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冤枉啊!我是因為在「陳壽為什麼要往死里批姜維」那個問題下面,看到有一個高贊答主說姜維是私心作祟才不救諸葛瞻,我覺得不可能,所以才來尋求大佬們的進一步解答!我真的不是心理陰暗!大家別噴我啊!


巧的是,陳志根本沒有記載姜維「欲使知..」而是只寫了綿竹破了之後姜維引兵「以審虛實」

孫盛譏諷姜維不去救綿竹,裴松之還特地寫了一大段話來批評這個觀點。

【臣松之以為盛之譏維,又為不當。於時鍾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但鄧艾詭道傍入,出於其後,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而責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非其理也。】

這段華陽國志的記載就能單方面證明姜維有私心了嗎?有點好笑的。

有一種人,面對支持自己觀點的史料就一併採納

而不支持自己觀點的史料就說陳壽捨棄的東西不足為信。

精神分裂,此可為論?


先下結論:無稽之談。

姜維賭氣不救諸葛瞻這種說法跟陛下白帝城試探諸葛亮一樣無聊,邏輯上說不通。都大禍臨頭了還有心思玩這種小孩的把戲說得過去嗎?

拿姜維等待後方援軍去論證姜維在賭氣完全沒什麼說服力,因為無論姜維改不改防禦體系?無論姜維派不派人回防漢中,都不影響漢川一帶的守軍需要後方支援這個既定事實。曹真伐蜀時諸葛亮需要李嚴的增援,能否看出諸葛亮和李嚴在賭氣?曹爽伐蜀時王平需要費禕增援,是否可以通過這個得出王平和費禕在賭氣的結論?

《三國志李嚴傳》: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

《三國志王平傳》: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

拿姜維不挪窩來論證姜維在賭氣也沒說服力。漢中固然重要,只是漢中重要莫非武都陰平就可以不守了,對嗎?還是說武都陰平不要了,讓漢中西側的防區被敵軍佔據,然後漢中被進一步包圍,是嗎?最初姜維完全沒理由不管武都陰平,所以上表朝廷請求援軍兩頭防禦完全沒問題,畢竟姜維不知道劉禪黃皓居然如此誤國。

鍾會起初還只是治兵關中呢,天知道他的目標是哪裡?如果姜維這時候輕舉妄動給了鍾會信息,那麼鍾會可以靈活變通,直接攻取武都陰平。而後方的援軍恰好可以填補漢中的防務。漢中遲遲得不到援軍,劉禪黃皓就當真沒責任?

從北方取巴蜀一定要經過漢中?這是誰給的錯覺?張飛馬超在沒有得到漢中的情況下尚且能夠從蜀中進入武都;馬超也是走武都入蜀的,這些都充分說明武都陰平和漢中以外的蜀地是相通的,如果武都不守好,是準備讓魏軍切斷劍閣入陽平關的聯繫對吧?即便切斷不了,那麼魏軍依舊可以派一支小分隊去蜀中劫掠一波再回來,削弱蜀漢的戰爭潛力。而曹操征張魯也是走的武都。

廖化張翼董厥來得那麼慢,萬一武都陰平比歷史上更早淪陷,魏軍完全有時間去切斷劍閣和陽平關的聯繫的。。。。。。這點《晉書》也說得很明白。

《晉書文帝紀》: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什麼叫不能自存,這個「自」字大家好好去理解一下吧。。。。

武都陰平無需經過漢中亦可通蜀的證據如下:

《三國志楊阜傳》:會劉備遣張飛、馬超等從沮道趣下辯,而氏雷定等七部萬餘落反應之。

《典略》:又(張)魯將楊白等欲害其能,(馬)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轉奔往蜀。是歲建安十九年也。

曹操征張魯的路線:

《三國志武帝紀》:三月,公西征張魯,至陳倉,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秋七月,公至陽平。

曹操打漢中明明有很多條路可走,卻偏偏走這條路,先攻武都,未必不是怕先主跟張魯聯手,怕先主增援張魯。或者怕先主趁機攻漢中,黃雀在後。

而嚴耕望先生的作品《唐代交通圖考》也說了武都陰平其實通蜀道,不一定要走漢中,只不過漢中應該是最優入蜀路線。

《中國軍事通史》亦認為在沒有漢中的情況下巴蜀和武都相通。

不開上帝視角,姜維又怎會知劉禪黃皓有如此令人瞠目結舌的操作?會想到要所謂的兩害取其輕?同時保住漢中和武都陰平不香嗎?如果蜀漢那波沒亡國,但是丟了武都陰平,是不是也要怪姜維頭上?說不定姜維和廖化碰面前都是懵逼的,不知道朝廷在搞什麼?姜維怎麼也想不到黃皓這麼坑人吧?怎麼也想不到劉禪居然輕信黃皓,不派人驗證吧?

