩個多郡換這大半個南郡,也不能說虧待孫權了。

根本原因是荊州是兩家共同的核心利益,劉備需要荊州完成隆中對兩路出擊的計劃,孫權則要全據長江避免做大的劉備威脅到自己,畢竟關羽水軍幾乎是那時候唯一有可能威脅到孫吳的水軍。在這個前提下,兩家都會找各種理由證明自己佔據荊州的合法性,實在談不上誰更有理。

我個人認為,無論之前怎麼扯皮,湘水劃界之後都該到此為止了,在這種情況下,偷襲自己法理上的盟友,實在有些讓人不齒。。。你要是光明正大撕破臉去攻城,也就不說什麼了。。。畢竟兩邊各有各的理。。。背刺盟友哪朝哪代也不是個光彩的事吧。。。

最後我沒太搞清楚劉備手上那一小塊江夏的來龍去脈。。。。他不應該有一個夏口嗎。。。劉備是什麼時候給的孫權?是借南郡時就換了還是湘水劃界時交的,亦或是有什麼其他故事。。。。

寫完發現自己沒注意問得是三國演義。。


演義里肯定不理虧啊,且不說演義里南郡本就是先被劉備拿下來的。就說赤壁之戰,沒有諸葛亮的東風那也不可能贏啊,這也是演義里諸葛亮一直用來瓜分赤壁勝利果實的理由之一。


本來不理虧的,被老羅改的理虧了。

原因嘛,應該是因為歷史上後期季漢被東吳欺負的太慘了,但歷史又不能改變,於是作者就想讓季漢在前期出出風頭,找補回來。

但俗話說得好,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大黑似粉,大粉似黑。

原本歷史上是赤壁之戰後,吳軍攻江北南郡,漢軍攻江南四郡,劉備方還派了關羽絕北道為吳軍助戰。周瑜死後皇叔從孫權手中借來了南郡,都是經過正規手續的。

入蜀後孫權派人討還南郡,皇叔用涼州推脫,於是等不及的孫權直接發兵武力奪下三郡,皇叔領兵來到公安與孫權對峙,由於曹操入侵漢中,擔心後院起火的皇叔只好承認現實,東吳也退一步,歸還零陵,雙方以湘水劃界。

此事相當於季漢方面用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換取了南郡,所謂「借南郡/借荊州」之事到此了結。

而後嘗到甜頭的東吳勾結曹操,趁關羽北伐時再次襲擊江陵,攻取原本劉備方的荊州三郡,並殺害關羽純屬無恥的背信棄義鼠目寸光行為。

而經過羅貫中改編後,原本正規手續借來的南郡,變成了所謂的「智取南郡」,這一來就成了跟在盟友身後搶人頭行為。而後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安排了上了「三氣周瑜」的高光事件,這一來雖然讓季漢耍盡了威風,卻不免讓觀眾感覺無賴。

更重要的是,這一點的改變,將原本的借南郡搞成了借荊州。因為歷史上劉備集團是先攻取江南四郡,後借來南郡,南郡跟江南四郡沒一毛錢關係。而演義里先智取南郡,然後才攻取江南四郡,給人的感覺就是劉備集團是從南郡起家的,如果沒有偷取東吳勝利果實南郡,那麼南四郡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南四郡成了南郡的附屬品。把原本一個南郡的問題搞成了整個荊州的問題,借南郡成了借荊州。

歷史上周瑜是病死的,跟季漢沒有任何關係,季漢沒有殘害任何東吳將領,這樣才顯得東吳襲擊荊州後還殺害關羽是多麼的無恥與殘忍。經由羅貫中這一改編,給人的感覺就是東吳卧薪嘗膽報復季漢是理所當然的事,諸葛亮可以三氣周瑜,呂蒙當然也可以襲殺關羽,天道好輪迴,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之後就是湘水劃界,也就是演義里的單刀赴會事件。原本這事孫劉雙方都有不對的地方,皇叔過於敷衍,孫權不給就動手搶。而演義再次為了給季漢顯威風,把東吳描寫的像受氣小媳婦一樣。季漢方面未出一兵一卒,只關二爺單刀赴會就把問題解決(推諉)了。尤其諷刺的是,原本歷史上此時曹操出兵漢中,使皇叔後院起火,不得不與東吳和談,而演義里卻改成了曹操發兵攻吳:

雲長自回荊州。魯肅與呂蒙共議:「此計又不成,如之奈何?」蒙曰:「可即申報主公,起兵與雲長決戰。」肅即時使人申報孫權。權聞之大怒,商議起傾國之兵,來取荊州。忽報:「曹操又起三十萬大軍來也!」權大驚,且教魯肅休惹荊州之兵,移兵向合淝、濡須,以拒曹操。

東吳好言求季漢歸還荊州,卻被皇叔跟二爺一人紅臉一人黑臉擺了一道,最後還因此曹操的原因無法訴諸武力,對季漢可謂是爽到極點。

但此舉對於不了解歷史的人,只會再度加大對東吳的同情,加深對季漢的厭惡,畢竟三觀正常的人都會討厭老賴。

對於了解歷史的人,這種把原本受害者反描寫成威風凜凜的方式,簡直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一點意思都沒有。

由於前面的鋪墊不同,到了白衣渡江襲擊荊州時,觀眾的感覺就從原本歷史上東吳貪得無厭,借一郡還三郡尚且不知足,還要再次無恥襲擊,並殘忍殺害關羽。變成了東吳卧薪嘗膽,終於一鳴驚人,一雪被偷取南郡,武力霸佔荊州的前恥,你諸葛亮氣死我們家周瑜,我們呂子明就殺你們家關羽,一報還一報,快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威風與占理是無法兼得的,耍了威風就不佔理,佔了理就難以威風起來。這種大黑似粉,大粉似黑的情況屢見不鮮,與此類同的還有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封神演義中的截教眾仙等等,這是因為古代人與現代人三觀有區別,我們看的時候多辯證,多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


題主記錯了吧,演義里從來劉備都不理虧。歷史上南郡是周瑜取得,後來劉備拿其他郡換的,所以會出現爭議。而三國演義里南郡是劉備自己取的,三氣周瑜中的一氣不就是「智取南郡」。

至於為什麼演義里會有魯肅老舔著臉去討荊州,而劉備一直沒有拒絕。很簡單,因為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羅貫中為了讓書更好看,移花接木,將奪南郡的功勞給了諸葛亮,但是又不能罔顧歷史,否則後來書里劉備和孫權因為荊州翻臉就沒有理由了,所以出現了一點邏輯上的問題。


既然是說《三國演義》,那麼就說說演義。

演義裡面,南郡就是荊州,荊州就是南郡。

借了南郡就是借了荊州。

演義裡面,東吳是主力不假。

但是你要統一戰線,這功勞是諸葛亮舌戰群儒促成的。

東吳主要將領是周瑜不假,但是周瑜主戰的功勞是諸葛亮用大喬小喬激出來的。

你火燒赤壁依舊不假,但是沒有諸葛亮借來東風吹上三天三夜,你的火離開了風向就啥都不是。

最後追擊曹操的時候,你東吳和我們都是一樣多次追擊曹操,功勞相當。

這也就導致,東吳貢獻的是兵力、將領等硬實力,劉備這邊貢獻的是統一戰線、戰意、東風等軟實力。

那麼自然是雙方功勞一半一半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