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是否合併了很多韻母,或者增加了新的韻母?又比如一些方言入聲是否開始合併韻尾或者只有喉塞且開始舒化?有全濁音的地方是否有清化現象?

從一些資料看,我地屬於西南官話,以前的音系(幾十年前)沒有撮口呼,但是現在有了撮口(不代表所有人都有)。增加了新的韻母。


今天翻出來看了一下之前寫的,感覺很亂所以來整理一下~而且順便發現了之前寫的錯誤的地方


長沙人,新派長沙話到老派長沙話區別還是很大的。現在如果年輕人在長沙市區講老派長沙話可能會被認為帶有長沙縣口音…

聲母部分

1.平翹合流

[t?] [t?] [?] [?]全部變成同部位平舌[ts] [ts] [s] [z]。長沙縣仍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區分。

2.尖團合流

老派長沙話尖音[tsi] [tsi] [si] ,團音[ci] [ci] [?i]合流為[t?] [t?] [?i]。

3.泥來細音開始混淆(少,出現在猩派)

老派長沙話泥來母只有洪音合流為[l],但是新派長沙話中泥來細音開始部分混淆,有部分細音泥來混讀來(這個合流現象也是與普通話發音背道而馳的)

比如老派長沙話賴奈不分,娘良可區分,但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良娘不分合流統一讀為良

4.知章三等開合字受普通話影響部分開始合流(少,出現在猩派)

舉例知組三等開「竹」讀作[ts?u],而知組三等合「豬」的聲母是[?y],一些年輕人受普通話影響可能互相混淆,不過這現象還挺少見的,大部分出現在刻意模仿長沙話的不會講長沙話的00後身上。

5.疑母細音的[?]聲母逐漸脫落為零聲母

比如嚴,藝等字

6.曉匣兩母的雙脣清擦音[?]逐漸分流為[h]和[f]

[?]分流為[h]是受普通話影響,長沙話中有合口呼而普通話沒有的字介音丟失變為h,比如評論區裏有朋友提到的橫字。而大多數普通話和長沙話都是合口呼的字就演變為f,主要是發音省力的原因.

韻母部分

1.後鼻音徹底丟失

後鼻音徹底丟失,陽聲韻也變少,合流進鼻化韻。老派[ɑ?][iɑ?][uɑ?][yɑ?]新派變為[?][i??][u?][y??],[ɑn][ɑ?]與[uɑn]與[uɑ?]徹底混淆,老派的[o?][io?]新派混入[?n][in]。

2.[ian]韻消失

老派[ian]韻(青,瑩)新派混入[in]

3.母音高化

長沙話老派到新派母音高化現象極為嚴重。[ɑ]系新派皆高化為[?],我身邊有些朋友甚至已經高化到把[?]讀為[?];[ie][ye]高化為[i?][y?];[au]高化為[a?]

4.受普通話影響部分通攝三等入聲字開始與遇攝合流

比如獄浴等本與肉字同音,受普通話影響與「遇」同音了

聲調部分

1.受普通話影響部分入聲和陽去聲調併入陰去聲調

很典型的幾個「或者」的「或」,「戶口」的「戶」,都變為陰去了,感覺這一現象在年輕人當中也越來越嚴重,我覺得受塑料普通話的影響也很大


其實長沙話從老派到新派演變的過程中很多音變都反而不那麼接近普通話了,比如很多老長沙人能分清的hf,nl和平翹,新長沙人反而退步了(捂臉)

普通話對長沙話的影響其實主要在於一些白讀字的消失,比如梗攝開口三四等入聲字的滴字,文[ti] 白[ti?],這個字的白讀已經很少能在00後的年輕人中聽到了。

再來一個完全消失的白讀的例子:

梗攝白讀ian/ia?比如釘tian、零lian、精tsian等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一部分梗攝字的ian、in還有鮮明的文白異讀。這個梗攝白讀在老派長沙話中就已經消失得差不多了,不過在湘語區其他地區還是很常見的。