我有理由相信景穀道的三校伏兵是姜維派過去的,為什麼?因為成都方面完全沒有防範意識,以為姜維廖化張翼他們守住劍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我估計閻宇都是後面鄧艾跟諸葛瞻決戰前才調動的,而非從漢中失守後調動的,使者順路從巴東入吳求援。要不然從夏天到冬天閻宇咋還沒到?姜維那邊,可能最多只能抽出這麼點兵了,要不然防守各處關隘的兵力就不夠了。

成都方面無防備心的證據:

《三國志譙周傳》: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從遠近來講,景穀道伏兵也更有可能是姜維布置的。

《三國志鄧艾傳》: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沖其腹心。」

而且劉禪還拒絕讓霍弋北上增援,客觀上坑了諸葛瞻和姜維,讓諸葛瞻這個新手上為什麼不讓霍弋閻宇這種老將上?

諸葛瞻的操作呢,不見得一定就是錯的,也有可能是他有他自己的難處,詳情請看 @琅邪楊文理 的過往回答。

琅邪楊文理:諸葛瞻的能力很弱嗎?他為什麼不聽取黃崇的建議??

www.zhihu.com圖標

諸葛瞻的操作不管是智是愚,客觀上他還是有他的難處的,誰知道劉禪反應這麼慢?各種神操作?諸葛瞻算是被趕鴨子上架了。如果早點調動閻宇霍弋,那麼姜維至少沒有後顧之憂了,漢軍也就有充足的時間去搶險了,也不用擔心兵力不足的問題了。

另外我好奇劉禪說的「備敵既定」到底指的是什麼?是指姜維在劍閣和鍾會對峙?是指閻宇在增援路上?還是指諸葛瞻出成都了?如果是指諸葛瞻,那麼劉禪的昏庸可見一斑了,他居然想要諸葛瞻帶著一群少經戰陣的皇城軍去和鄧艾的百戰之師去對抗?如果是指姜維,那麼他有沒有想過鄧艾會走他道來進攻?如果是指閻宇,那麼一來閻宇遠水難救近火,二來也可能會讓東吳起歹心,還不如讓相對更近的霍弋來呢!霍弋既然說要來,那麼肯定會留足兵力鎮守南中;即便有叛亂,那麼威脅也不如曹魏。這才真正到了兩害取其輕的時候。

《漢晉春秋》: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後主以【備敵既定】,不聽。

至於所謂的不增援江油,有人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因為姜維不知道鄧艾軍隊的具體數目,姜維總不可能一口氣分個萬人過去吧?劍閣還守不?所以只能派出少量軍隊過去,大頭只能由成都巴東南中來填補。景穀道三校伏兵還被擊破了。

而姜維怎麼也不會想到馬邈投降導致諸葛瞻左右為難吧?怎麼也想不到劉禪居然無視霍弋的請求吧?要是知道會這樣,姜維肯定又是不同的想法。

還有人拿《鍾會傳》里鍾會的話去論證《華陽國志》比《三國志姜維傳》更可信,我覺得其實《鍾會傳》和《姜維傳》的內容並不衝突,其實是可以兼容的。姜維起初聽聞諸葛瞻戰敗,姜維捨棄劍閣回防成都,而後來聽成都方面莫衷一是,所以就直接奔向廣漢、郪,看地圖就知道了,這裡南通南中,東連巴郡,守住這裡的好處就是防止曹魏堵塞成都通往南中或者巴郡的路,成都方面決定南下或者東來,姜維都能接應劉禪。


這裡再展開分析一下姜維在漢中失守前後的操作到底有沒有問題?先來列能夠論證一些時間的史料。

首先,鍾會在關中治兵是262年冬的事,而《華陽國志》記載姜維於263年春得知消息,然後上報朝廷。而《華陽國志》和《三國志後主傳》記載朝廷是夏天得到的消息,那麼究竟是幾月份得知的消息呢?(漢末三國4、5、6月為夏),我們可以通過《晉書》來找答案。《晉書文帝紀》記載夏5月才下詔,詔書里闡述了曹魏想要用兵的方向和策略,那麼從洛陽傳到成都最起碼也是夏6月了,還有其他史料可以輔助證明傳播時長。傳到漢中時可以更早點。而5月前曹魏在幹嘛呢?在造船佯攻吳,在集結軍隊,在打探情報,根據現有情報制定戰術。

《三國志元帝紀》:【夏五月】,詔曰:"蜀,蕞爾小國,土狹民寡……今使征西將軍鄧艾督帥諸軍,趣甘松、沓中以羅取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督諸軍趣武都、高樓,首尾蹴討。若擒維,便當東西並進,掃滅巴蜀也。"又命鎮西將軍鍾會由駱谷伐蜀。

《晉書文帝紀》:【夏】,帝將伐蜀,乃謀眾曰:「……」。征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於是征四方之兵十八萬,使鄧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將士,陳師誓眾。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頎趣甘松。【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步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會直指陽安,護軍胡烈【攻陷關城】。姜維聞之,引還,王頎追敗維於強川。維與張翼、廖化合軍守劍閣

《三國志後主傳》: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為炎興。

而涪城軍隊和成都的費禕大致需要多久才能到達漢中呢?

