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發現心有執著應當如何對待/修行?

曾試過對自身情緒 想法進行觀察,體會其生滅,但發現長此以往其生滅仍然無窮無盡,一個接著一個,又對觀察本身起了執著,而無法一心一意對待生活了。而後作罷,陷入情緒感到痛苦,請善知識指點,謝謝。


舍利弗言。

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佛言。

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

舍利弗言。

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真的觀察到還是書面上的理解?

您練習到能觀察情緒的生滅,還能觀察到對觀察本身起了執著。

就已經得(大自在)了。

能察覺了為何還會陷入情緒感到痛苦?不跟隨不排斥如實了知。


能發現已經很厲害了。那接下來我們就要通過如理思維,精進修行來破我執。


觀察比較詳細,僅此而已,不要刻意而為。


謝邀。

我不是大德,沒法直接回答問題,只能間接回答。

大家都曾經做過初高中生,班上有前十的優秀生,中等生,和差生。

老師總是不停地說:

你們要努力學習,學習成績才能提高,中等生差等生聽了無數遍這樣的話成績卻絲毫不動。

你們要多記多背多做題,中差等生聽了無數遍這樣的話卻不為所動,成績還是一般般。

佛陀就像老師一樣,總是說,你們要如何如何,你們要怎樣怎樣,但是我們卻改變不了自己,就像中差等生頑固不化,成績提不上去。

只是我有幸初中時做過優等生,並沒有什麼訣竅,純粹就是多記多背多練習熟練多細心理解思維歸納多複習。所以,做初中生時,對老師講的東西並沒有壓力,甚至舉一反三,考試也總是做到幾乎滿分,做到這樣對初中的優等生而言只是平平無奇。

後來高中後,雖然是省重點高中,老師不再關心窮學生,對富學生溜須拍馬,課上教學不再仔細,而是開補習班,自身注意力也難以集中加上時間不夠用,也不再太能做到多背多記得多練習多思考歸納多複習,感覺哪門課都學不到精髓,從優等生變成了中等生。但是並不是一直都是中等生,期間也爆發過,但是只是曇花一現,外界環境太重要了,也許對別人不是,但是對自己一定是,自己爆發優秀的那次,學習前後整個人是非常輕鬆愉悅的,但是也只爆發了一次。

後來大學,畢業後,一直是崩潰迷茫狀態,不再能學習了,並不是自身不能學習,而是窮人學不了了,也許窮對天才沒有影響,但是對自己影響很大。富人不論學習成績好壞,保送的保送,出國的出國,優秀生成績一直保持優秀,保持著作為高手。自己淪為了差等生。 聽老師再多遍要努力,要如何努力,也難以改變。

如今大學畢業已經10多年了,整個人已經高下翻來覆去五味成雜。只是在佛法上,在修持上,如何成為一個高手,成為一個優等生,多操作多練習多思考,對佛說的了如指掌甚至舉一反三,學到精髓,取得優異成績開花結果。 差等生和優生的學習到底有多少區別,哎,一言難盡。

只是一生平平無奇,但有幸體會過優秀,稍微能將這種優秀嫁接貫通在學佛上。

佛曾經對一馬夫開示,作為馬夫你知道馬有上等馬,中等馬,愚馬的區別,人也有這種區別。上等人如同上等馬,看到主人手裡的馬鞭就開跑了,中等馬要等到主人假意揮打在身上,愚馬要等到主人真的把它打到皮開肉裂疼了才跑。道德經雲,上士問道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消除執著心,取得四果,三明六通,可能 就是同初中生一樣,多心無雜念,多練習,多歸納總結,多複習。而取得好成績,捲紙都會做,四禪八定八身解脫,心解脫,三明,六通,涅槃等果一一具得。而差等生捲紙一片空白,考試哪題也不會,交白卷的滋味最懂。

佛說,一切成就來源於不放逸,所有法中不放逸是第一,優等生之所以是優等生,就是因為心無雜念,多練習,歸納總結,複習,這樣不放逸的學習。

而絕等優秀生,就是那種總是班上的第一名的那些人是怎樣的體會,我不理解,中差等生都不能理解。感覺差生很難體會中高等生的體會,人總是被他的境界局限,不能體會他能體會範圍之外,就像差生不能體會優生,優生不能體會絕等優生。但是卻能走向範圍之外,每個人都有成為優生,絕等優生的可能性。但是難度就像讓班一個差中生考第一名,生生世世誰見過這樣的事情。稀有啊。 阿羅漢都是這樣極其稀有的。

佛說,不放逸是根本。


痴源於迷,迷源於困,困源於痴——惡性循環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自在生於慧——良性循環

其中能夠把握的是覺和迷,而其他兩處則是自然結果。

戒生定,定生觀,觀生慧——這就是修行的具體方法與路徑

有本事觀生慧,就從觀開始;

觀不行,就從定開始;

定不行,就從戒開始;

戒也不行,就該去哪去哪吧……(這裡是只能順著習氣自然走了)

以上都來自一位先生的話,十分受益於我,知乎名悟道人R


發現心有執著怎麼辦?

你問這問題不就是對「不執著」起執著?

金剛經中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發現心有執著應當如何對待/修行?

不修行!有執著再別(biè)著執著修行,那你修的還是執著。

曾試過對自身情緒 想法進行觀察,體會其生滅,但發現長此以往其生滅仍然無窮無盡,一個接著一個,又對觀察本身起了執著,而無法一心一意對待生活了。而後作罷,陷入情緒感到痛苦,請善知識指點,謝謝。

享受痛苦的情緒,你以為你的痛苦情緒是那麼容易來的?呵呵,有的天界眾生想要都沒有呢!


選擇虛構聲明。是因為有對提問者的主觀臆測,不一定符合提問者的客觀現實。也因為包含自身對般若波羅蜜的主觀狹隘認知,不一定代表般若波羅蜜的全面客觀的思想內涵。

大家都有執著的,正是心有執著,才明白要不斷正精進,盡量不執著。你若用觀照的方法修心,那常常觀照,不是精進的過程嗎?但是僅僅觀可不夠,應該觀五蘊,實現照見五蘊皆空(心得來自心經)。

金剛經也好,心經也好,都是般若波羅蜜——以智慧證道的過程。智慧不僅是知識,更是慧悟。智慧可以很輕鬆領悟,比如惠能大師,智慧也可以很困難才能領悟。

是因為你並不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你做不到,而不是你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心」,但你還做不到。當你觀察情緒的生滅,你似乎開了第三視角,你似乎輕而易舉地超越於情緒。當你不去觀察,你又回歸以自身出發點感受問題,你又受限於情緒。你並沒有從這一過程中獲得智慧的成長,也沒有思辨和統一兩種對立思維的智慧。如果你常這麼做,你很可能會產生認知分裂,甚至精神分裂。所以你或許需要找一些專業的僧人,來交流一下。當然你智慧很強大,靠自己也不是不可行,畢竟反正我覺得找僧人也許能少概率走些彎路,因為佛陀說皈依佛法僧,而且佛法是中道。當然最好找修行般若波羅蜜的僧人,或者博學多識的圓融各派的僧人。

還有金剛經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弱弱問一句,你真的立此志願了嗎——立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有情眾生,立志願於未來世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有情眾生。(我不是指你不要拿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是指你不用去精進自己、使自己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是想說,我個人覺得,金剛經是對「高階」人士來說也許是無價之寶,對其它人士來說也許會變得不解其意、不知所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