不過長沙話文白異讀的現象非常多,還是有很多白讀尚且未和文讀合併的


未完待續…感覺還有很多暫時沒想到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補充呀


作為一名漢語天津方言母語者,我研究天津話的變遷已經有兩年了。我姥爺姥姥說的是老派天津話,我從出生開始和他們二老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因此我的口音本身也是老派天津話。通過對比周邊不同年齡的天津人說的天津話,以及通過百度貼吧和天津話交流羣的羣友們發的資料,我覺得我可以詳細的介紹一下天津話的老派、中派、新派和新新派的變化:

聲調方面:

老派天津話的陰平介於21和11之間,陽平介於45和55之間,上聲有兩種讀法,即句尾的213和非句尾的24,去聲是52。

中派天津話陰平是一個比較標準的21,也有可能介於21或者31之間,陽平變成一個標準的45,上聲的非句尾讀法降低,由24變成13或者113,去聲是53。

新派天津話陰平起點進一步提高,變成31,陽平也變成了介於45和35之間,只不過聽感上更「凸」一點,也就是開始的時候升得快、後面升的慢,與普通話還是有區別的。上聲與去聲同中派。

新新派天津話的陰平大多數時間為31,但是偶爾會變成31和41之間,尤其是「陰平+輕聲」這種組合。陽平已經變成了35,但是聽起來還是很「凸」,較個真的話大約是3-4.5-5這種感覺。上聲的非句尾讀法也出現了21,同普通話,句尾依舊213。去聲是53,但是比起中派和新派來講更鏗鏘有力、短一點。

此外,天津話很多單字與普通話調值類型不一樣,例如「雪,骨,餃」是陰平,「鴿,貓,掄」是陽平,「沒,且」是去聲等等,越新的天津話口音則與普通話越一致,新新派幾乎已經沒有這種單字特殊調值了,全與普通話保持了一致

字音方面:

老派天津話在大多數的普通話零聲母開口呼前面會加上一個後鼻音?,例如「安、愛、襖、摁、偶」等字分別念?an,?ai,?ao,?en,?ou。到了中派,?卻變成了n,「安、愛、襖、摁、偶」就變成了nan,nai,nao,nen,nou。而且這個n還有一種「泛化」的趨勢,如「嘔」,本身老派念ou,中派也變成了nou。新派天津話基本同中派天津話,但是新新派天津話受普通話影響,卻丟了很多n,例如「摁,惡,偶」這樣的字眼就已經同了普通話,不帶n了。

關於r和y,老天津話分的很嚴。具體來講,除了「日」和部分普通話裏讀yong的字以r為聲母外,其他普通話r聲母字全改成y聲母。但!是!老派天津話嚴格區分rong與yong,例如「用,勇,冗」等讀rong,「永,泳,榮」等讀yong。而中派和新派天津話卻把所有普通話念yong的字都讀成rong。到了新新派,又跟著普通話走了,除了「用」還讀rong外,rong和yong同普通話分配。

此外,中派天津話有一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部分in和ing混淆。例如「傾斜」念成「親鞋」,「原因」念成「元英」,「鄰居」念成「零居」,「天津」念成「天驚」等等。老派天津話只有「冥,暝,瞑,溟」四個字念min是與普通話不一樣的,其他的in和ing完全同普通話,到了中派就混亂起來了。而新派和新新派則全同普通話。

「人,仁,認」等普通話拼音為ren的字,老派天津話發音為/jзn/,與「然,燃」等發音為/jan/的字和「銀,淫,印」等發音為/in/的字構成對立。在中派天津話中,「人,仁,認」等字發音變成了/j?n/,雖然說已經喪失和/in/的對立了,但是仔細聽在發音上還是有區別的。而新派則直接變成了/in/,與「銀,淫,印」等字完全同音,到了新新派,受普通話影響變成了/j?n/或者乾脆就是在普通話ren的基礎上變個調而已