《資治通鑒卷七十四》:【三月】,爽西至【長安】,發卒十餘萬人,與玄自駱谷入漢中。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皆恐,欲守城不出以待涪兵。王平曰:"【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深禍……」【閏月】,漢主遣大將軍費禕督諸軍救漢中,將行,光祿大夫來敏詣禕別,求共圍棋……五月,(曹爽)引軍還。費禕進據三嶺以截爽

從成都到漢中調而集結軍隊和行軍又需要時間,所以可能集結完畢的時候都是秋7月了,甚至更晚,到了秋9月,魏軍已經趕到目的地了,而漢軍還是稍微來遲了一步。請試想,如果早點做準備,那麼來得比魏軍早不是什麼難事。

而姜維春季上表的具體月份不知道,暫且設為春3月。春3月到夏5月的時候不移兵漢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不知道曹魏想打哪?但是夏5月夏6月以後,不移兵確實有點說不過去,假設6月還在等援軍(畢竟朝廷應該知道了情報),那麼最遲要到夏8月移地才更保險,到了8月看見援軍還不來,應該就要移地了,不過此時此刻姜維估計也在納悶,他們咋那麼慢?反正漢中失守,我覺得蜀漢高層都有責任,一個也跑不了,怪姜維一人,合適嗎?因為這個去捕風捉影,惡意揣測姜維,合適嗎?

而且帶路黨蔣舒才是讓姜維殲敵計劃完全破產的原因,因為姜維本來從沓中回來了,準備回陽安關了,結果蔣舒的投降導致魏軍長驅直入,否則這點時間完全夠拖住魏軍了。此時此刻廖化也趕來了。

證據如下:

《三國志鍾會傳》: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鍾)會。

《三國志姜維傳》: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

《資治通鑒卷七十八》:初,漢武興督蔣舒在事無稱,漢朝令人代之,【使助將軍傅僉守關口】,舒由是恨。鍾會使護軍胡烈為前鋒,攻關口。舒詭謂僉曰:"今賊至不擊而閉城自守,非良圖也。"僉曰:"受命保城,惟全為功;今違命出戰,若喪師負國,死無益矣。"舒曰:"子以保城獲全為功,我以出戰克敵為功,請各行其志。"遂率其眾出。僉謂其戰也,【不設備】。舒率其眾迎降胡烈,烈【乘虛】襲城,僉格鬥而死

真不能小看了重量級帶路黨給團隊帶來的危害,用哲學原理來解釋就是:關鍵部分影響整體。舉個例子,顧鳳鳴的叛變導致伍豪差點栽了,導致陳庶康被抓。伍陳二人能力比古人強,還有電話電報等工具可以幫助及時掌握信息,而他們都被一個重量級帶路黨搞得很狼狽,更何況古代人呢?


鄧艾:喂,田章嗎,到哪兒了?

劉禪:喂,是姜維大將軍嗎?聽說鄧艾偷襲了,諸葛瞻帶兵去支援了!

諸葛瞻:我去,江油投了,喂,是姜維嗎?我在綿竹,快來救我!

姜維:喂,是閻宇嗎?你在哪兒呢?

霍弋 :喂,諸葛瞻嗎?需要空降兵支援嗎?

丁奉:喂,蜀漢皇帝嗎?你們戰況如何啊?


心理別這麼陰暗,都已經是累卵之急,大禍臨頭了。同樣以這種邏輯我可以猜測諸葛瞻不速行據險是想要借鍾會之手除掉姜維後再獨攬大功。霍弋欲飛赴成都是想強兵逼主,陰求上權,不過被阿斗看出來了,所以才以備敵既定,不聽。

應該純潔一點,以姜維事後身死國難的事實來看,他就不可能以數十年守護的大漢國運當賭注,正常人哪能想到諸葛瞻數萬大軍能脆敗?就是個幾萬頭豬堵在那,也夠鄧艾砍一段時間了。


一方面,姜維沒理由知道在山裡穿行魏軍的準確數量。

另一方面,諸葛瞻帶的有禁軍,據守涪城足以抵擋鄧艾。幾乎就是躺贏。

最後,成都方面還有其他方向的援軍。

蜀遣右將軍閻宇將兵五千,白帝守,以須績之後命。

認為閻宇只有3千人,這是不對的。劉備反思了夷陵之戰的教訓,在最後的一年裡一直在永安修塔。劉備死後,尚書令李嚴留鎮永安繼續修塔,過了4年才回江州。後來李嚴帶去漢中的有兩萬人。總之,永安的行政級別非常高。

不落的永安城,這就是先主留下的最後的遺產。

退一萬步講,假設姜維就是想坑諸葛瞻,之前才從成都出發的廖化他們也不可能不知道後方的情況。

說來說去,還是諸葛瞻坑他自己。

當然也不排除陽安關失守後,成都緊急補給劍閣諸軍,導致缺糧繼續和鄧艾對峙。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被姜維坑了。

但問題是,橫豎也不該比鄧艾更困難啊。。。怎麼就不能對峙了呢?

求求你們了,有這心思騎臉姜維,還不如想想辦法洗洗葛少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