還有一些特殊字音。老派天津話中,「掃」讀「草」,「嫩」讀len去聲,「在」讀「待」,「滅」讀nie去聲,「音」有時讀「暈」,「聲」有時讀se陰平,「殊」讀cu陰平,「上」有時讀hang陰平(例如「地上」),「下」有時讀xie去聲(例如「腳底下」)。這些在中派天津話中有部分保留(不過不同的人保留的字眼不一樣),到了新派天津話幾乎已經沒有了,新新派天津話中更是銷聲匿跡。

大家很關心的平翹舌,這裡反而不能給大家介紹了,因為即使老派天津話的平翹舌都極其混亂,我姥爺姥姥是一種,我大姑姥姥就和他們二老不一樣,我二姥爺又和以上仨人均不同,我大舅(現年六十七歲)又和以上四人均不同。就我本人接觸到了天津本地人來講,把所有翹舌音都讀成平舌音的也有,平翹舌分佈完全與普通話相同的也有,甚至可以說近乎於是一個人一個樣。大致來說,中派平舌音略多於老派,新派翹舌音多於中派和老派而且更接近普通話,新新派平翹舌分佈幾乎與普通話無異。

老天津話嚴格區分u開頭的零聲母字和脣齒近音/?/開頭的字。例如「無」讀/??/,「吳」讀/u/,「為」讀/?e?/,「胃」讀/ue?/,「我」讀/??/,「窩」讀/u?/等等(當然,「我」字和「窩」字嚴格來講韻母也不同,但不能把「我」讀成u?或者把「窩」讀成??)。而且,老派天津話的?更接近濁輔音/v/,中派天津話纔是比較標準的/?/,而且已經發生了?和u的部分混淆;到了新派和新新派,?和u已經互為自由變體了,而且以u居多,同今天普通話,已經不構成對立;這也就是姥爺生前笑話年輕人口音說的「無吳不分」。

辭彙方面:

老派天津話有很多很多與普通話大相徑庭的辭彙,例如「結果」為「歸齊」,「無緣無故」為「好無影」(其中無讀mu去聲,影讀yar上聲),「突然間」為「愣不爭」(其中不讀ba陰平),「棒棒糖」為「唆了蜜」,淺紫色叫「藕荷色」(其中藕讀nou上聲,色讀sair上聲),蛇是「長蟲」,評評理是「拿拿龍」,花生米是「果仁」(老派「仁」讀/jзn/),新鮮水果是「鮮貨」,塔吊是「大老吊」,日曆是「月亮牌兒」,「這代人」叫「這閥人」等等等等等……這些特殊辭彙,也是越新的口音裏越少,新新派天津話裏甚至只剩下「嘛」和「噶嘛」這兩個天津話特有辭彙了……

個人認為的變化原因:

調值方面很符合調值環流的規律。

字音和辭彙方面,老派天津話到中派天津話應該是語言的自然演變,甚至有一點類似於廣州話的「懶音」,中派天津話到新派再到新新派天津話很顯然是受普通話影響。

使用人羣:

老派天津話:以年過花甲的老人為主流,中年人約將近一半,年輕人的話幾乎就沒見過,我見過的會說純正老派天津話的同齡人不超過十個

中派天津話:以中年人為主體,大多數中年人和少部分老年人以及約三分之一的二三十歲年輕人,還有極其個別未成年人(在公交車和商場都見過)

新派天津話:少部分中年人,大部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和大部分未成年人

新新派天津話:很少一部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近半未成年人


引用了1995年《南京方言詞典》這基本上總結的比較詳盡。

我還想加幾個文白異讀的例子:癌,文讀?2 /ae24/,白讀i?2 /j?24/(不過按本人口音更偏向於記為/j??24/白讀基本消失了。

還,無論何時文讀均為huang2 /xuɑ?24/,白讀有兩讀,顯然文讀不存在了。

肉,文讀ru5(入) /?u?5/,白讀rou4(去) /???43/文讀已經不存在了。

賊,文讀z?5(入)/???5/,白讀zuei2(陽平)/?uei24/,文讀又消失了,並且當今只有比較老派的才講zuei2,新派就是照著普通話念/tsei/。

再舉幾例最近總結的,應該也算文白異讀。

1、啄,有/tu?5/ /t?o?5/兩讀。

/tu?5/ 常用於口語,eg 小心手指抹頭被雀兒/tu?/噢!

2、人/仁 有/??n24/ /??24/兩讀不過後者僅在糖人/tɑ?24 ??24/ 生果仁/sen31 ko5 ??24/(意為花生米)中有,其餘一律念/??n24/。然而,你跟現在南京年輕人講/sen31 ko5 ??24/,估計聽懂的不超過1%。

到現在,南京話還進化出了一種新新派,變調的普通話,入聲舒化,發音混亂,髒話連篇還特別自豪(這點我最不能容忍)。還是請各位不要被網上那種外行的「科普」所迷惑了,老南京話沒什麼髒話。

扯多了。南京老派新派差別是很大,這種情況是一個老南京不想看到的。希望南京話還保留著自己的一份古韻啊……


最官的老湘語——邵陽先來佔個坑

1.陰去陽去趨於混亂,不少陽去濁音讀為陰去清音。最迷的是,有時候讀陽去有時候讀陰去,最後連自己都不知道是陰去還是陽去。如導dau24讀為陰去tau35,順zyn25讀為陰去sun35。

2.入聲趨於混亂,很多入聲讀為其他聲調。如一i33讀為陰平i55,雪cye33讀為上聲cye53,力li33讀為陰去li35。

3.入聲韻母趨於普化。如國kue33讀為陽平kuo12,學cio33讀為陽平cie12。

4.大量白讀趨於消失。如姐tcia53讀為tcie53,盤buan12讀為ban12。

5.普通話的白讀字的文讀趨於消失。如肉文讀zu33讀為陽去zeu24,六lu33讀為陰去liu25。

6.疑母ng趨於消失。如嚴ngan12讀為ian12,藝ngi35讀為i35。

7.yn趨於混亂。如永yn35讀為ion35。

8.en趨於混亂。如杏wen/?/24讀為cin35,春tshen55讀為tshun11。

8.終於託普通話的一點點福,an ang趨於不混。如鋼kan讀為kaon,與幹kan有別。

想起再加吧,要複習去了。


我們這邊兒的話,那變化可大了。

1,昌徐形平翹逐漸變成普通話的平翹分佈。

2,有白讀音的字逐漸失去白讀音,開始往普通話的讀音靠攏。尤其是切韻前的白讀,超速死亡。

3,入聲歸派逐漸變成普通話的入聲歸派。

4,微母(v)逐漸和合口的零聲母合併,新派多讀w,新新派多讀?。

5,尖團合併,新派讀齦齶音,新新派讀齒齦音(女國音餅乾)。

6,前後鼻逐漸不分。

7,細音的宕江攝入聲字逐漸和細音的山鹹攝合口入聲字讀音合併,也就是io,ue不分。

8,語流喉塞逐漸消失。

9,撮口呼大量掛掉,逐漸不分龍聾,松鬆。

10,三等介音逐漸消失聒噪很少再念guo ziao。

11,變調越來越少,去聲變調基本無了,陰平變調(陰平+去聲→上聲+輕聲)只剩「車站」等詞保留,地名輕聲逐漸消失大部分人不會叫自己家鄉的名字。

12,聲調上要麼陽平上聲去聲逐漸合併,要麼上聲變凹。

13,韻母的單母音逐漸多母音化,比如?→ai,fi→fei等。

14,仄聲全濁聲母送氣逐漸變少,趨向於沒有,

15,母音鑲嵌兒化逐漸變成捲舌型兒化,兒化韻數量增多。

16,分關官的底層逐漸消失,只管不會再念成zi gun了,蒜瓣也不會再念成sun ban了。

17,iε,iεi合併。

18,l,χ零聲母化被打斷。

19,零聲母洪音?(市裡),??(農村)逐漸消失。

20,送氣音自帶的χ逐漸消失。

21,a逐漸從a到?。

22,日母(包括部分常母字的白讀)逐漸從?去擦轉成?。

23,曾梗攝入聲字(其實包括江宕攝,臻鹹曾等諸多入聲字的韻母)的韻母,開始跟普通話一樣被江淮層衝擊,韻母分佈開始亂掉。

24,?韻母逐漸混同同字的普通話的韻母,?主要來自於遇攝,臻攝入聲,曾梗攝入聲,止攝等。

25,聲調發生變化,本身是33/34 31/21 53/43/354 412/41現在很多新派和普派變成了35 53 55/312 413。

暫時寫這麼多。


我們是江淮官話通泰片,新派音系基本跟洪巢片合併,向普通話靠攏。像原來的陰陽去傾向於合併,入聲混亂。


重慶人來答一波,我主要講下西南官話--成渝片音繫上的變化。重慶話本來聲母韻母就少,但未來可能會更少。以下情況主要出現在重慶話新派。

聲母ng[?]基本脫落完,受普通話影響,ngo變成wo,ngai變成ya,其他很多變成零聲母,ngai--&>ai,ngen--&>en

韻母iai[iai]或[i?i]全讀成ie,xiai--&>xie,解/介/皆jiai--&>jie

韻母ue變成o,例如國、括、或,也是被普通話影響了

le變成er,其中[l]是舌尖邊音。le--&>er

韻母uu(即音標[ju])變成普通話讀音,特別提醒這個韻母四川話沒得,yuu2--&>yv4,xuu2--&>xv4,xuu2--&>su2

以上只列舉了即將消失的聲韻母,其他變化簡單說說,qun--&>qin,yun--&>yin,zen---&>zun,sen--&>sun,cang ---&>cuang,yong--&>rong,yun4 --&> yong3,lui --&>lei,/sang--&>cang,kai4---&>gai4,綠/律 lu--&>lv,han--&>xian,xuan--&>xian,sun--&>cun,hang--&>xiang,/貿mong---&>mou/mao,me[?]2---&>mo2甚至mo4,pe[?]2---&>po4

=================

接下來說聲調,重慶話的調值格局差別微弱,如果想了解可以看這篇文章:試論漢語方言的調值格局及其演變機制

雖然調值沒怎麼變,但很多字的音調變了。重慶話是入聲歸陽平的,但是新派還是有一部分被普化了。以下1、2、3、4分別代表重慶話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微」信 wei2---&>wei1毅「」 li2---&>li4剝削 bo2 xue2---&>bo1 xue1」體 ye2 --&> ye4看到這裡大家都會驚訝,「液」怎麼會是2聲呢?但事實就是這樣,小編也感到非常驚訝呢。(「液」以前確實是入聲字,所以後來歸入陽平了)戒「」 ci2 ---&> ci3廣「」 cang2 ---&>cang4「」累 ji2 ---&> ji1「」名 li2 ---&> li4附「」 su2 ---&>su3巴「」 su2 ---&>su3

就寫到這麼多了。


我的家鄉處於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交界區,方言屬於江淮官話。和父母那一輩的口音相比,出現了以下變化:

1- 翹舌進一步消失,基本沒有了。

2- 豬d??u變為d?u。

3- ?開頭的字這個輔音消失。

4-陽去逐漸併入陰去。


閉音節e i,ü eo混合,e ie,o,wo音位變體


謝邀。

恰好在之前的寫的一篇文章總結過了,此處就直接發文章鏈接吧。

暾明:淺談玉林話幾十年來的語音變化?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此處寫進去的都是些系統性的變化。新派因普通話影響而與老派讀不同音的字(比如「誦」讀「送」,「治」讀「志」,「際」讀「記」等等)都視為讀錯,不在此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